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理念的核心和重点。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的实例,教师只要深入挖掘,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产生“我要学好地理”的强烈欲望。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如何运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观察生活,学习地理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可见地理知识的蕴涵丰富。我们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例如:沙特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色的、宽大的袍子,印度美女喜欢穿漂亮的纱丽,藏族牧民穿肥大的藏袍等等。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服饰差异这么大呢?那是因为世界各地气候不同。
  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奶酪等食品。欧洲人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发达的畜牧业有密切的关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是为什么?因为印度气候湿润,湿气比较重,吃咖喱和辣的食物可以帮助排除湿气;我国北方人冬季喜欢吃火锅、南方人喜欢甜食、新疆人的特色食物馕饼、西藏牧民以糌粑为主食,这与当地的气候和特有的风俗有关。
  北极因纽特人居住冰屋,因为当地气候寒冷,冰屋保暖性好;印度尼西亚达雅克人居住高架屋,因为气候潮湿炎热;西亚沙特阿拉伯人传统民居是碉房,因为处于沙漠气候。我国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因為风沙大;山西传统民居的房顶为什么向自家院子倾斜,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俄罗斯向东欧各国出口天然气用管道运输;世界各国向中东地区进口石油选择远洋航运;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急需的药品选择飞机运输;十万吨大米由哈尔滨运送到北京,采用铁路运输。选择哪种运输方式与运输方式的特点、运送的货物和运量大小有关。
  以上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了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当我在课堂上用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图片并进行简介,让学生分析原因的时候,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这些知识就在学生的讨论中非常容易地掌握了。

二、关注时事,深化地理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明时事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平时要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网络“百度一下”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养成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热点的习惯。
  例如:当学习“长期的热点地区中东”时,向学生拓展了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发展经济战略:“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媒体形象直观展示周边国家及其路线图,培养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当学习“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时,向学生拓展印巴战争、克什米尔问题、恒河水源之争等问题;当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时,拓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石油(号称“小波斯湾”)之争;当学习我国“水资源”时,了解 “南水北调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等等。课堂上,我不仅仅只拘泥于简介时事热点,而是将时事热点知识与当堂课的知识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时自豪,有时激愤,有时新奇,课堂气氛活跃,因而我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三、实践活动,应用地理


  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学习地理知识不能偏重于课本,远离生活实际,应将实践活动与地理知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影响“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海陆因素时,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变化是不同的”不理解:夏季是陆地升温快,还是海洋升温快?是陆地散热快,还是海洋散热快呢?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探究实践:在上午八点时,将装有沙子和水的两个盆放在太阳下面晒。到下午两点时,用手试验哪个盆里的物质温度高。到晚上五点放学后,再用手试验哪个盆里的物质温度低。经过试验,学生得出结论:陆地升温快,散热也快;海洋升温慢,散热也慢。因此,我们应用这一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夏季我们为什么到海边去避暑?因为前面的铺垫,学生轻轻松松就能回答:是海陆因素引起的。这样用探究实践解决的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并学以致用,知识点不容易忘记,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行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灵活运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时事等有效地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深入实际,亲身感受,获取直接经验,并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社会上不少群众对自闭症患者持排斥的态度,认为他们是傻子,不与他们交往,因此有的自闭症患者仍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很多孩子父母怕孩子不能和同学正常交往或怕别人嘲笑等原因拒绝送孩子到学校上学。如何包容这些“星星的孩子”,通过笔者的实践体会,学校可以从正确对待、合理引导、多方合力等方面指导师生做好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孩子的教育学习。  【关键词】正确对待 合理引导 多方合力  自
期刊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拍手游戏,导入课题  1.拍手游戏  (1)设置游戏规则:学生拍2下,老师有节奏的拍6下(生:6里面有3个2);反
期刊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3.知道只有勤奮学习,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重点)  2.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难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  板课题:16、说勤奋  2.出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掌
期刊
教材分析:  《怀素写字》是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所写的人物是我国古时候的一个和尚——怀素。主要写怀素刻苦练字成为有名的书法家的事。我们学习时要重点学习他是如何写字的,从中学习怀素刻苦学习的精神。本课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课文选取了怀素练字的过程和无纸在木板上练字的事,表现怀素刻苦勤奋的精神品质,事件典型,有说服力,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认读eye,nose,ear,mouth,face,这些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并能用英语介绍。  2. 初步了解表示接触的指示用语,能听懂,并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二、教学重点  关于头部的单词eye,nose,ear,mouth,face的学习。三、教学难点  eye,face两个单词的元音因素容易发音不到位,教师可鼓励学生张大口型,相互检查。mouth一词的尾音发音较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斯宾塞说:“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我们应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幼儿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  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较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和生活经验。所以,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生
期刊
美育,在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美育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不可少。音乐教育则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音乐形象的熏陶和感染,在情感、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并能增长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增强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没有美育
期刊
粤剧艺术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作为粤剧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粤剧文化底蕴,而西樵的山、水、与传统的粤剧文化都是很好的艺术资源,充分利用身边的粤剧艺术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粤剧艺术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身边的粤剧艺术美,发展学生的音乐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戏曲艺术的美、从而提高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综
期刊
上班已有十六载,可以说是老教师了,但我仍然不改喜欢听课的初衷。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的课,我都“来之不拒”,因为在听课时我会学习到很多,可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认为经常听课是教师不断进步的阶梯。教师不仅要会备课、上课,还要会听课,互相听课是教师快速成长和进步的一种有效途径。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看,听课的作用多大?那么怎样听课,听什么,听后又该怎么做呢?
期刊
英语课因为非母语和缺乏语言环境及基础薄弱,虽被学生重视却一直不被学生喜欢。如何提高学生们对英语课的兴趣和关注,提高英语课的成绩,一直是英语教师们的头痛事。多年来有过无数的英语教师和学者们探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力求改变这一困难的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都不是特别理想。  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十多年来也一直被这样的问题困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也进行了很多教学方法的尝试,但大多不得要领。某日读了心理学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