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永不磨灭的番号”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l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队在,番号在;部队裁,番号撤。”许多解放军老兵一提起自己部队的番号,总是怀着无限的敬意。特别是一些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即便是部队撤销了,但崇高、神圣的番号在战士心中也永不磨灭。
  1月15日下午,中央电视台一则看似普通的军事新闻,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力。该报道的内容是沈阳军区39集团军狙击手在严寒条件下进行辅助训练,报道中直接亮出了部队番号,而不再是以往的“某部队”称谓。随后,中央电视台以微博的方式发布消息称:“我军陆军集团军番号今起解密”。
  解放军番号解密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时间,海内外媒体有关解放军番号的报道铺天盖地,众说纷纭。有外媒分析称,这显示了“中国军队更加开放透明”。
  此次只公开陆军集团军番号
  数十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外公布消息时,都是使用“某集团军”、“某师”、“某团”之类的称呼。用“某”字替代,是出于保密宗旨,对外部敌对势力保持着高度警惕,严守战略意图和军事建设的秘密。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达,类似集团军番号这样所谓的军事机密,也逐步丧失了其保密功能。集团军的驻地和番号几十年相对固定,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只要上网搜索,中国军队各集团军的创建、历史沿革、历任将领、参战史、驻地及装备等都赫然在目。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臆测的内容。
  此次公开陆军集团军番号,一方面是因无“密”可保,另一方面则是展示军事透明度的需要。多年来,总有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和不负责任的媒体对中国进行抨击,指责中国军事不透明,而且常常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一起,混淆视听,误导国际舆论。中国要在世界正视听,就要逐步增加军事透明度,公开番号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不过,军事透明都是相对的。有报道称“外军番号不是秘密”,这句话未免太武断。军事透明都是相对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军队、不同类型的部队,军事透明度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或以偏概全。
  此次我军只公开了陆军集团军番号,而没有公开师、团级别的部队番号,更没有涉及部队代号,这对于保守军事机密并无大碍。
  番号是部队的生命和象征
  那么,究竟什么是番号呢?番号,即部队番号,是一支部队的生命和象征。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2011年版)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权威解释,部队番号是军队中建制单位的正式名号,按照编制序列和单位性质授予。部队的番号属于军事机密,一般仅限于军队内部掌握使用。
  番号通常由冠名、矢名、数名和格名组成。冠名,表示单位的隶属范围和建制关系;矢名,表示单位性质;数名,表示单位的建制序列;格名,表示单位的规格、等级层次。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边防第1团”,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为冠名,“边防”为矢名,“第1”为数名,“团”为格名。
  我军部队番号的排列,分为统一排列和非统一排列两类。第38集团军、第112师、第336团等,属于统一排列;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空军总医院等,属于非统一排列。世界各国军队的部队番号基本形式大体相同。
  番号中的数字,可以用阿拉伯数字,也可以用汉字。如“红15军团”,也可写作“红十五军团”。但一些专有名词,如“八路军”、“新四军”、“好八连”等,只能用汉字,不能用阿拉伯数字。
  有些被授予荣誉称号的部队,如“塔山英雄团”、“刘老庄连”、“黄继光班”等,通常使用荣誉称号,不使用番号。
  不少人不清楚番号和代号的区别,甚至以为番号就是代号。实际上,部队的代号是为密化部队番号而授予的代称,通常以数码、字母或字词组合而成。部队代号由总部统一编拟、授予和管理,一般授予团以上部队及需要保密的军事单位,主要用于单位或个人的对外联系。在承办公文时,部队代号与部队番号具有同等效力。
  我军从1950年开始统一使用数字部队代号;1962年全军统一使用四位数字和带字头的三位数字部队代号,如“8341部队”、“总字190部队”;1975年全军改用五位数字部队代号,团及团以上单位均使用首位不为0的5位数字代号,如“37001部队”。外军的番号、代号情况与我军基本相同,如俄军部队也使用5位数字代号。
  解放军番号的创立和沿革
  我军从建军之初就使用番号。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这是我军建军后最早的正式番号。此后,各地起义军先后用了“工农救国军”、“工农讨逆军”、“工农革命军”等番号。如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
  1928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军事工作大纲》,决定将“工农革命军”统一改称“红军”。1930年6月以后,各地红军分别进行整编,中共中央将红军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通常在红军师以上部队番号前冠以“红”字,如红四方面军、红1军团、红3军第7师19团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不久后,八路军番号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称八路军。八路军、新四军按照新的编制统一了番号,如“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新四军第1支队2团”等。
