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普代克《贝赫回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七○年厄普代克出版了一部小说,书名为《贝赫:一本书》(Bech:A Book),取材于三十年前他在哈佛大学读文科时一个同学的事迹。故事中的贝赫写了三部小说和一些其它著作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文学家的日子远比创作本身容易对付,只要他不牵涉到家庭关系中去。但是厄普代克本人却早已结婚,而且生儿育女了。
  在《贝赫回头》中,他又把这位小说主人公的单身汉生活,延续了十三个年头;叙述这位作家虽已不再创作新小说,却为一些善本收藏家所困扰,并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参赞们以及英语殖民地各国的贵妇们发生龃龉。故事明明是喜剧的场面,但情调远比过去为低落。最后这位主人公在无法应付的困境中突然来了个急转弯,和他的情妇结了婚,完成一本名《往大处想》的畅销书;克服了面对现实的懦怯,却换来了对人生的幻灭。他一跃而为文艺界巨头,起居行止都得见报,不复能享受普通公民或艺术家平静生活的自由。在这一点上,贝赫和他的创造人厄普代克的遭遇相似,说不定在厄普代克未来的创作中,这个人物还将出现。
  回顾昔日,厄普代克在哈佛大学的文艺刊物上,发表过数量不少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而文学教授们却并不赏识他的才华。当年诗人亚契勃德·麦克莱许两次摈弃厄普代克于他主持的高级写作班的门外,从而使厄普代克在哈佛——波士顿的文学圈子里不能占一立足之地。一直到一九五四年七月,厄普代克的作品在《纽约人》上发表,名列E.B.怀特与约翰·契佛之间,才使人刮目相待,克脑甫书店终于聘请他为长期供稿的作家。他携着妻儿再次进英国牛津大学罗斯金美术学院深造,毕业后回到纽约住入格林威治艺术村,为《纽约人》编写《市内闲话》专栏。
  
  可是厄普代克并不满足于和怀特式的散文,或契佛型的小说相媲美,他始终保持他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希林顿郊区的风貌,关心小城市中产阶级的命运。他的创作别具一格,为读者欣赏。这也使他有胆量于两年后辞去《纽约人》的编辑工作(那是多少人所梦想企求的),不到二十五岁就开始了他的自由写作(Freelance)生涯。他是位多产作家,写郊区家庭生活既似契佛又胜于契佛;他笔下的人物更为大胆和更多才艺,而且带着作家的个人情调却又不离美国文学的主流。他的机智和才华可以在兔子(Rabbit)三部曲的人物发展中见到——从中学篮球明星到行型活字排版工人到宾州丰田酿酒代理商的东床快婿;但从未去哈佛上大学。
  他也不仿效约翰·巴斯和唐纳德·巴塞尔姆在写作中作文字游戏或实验。他写完二十一部作品后,突然写了部《政变》(The Coup)倒确实是个新的跃进式试验。他的自由写作,可谓已达峰巅了。他对性和色的描写,早见于上述文字实验之前,美国的评论家分析其根源来自对纳布可夫的崇拜,然而具有更多人性和人情味。他不及纳布可夫的异峰突起和奔放,他的风格比较拖沓琐细。为了弥补这一欠缺,他集中一段时间写评论文章,过去十几年来,他不断在《纽约人》杂志发表精辟的文学评论。
  一般小说家年过半百,便逐渐有减产之势或改写别的品种,例如菲列普·拉甫(Philip Rahv),亚弗雷·卡静(Alfred Kazin)及伊尔文·霍(Irving Hawc)等人如今都从事回忆犹太作家在美国文坛上的经历,可是他们一如早期的哈佛——波士顿的文艺圈子,还是把厄普代克排挤在外。但恰恰是他写评论之余,还致力于小说创作。事情很凑巧,他在一九六八年发表一篇《关于不作犹太人》的评论后,就开始构思《贝赫:一本书》,这是部极似纳布可夫式的幽默讽刺作品。不久前,他出版了《中间站及其他诗篇》——研究中年作家的问题,其间涉及贝赫型的生活方式等等。他继续探讨贝赫的事业和命运,又写了这部新作《贝赫回头》。这一人物象厄普代克一样热中于索尔·贝娄式的节制人生观,观察细致,心地善良;完全不象纳布可夫那样充满野蛮、粗犷和着魔似的灵感;也不象辛格那样憧憬于天真无邪、奥妙无穷的鬼神世界。厄普代克笔下的贝赫,是一个比贝娄谦卑而与世无争,但并不缺少机智与讽刺的角色。贝赫正由于人到中年,作品见少,因而更需摆出一副作家的架子来,接着同一位非犹太教的基督徒女人结了婚,幸而写出一本畅销书才把他从生活的困境中拯救出来。这时的贝赫认为写作犹太式的故事已太陈旧,因为这些故事只能以支持基督教衰落的余辉而生存。
