基于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新探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4452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解读,又要挖掘文本的写法,做到读中悟写,把读和写无痕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有效,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同时又不偏离阅读教学的本身属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指向写作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6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不断探索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如何让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有效,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同时又不偏离阅读教学的本身属性,许多教师也都在不断地实践并总结着。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另辟蹊径,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既可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又能发展他们的习作能力。
  教学案例
  师:课文是怎样写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呢?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
  生:第一件事是当小孩说杏花是今天开的时候……第二件事是第二年春天……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师:这两件事情就能说明竺可桢爷爷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生:作为一名科学家,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让别人深信不疑,所以就是把今年的杏花开放时间少说几天,也没有人会怀疑的。而竺可桢爷爷却不是这样想的,说明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师:对,课文用了两个事例来说明了竺可桢爷爷的品质。那我们还能够从什么地方来发现竺可桢爷爷的这样品质呢?
  生:我们还可以从对话中体会出竺可桢爷爷的这种品质。从两次与小孩对话时他动作、语气、神态的不同,我们看到他对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高兴心情。
  师:对,在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那我们还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什么?
  生: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次对话是有提示语的,而第二次对话却没有。
  师:那为什么第二次对话就没有提示语呢?
  生:因为第一次已经有了,第二次再用就会让人感觉到重复,不精练;而且如果加上提示语,就感受不到竺可桢爷爷的急切与喜悦之情。
  师:看来,我们以后写作文时,除了要选取重要的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外,人物之间的对话也要考虑情景了。
  案例评析
  这个教学案例是在指向习作的背景下展开的一次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文本的解读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分析文本,并受到文本的感染与熏陶。而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不能眼中只有习作,没有文本思想的解读。在上例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围绕着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我带领学生解读文本,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这也正是这一篇课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应挖掘文本写法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要带着学生去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解读与挖掘课文的写作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以便在自己写作文时,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两件事情来写出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品质的;然后,再带着学生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对话,想想前后两次对话描写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对话方式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时灵活运用对话来描写人物,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三、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应做到读中悟写
  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既不能忽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又要兼顾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落实这一理念的时候,要做到二者兼顾,在阅读中感悟写作,让学生在解读文本内容时掌握它的写作方法,以便今后习作时运用。在上述教例中,无论是带着学生解读文本,还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方法,都给人一种踏雪无痕、浑然一体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
  总之,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另辟蹊径,寻找到解读文本内容与分析写法二者兼顾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理念越走越远。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审美是人类观照客观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们根据自身要求对社会客观存在作出的能动反应。写作是人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的一种能动性活动。两者都是以意向与情感为核心对客观世界作出主观反应的生命活动,因此,两者存在质的统一。当不同的审美取向投射于写作活动时,作文的内容情感、言语构造也会呈现不同的审美形态。本文试图以审美的视角来观照习作教学,探寻习作教学的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在小学低、中段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字,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如此大的识字量,怎样让学生扎实的掌握,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对识字方法、识字途径、识字评价标准等进行研究,试图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使识字总量稳步上升。  一、拓展识字方法的研究  在识字教学中,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可以大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学古诗词,要根据它节奏感强、情感深厚、形象生动和意蕴丰富等特点,让学生打节奏、想象、表演、吟唱等,读出它的韵味、画面和情感等,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美,并把它传承下去。  [关键词]古诗词 文化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古诗词
不知从何时起,小学作文被人们冠以“假大空”的“美名”,有不少人宣称“人生第一次撒谎从写作文开始”。“假大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作文,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  一、久治不愈的三大顽疾  (一)假——难以忽略的道德判定  前段时间,上海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答“我不会让梨”。老师给了一个大大的红叉。不少人批判老师思路
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感情真实,语句通顺;写完以后自己读一读,不满意的地方认真改一改。  评价过程  一、展示例文:《丢手帕真有趣》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体育课——老师教我们玩丢手帕的游戏。  老师先让同学们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再让体育委员李刚出来丢手帕。我以前从未玩过这种游戏,同学们也很好奇。李刚绕着圆圈跑了几圈,不知什么时候把手帕丢到了我的背后,我还一点儿也不知道,正高
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这样说:“唉,公开课上过之后,还得再补上一课。”我很纳闷,费尽心思、精心设计的一堂公开课,为什么让我们许多教师不喜欢?怎么样的课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得学生的喜欢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于是,我常常在平行班中进行不断尝试,觉得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很有意义。我执教了好多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每一次我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由于学生
[摘 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接受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较低。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去精心运筹,让抽象变具体,让深奥变浅显,让亘古在眼前,这样使学生走进课文,轻松地学到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 低年级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64  低年级学生由于
问课哪得“轻”如许?为有媒体活水来。  课堂是教师、教材、学生、媒体大融合的空间。教师是学习的催化剂,教材是学习的指挥棒,学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媒体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多媒体以其能创造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的优点,使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如鱼得水。  一、渲染气氛,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师轻轻点击鼠标的时候
[摘 要]语文课堂上随意连问、简单追问、习惯性碎问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比较而言,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理念简练而深刻,能有效连缀起课文内容与教学过程,而标题型问题、情感型问题、线索型问题的设计则为课文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问题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一、缘起  十月份,诸暨市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活动在我们陶朱小学开展。此次活动,翁老师要求我们学校的老师针对新课标的理念上三堂有特色的课。我上课的主题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拓展阅读。我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为主要内容,试图通过这首古诗,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量。  二、炼狱般的磨课和上课  1.第一阶段的课后拓展实效不大  在第一阶段试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