  从1946年9月起,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当时战事繁忙,各部队改称的时间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颁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这是我军第一次在全军范围内统一番号。这次确定的番号和编制原则,基本上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规定,全军野战部队的纵队改称为军,师和旅统一称师,番号排列数目为70个军210个师,内中空额,留待今后建立新的军和师时补足;军以上设野战军、兵团两级,共定20个兵团的番号。全军基本按兵团辖3军、军辖3师、师辖3团统一编排,团及团以上各级番号在全军排序,如15兵团44军130师390团。
  解放战争胜利后,原本的陆军6大军区、70个集团军经过几番精简整编,逐步形成了现在7大军区、18个集团军的格局。
  注:作者系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大校。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其他文献
长长的地铁通道里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清脆而略带哀伤的旋律漂浮在匆忙嘈杂的脚步声上空。循声望去,我看到一位灰白头发的俄罗斯老太太怀抱曼陀林,苍老的手指灵活地拨动琴弦。我驻足许久,想给她拍张照片。她看到我,停止了演奏,有些羞涩地摘掉眼镜,理顺凌乱的头发,善意地招呼我与她合影。  老人说,她是阿塞拜疆人,母亲葬在了莫斯科,她来给母亲扫墓。现在她住在俄罗斯黑海海滨城市索契,因为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300卢布
期刊
亲情是棵树,它满长着光阴的枝桠时光的叶,在这棵树上,往往有两根曾经沧桑的枝桠,这就是相互为对方遮风挡雨看着变老的夫妻。  有两根这样的“枝桠”其中之一折断了,他就是韦唯的父亲张玉。這年六月,已离婚多年的韦唯从香港演出回家,看见母亲独自坐在屋里,手捧着老伴生前的照片自言自语:“你脾气火爆,我都没嫌弃你,我们风风雨雨都走过来了,到老年你为何狠心抛下我?”  原来,父亲去世后,韦唯让母亲和自己住在一起,
期刊
对于伦敦,我的一个印象是,这城市到处是女王般仪表堂堂、高贵严肃又亲切和蔼的老同志。  老人依然活跃在沙龙、酒馆、剧院、教堂。我朗诵诗的那个下午,大厅里全是中年人和老人,提问踊跃而深刻。他们不仅是爷爷奶奶,更是教师、顾问和高人。老人不是包袱,而是那国家的活史书、精神容器、道德楷模、美食秘方,以及某种久经考验的生活品位。  伦敦有许多老人用品商店,不是凤毛麟角的一两家,老气横秋专为敷衍老人赚几个小钱的
期刊
让Gmail邮件直接插入Google Drive文档  文/大江东去  常规情况下,如果我们需要在新邮件插入来自Google Drive的文档,那么一般需要首先下载,然后将其作为附件发送。其实,如果你主要使用Gmail处理邮件,那么可以将Google Drive的文档作为附件直接发送。  按照提示切换到新的撰写界面,打开新邮件界面(如图)。此时可以看到底部工具栏上有一个名为“Insert file
期刊
民以食为天,爱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别爱吃的人,现在被称为“吃货”。想不到的是,近现代的学术大师也会有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吃货,而且还吃出了名堂,吃出了趣味,留下了很多轶事。  国学大师章太炎,最爱吃的是带有臭气的卤制品。他特别爱好臭腐乳,直臭到满屋掩鼻。有一位画家,钱化佛,是章府的常客。一次,钱带来一包紫黑色的臭鸡蛋。章见到此物,欣然大乐。他深知钱的来意,就问:“你要写什么,只管讲。”当时钱
期刊
美国《哈佛家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12月里寒冷的一天。在纽约百老汇,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光着脚,隔着橱窗出神地往里面看,全然不顾自己已冻得瑟瑟发抖。  一位路过的女士看见了,走近孩子,蹲下身子,轻声问道:“孩子,你这么专心地看着窗子,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在祈求上帝赐给我一双鞋。”  这位女士拉起男孩的手,走进店里,让店员给孩子拿来6双袜子。她又请店员打来一盆热水,拿来一条毛巾,接着
期刊
在这个春天,中国梦、强军梦,激发出无数学子的激情。作为国防生,我们又该怎样追逐梦想?  我想起了高中时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在她的电脑里有很多文件夹,里面是她从教24年来保留的每一届所教学生的优秀作文。她说这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在她退休以后看到这些,她会知道她为了什么而奋斗终生。她的梦想就是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把教育做成一首诗。  3年前的夏天,在绥芬河的界碑旁,我认识了
期刊
最近恩师杨武能教授发给我杨绛先生写的《一百岁感言》,短短的一篇文字,我读后赞叹不已,佩服不已。它撞击着我的灵魂,使我深受震撼。我立即看出这是一篇充满智慧的经典篇章,虽然它才刚写出不久。它是权威的,也必将是永恒的,因为它是一位百岁智慧老人对于人生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其中凝聚着她的深刻哲思。百岁老人很多,但杨绛先生是一位百岁“智慧”老人,她的学识和修养众所周知。我读完《一百岁感言》后就想到了“经典”二字
期刊
几次上高原搞保障虽然是几年前的事了,可现在想起那段经历来还是历历在目。上高原,最辛苦的还数咱保障兵。汽车兵辛苦,要克服一路缺氧谨慎驾驶,将人员和物资安全无误地送达目的地;修理兵辛苦,一路要将车辆和各类机械装备“护送”到演兵场。那年,那月,在路上的经历,令我今生永难忘怀。  “嘀……嘀……”200多台铁骑鸣着喇叭,开出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南大门。雄师征战昆仑“集结号”在这一刻吹响。  那是2008年8月
期刊
一直以来,“捡瓶子的老人”作为一种苍凉意象,牢固地留驻于我心。  认识这样一位老人,她一生勤俭辛劳,老了,孝顺儿子把她从乡下接到城里住,好吃好喝好照顾。老人家却带着孙女四处捡塑料瓶卖,换几个小钱,无形中也算为环保做贡献。儿子却觉得脸上无光,屡劝屡犯。后来,干脆送老娘回了乡下。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然而,不到老之将至,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老人,哪怕是生养我们的父母。时光是条河,年轻人站在此岸,隔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