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四方巾 风雨飘摇三百年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tJoh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朝,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所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变化转型的时代,不同于魏晋的飘逸,隋唐的活泼,宋代的清雅,而处于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明朝的服饰特点鲜明、种类繁多、体系庞杂,并且,明朝的服饰制度与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在明初与明中后期也具有十分巨大的变化,从明初期简单朴素却等级森严,逐步向着繁复、明丽、华贵而庞杂发展,而这种服饰的变化,则能生动而直观的体现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从而很好地体现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以及阶级矛盾变化,反应一个王朝的社会的发展。明朝的服饰是我国绚烂多姿的服饰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对明朝服饰的特点与变化特征进行简要的叙述,从服饰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这种变化背后所体现的明朝的社会变迁与矛盾。
  关键词:明朝 服饰 社会 矛盾 发展
  【正文】明朝的服饰是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服饰中特点十分鲜明的服饰体系之一,它体系庞杂,样式多变,同时在整个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后变化十分鲜明。明前期服饰等级森严,对于服饰上的“僭越”惩罚严苛,这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在用服饰制度来强化统治;而到了明中晚期随着明朝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社会矛盾以及自然气候等多方面的变化,又导致之前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一点点打破,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新局面。另外,明朝的服饰形制对后世戏曲、绘画、礼仪、习俗影响十分深远。明代既是传统服饰文化的集大成期,同时又是服饰文化注入新内容的转变期,研究这一承上启下重要时期的服饰现象 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根源具有重要意义。①中国明朝服饰文化探析
  一、明朝时服饰的种类
  明朝服饰种类繁多,同时在初期也体系森严,作为一个汉人统治的政权,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建立政权后,尤其注意废除“胡俗”,恢复所谓“华夏衣冠”②上行而下不得效,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并行。明朝的服饰在男女的种类上有所不同,女性服服饰在样式上主要有披风、褙子、比甲、袄裙等分类,其中以袄裙最具特色,明代上袄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裙衫具有明显的差异,明代气候相较于唐宋时期气候发生变化,平均气温下降,同时,由于受到儒学的影响更胜,所以服饰渐渐不再像魏晋隋唐时期那样纤薄飘逸,而是开始走厚重、庄严的路线,袄裙中上袄的领式很多,有交领、方领和竖领,而裙子则以褶裙为主,裙幅为六幅至十幅,后又有褶数更多,更加华丽的百褶裙,袄裙不论是领制还是下裙,都十分规整利落、棱角分明,给人以一种典雅大方之气。而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有身份的官吏士族多穿青布直身长衣,头戴巾或帽,而一般平民则以短衣为主,头裹布巾。
  二、明朝时服饰的特点
  1、体系森严,具有鲜明的阶层性
  明朝的服饰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其等级差别十分森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使政权得到稳固,快速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社会秩序,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等级制,服饰的等级制便是其中最直观的一方面。在明朝初期,服饰的等级差异在男装女装方面都有所体现,在男装方面,帝王装束以龙袍、黄色、衮冕和十二章纹来彰显帝王的威严,而不同等级的官员的装束则等级最为多重,不同官衔的官员 衣服尺寸、色彩、纹饰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官员衣袍上的“补子”,“补子”是一块织绣在袍服前胸后背的一种方形纹饰,边长约四十厘米,公、侯、伯、驸马等人补子为麒麟、白泽。文官绣禽纹,象征文官的智慧与高雅;武官绣兽纹,象征武官的勇武与凶悍;法官则绣獬 代表公正严明。⑥明朝服饰体现的等级差别对于普通士人百姓,也有详细的要求,比如对于商人的衣饰有较严格的约束,不得衣绌、纱,从而体现出重农抑商的封建经济政策。在女性衣着方面,皇帝后妃与命妇服装的差异同男装一样以品级划分,主要体现在凤冠霞帔上的珠宝、纹饰为区分,体现一种阶层差异,而对于庶民女子,则禁止用金绣,并且良贱有别,地位低下的娼妓、乐工要着刑字符号的顶巾,系红绿褡补,乐妓要着明角冠,皂褙子,从而与良家女子做出区分。
  2、明朝初期官方对于胡服十分排斥
  众所周知,明朝之前的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明朝覆灭元朝,汉人重新把握政权后,理所当然的会通过否定胡族传统的方式来否定前朝的政权,从而增强自身统治的合理性,而在服饰方面更是如此,在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就颁布了对于胡族服饰的禁令:“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 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詹胡帽,衣服则为樗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当然,由于文化影响的深远性与潜移默化性,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这种对于胡服的排斥并不彻底,官方对于胡服的三令五申的禁止与人们对于胡服方便舒适的追求存在着矛盾。
  3、多给服装受以吉祥的寓意
  明朝服饰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于吉祥图案和吉祥寓意的运用,比如在官员“补子”上所刺绣的图案,文官绣禽类, 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 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鸳鸯、八品黄鹂、杂品练鹊。 武官绣兽纹,一、二 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除了官员,还有在士人中所流行的“四方平定”巾等多种对于吉祥寓意的运用,这些多种多样的吉祥图案的运用,体现了一种人们对于如意、安定的美好希望,同时,也体现了明朝等级制的特点。