  上面是节译爱德华·霍艾格兰德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一九八二/十/十七)所写的评介文章,娓娓道来,一无学究气,便信手移译。霍艾格兰德是厄普代克大学时代的同学,也是位小说家和游记作家。他自认在小说领域里,比不上厄普代克之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擅于叙述风土人情的手法,而且他十分倾倒于这位同学的无穷智慧和人情味。看来,要对于一位作家写出恰到好处的评介文章,熟谙作家的生活与重要作品也是个必备的条件。那些执其一点,不看全部的所谓批评家,对此是应该脸红的。
  
  (John Updike:Bech is Back,195.pp.,Alfred A.Knopf.)
其他文献
皮质醇增多症(柯兴氏综合征)占肾上腺疾病的首位。本院自1958年8月~1982年12月共诊治皮质醇增多症240例,与同期住院病人的0.62%,现选其中记录较详、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者206
儒勒·罗曼(Jules Romains,1885-1972)是本世纪法国文坛上的一位全面而多产的作家,既写小说,又写诗歌和戏剧,也写过不少 Jules Romains (1885-1972) is a comprehensive an
人物 胡安·桑迪亚 监察官,五十岁,秃顶,红鼻头,两撇胡须微微朝上翘着。 海梅·托罗 总管,混血人,三十五岁,头戴白色宽沿帽,身穿羊驼毛短斗篷。 镇长 四十多岁,肥胖,身穿黑
采用电镜对3.4苯并茈诱发金地鼠肺腺癌进行观察。实验进行488天,有8只动物发生肺肿瘤。其中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低分化腺癌5例。实验结果证明周边型肺腺癌可来源于Clara细胞及
米歇尔·图尼埃说:他要把“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小说结合起来”。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有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寓意深远,富于哲理。他善于选取那些有名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宗教、神话故事作为创作的素材,同时又把他对社会的观察及其丰富的想象溶化于这些故事之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这篇小小的童话里,读者可以看到,他歌颂了真挚纯朴的心灵,而对于浮华驳杂的“爱情”则给以贬责。
十三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旅行到东方,还在元代的中国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他回去后在书中叙述了他旅途的奇异见闻。有人控告他撒谎。撒谎是基督教的大罪,死后是不能
蒋路同志译的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已经出版一年了。《论文学》并非卢那察尔斯基全部的文学论著,而是一个选译本。据了解,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论著多达两千种。从这么多论
去年九月的一天里,我们在北京外语学院听了诗人迈克尔·布朗(Michael D.Browne)关于当代美国诗歌的一次讲演。 布朗身上有两个有意思的结合:他生在英国,受过牛津大学的教育,
胰岛细胞增生症临床上比较少见,仅占胰岛细胞分泌瘤的8%。1981年前国外报导仅8例,本病对病人危害严重,若能早期诊断治疗,预后大多良好。我院曾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
西禾多·德莱塞于一九○○年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嘉丽妹妹》。由于无情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的丑行和罪恶,公开同情贫苦工人女儿嘉丽的命运,因此书一出版便被列为“禁书”。各方卫道士的责难,纷至沓来,激起了一阵喧嚣,使德莱塞感到难以负荷社会上不公平的压力,一度精神崩溃,濒于患精神病的边缘。一位费城的精神病大夫劝德莱塞写日记,录下他每日难以排遣的精神压力,作为心灵的治疗。日记从一九○二年开始到一九二六年止,共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