  三、明朝时服饰的变化
  明朝时期的服饰在整个明代三百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服饰风格、人们对于服饰制度的遵守以及对于胡服态度的变化。
  1、服饰风格的变化
  首先是在风格方面,在明朝初期,受到改朝换代后经济尚在恢复以及纺织、刺绣等技术的限制,人们的服饰风格基本上偏向于简单朴素,上至贵族士子,下至普通市井百姓,对于服装精致程度、花纹、布料等方面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在场合方面,也都对于服饰的华贵程度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人们的穿衣风格主要以布袍为主。即使那些殷实的家庭,穿着稍为华美,也不过是将薄缣纱制成衣服,平时藏在箱中,等到吉礼嘉会等重要场合,才拿出来穿用,过后又收藏如故③中国明朝服饰文化探析。然而到明朝中后期,服饰的风格则渐渐向着奢华发展,繁杂发展,人们服装颜色更加明丽,做工更加精致,对于比较复杂的刺绣运用面积渐渐增加,比如在袄裙方面,明初褶裙一般只有六幅,取义 “裙拖六幅湘江水”,而之后到了明代中晚期,裙幅始用八幅,等到了明末,裙幅数量又再次加大,增加到十幅,而且褶裥越来越密,在装饰方面也愈加的考究,出现了清雅却精致,走动间流光潋滟,色如月华的“月华裙”, 还有以整锻折以细道,做工精致的“百褶裙”,另外,还有被称作“凤尾裙”的褶裙,精美华丽,使用绸缎进行裁剪拼合,绣以花鸟图纹,还要再镶上金线,这些复杂花纹与样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明代服饰由简单朴素到精致奢華的变化过程。   2、对于服饰制度的打破
  明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与快速恢复社会稳定,需要建立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这种政治上的等级则必然会在服饰上有所体现,因此明朝初期对于服饰的限定十分严格,对于在衣饰上存在僭越的人也有着十分严苛的惩罚,然而在严苛的制度也无法阻止人们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增加的审美需求,而且随着明朝后期政治的混乱与中央权利的不稳固,官方的服饰禁令开始被打破,到了明末甚至形同虚设。这样的变化也引起了朝廷和朝廷官员的注意。《明实录》载:“兵民服色器用,已有定制。近在京多犯 越,服用则僭大红织金罗缎、遍地金锦……首饰则僭宝石珠翠。下至倡优,亦皆僭侈。”虽然在服饰的这个变化过程中,朝廷颁布过许多的禁令,但朝廷的一再禁令并没有取得效果,晚明服饰生活还是逐步冲破了传统伦理等级制度,向美学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可以看出,至明晚期,服饰艺术已呈现出张扬个性、追新求异的繁荣景象。③中国服饰文化探析
  3、对于胡服态度的转变
  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颁布法令,禁止着胡服,要求依照汉唐恢复汉族服饰。其目的是为维护政权,重建其心目 的汉族文化主体性,排斥少数民族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实质是在社会文化领域否定元朝继续存在的 合法性,树立新王朝的正统地位。④上行下不效 然而元朝所带给人们的“胡风”并没法仅仅通过一纸文书来彻底拔除,尤其是到了明中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权的混乱使得权力中心内部尚且自顾不暇,政令就更加难以贯彻,加之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与对于方便的追求,明太祖废元服制的愿望只得消逝在阵阵“胡风”之中,胡帽、胡服渐渐普及,尤其是在中原地区胡风更胜。服饰变得更加具有个性与民族的多样性。
  四、明朝服饰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矛盾
  1、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明代服饰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明朝的衣饰主要是一种由朴素到奢华,由简单明到多样的发展过程,对于一段特定时间内的器物的发展来说,对其影响做大的就是生产力与经济状况的因素。在明朝初期,面对之前连年的戰火与社会的混乱,生产尚未全面恢复,社会财富普遍匮乏,从而影响人们的购买力与审美的水平,同时,在明朝初期,纺织业的生产技术尚不完善,也难以以更高效率的生产做工精美,繁杂奢华的服饰。但是此后,随着明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的物质财富逐渐丰富,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同时也带动了明朝防治技术的提升。尤其是江南蚕桑丝织业迅速发展,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孑雀羽线等精细加工技艺均已达到高超水平,从而有能力生产出更加华美的服饰,另外,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居民购买能力的提高,明居民的生活向着奢侈方向发展,于是服饰也开始由朴素转向华美精致。
  2、封建政治的松动和中央政权对于下层控制力的降低
  通过对于明代服饰的发展,还有一点我们也不难看出,那就是官方对于服饰的严苛要求与民间服饰朝着多样化的发展存在着矛盾。在明朝前期对于服饰的政策落实相对较好,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先前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与对于胡服的禁止却渐渐难以落实,尽管朝廷多次三令五申,甚至严刑惩罚,但随着商品经济对于封建经济的破坏,以及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宦官掌权、臣子结党,使得中央的政权的松动飘摇,尤其是万历后期,神宗不问朝政,政务怠荒日甚。朝廷中枢机构官缺,长期不补。内阁只剩方从哲一人,帝以一人足办,不增补;六部堂官仅四五人,五十余员六科给事中止四人,十三道御史祗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⑦明朝大厦倾覆政治中心自身尚且自顾不暇,对于服饰方面的严格规定自然也渐渐松动,从而出现了明朝中后期服饰的种类愈加丰富,个性愈加鲜明,胡服之风也渐渐兴盛,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开始走向倾覆,服饰的样式的多样化的变化也暗示了封建制度中上下层阶级之间的矛盾与裂痕。
其他文献
提要:瑶族青布挑花腰带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刺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残缺,通过保护修复让这件精美而又有内涵的腰带得到有效保护,并提升其展示效果。本文对其鸟纹刺绣过程进行剖析,使针线法修复残缺的纹样有据可循。  关键词:腰带 鸟纹 修复  腰带,在少数民族中不仅仅有系扎固定衣服的功能,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在上面绣出五彩斑斓的动物纹、植物纹、太阳纹、花草纹等图案,还是人们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媒介,是祈求幸福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了人们消费的主要渠道,信用卡支付成为网购的主要付款模式。同时,更多的诈骗人员通过网络信用卡进行犯罪,产生了更多的法律问题。因此要对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进行不断研究,结合该类犯罪的发生原因、犯罪形式以及重要危害来制定更加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诈骗,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预防对策  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数
期刊
都说生离死别,但死别虽痛苦,却断了念头,知道逝去的不再回来了,而这生离扰人却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也不知道人这一世为何总人为的制造一些分离,相爱相知的人却不能相守。  那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故事很老套,然而描寫那女孩儿心理的感受却深深的触动了我,她站在车站的门口等着男人坐的车离开,左看看右看看,却看不到那人,于是发信息问他,他回答道坐在中间也不好凑到窗前与她打招呼,你回吧……她却不死心,依然站
期刊
摘要:在阅读中,可引领学生拆掉文本样式的“墙”,揪住“人物形象”这个牛鼻子,从“细梳文本明特征,整合概括不漏点”“音容笑貌多方鉴,风月与他更添彩”“立足文本联现实,探究解读有创见”三个角度对不同文本中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  关键词:梳理概括特征;多角度鉴赏;立足文本;探究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要求,能力层级为D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对于社会文化活动良好展开有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发展。并且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际,社会文化活动展开应该做好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创新,确保文化活动展开更加有效。本文笔者针对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中简要阐述新媒体时代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并且在总结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创新策略。  关键字: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
期刊
摘要: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书写少数民族的一部特殊作品,它以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来讲叙该民族百年的风云历程。本论文从作品本身的叙述艺术、人物刻画、反思性和书写范围的拓展等方面,聚焦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并探究作品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信仰;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完成于2005年,并荣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在文学史上,迟子建被归类于女性
期刊
《石门颂》作为汉代隶书中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历经一千九百多年至今,保存相对完整,全碑由碑额碑身两部分构成,《石门颂》是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汉中地区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通道的功绩而刻的铭石,据记载文辞为王升撰写,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由王戎刻写。《石门颂》字势开张,结体舒展,特点鲜明,用笔瘦硬悠长,是非常适合学习的汉代隶书碑刻。  作为摩崖石刻,《石门颂》是由书写者直接书写在崖壁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古代诗歌的审美与高中生对古代诗歌的认知水平,提出了三条途径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词:古代诗歌;人文精神;理解途径;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随处可见,好像很具体、触手可及,但这一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却难以落实,如云如雾,不可捉摸。我想,其主要原因是,师生对理解古代诗歌人文精神的途径缺乏思考,难以具体化。  综合多方认识,我认为古代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与认识
期刊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非本土宗教形式,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美好的期望融入中国佛教雕塑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艺术特征的佛教雕塑,进一步实现了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与发展,同时也代表了人们心中美好的象征。为了进一步研究了解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時期雕塑审美影响,本文展开了研究,以期更好地展现那个时代佛教雕塑文化发展与变迁
期刊
摘要:1841年,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41年2月25日出生在法国中部利摩日的一个工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工匠,母亲是裁缝。他的父母一共生了七个孩子,雷诺阿排第六,幼年时只有五个存活下来,这样贫困的家庭是不允许小雷诺阿接受良好的绘画教育的。当他13岁时,雷阿被送到一家作坊里绘制瓷瓶,这是他最早开始接触到绘画,就是这个时候画瓷器和屏风这项工作使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雷诺阿的影响是非常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