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复习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年级总复习更是重中之重. 复习的核心应是知识点的梳理与重点、难点、考点的把握与训练. 具体来讲,要让六年级总复习更加有效,我们可以通过“梳理—打通—强化,剖析—突破—训练,培养—重视—有效”等策略,来促进六年级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有序性、有效性.
【关键词】 梳理;打通;强化;突破;优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发出感叹:“复习课难上”、“复习味不浓”、“除了练还是练”. 另一方面,“学生毫无兴趣,像木头人,教师拨一拨,则学生动一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复习课没有新课那样的“新鲜感”,也没有练习课那样的“成就感”,但它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特别是六年级的总复习:点多、面广、时间长,但很重要. 作为学生,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复习更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 数学总复习,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梳理、交流、整合来构建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强化,突破重难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做到方法优化、效率提高. 现以“数与代数”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梳理建构,打通接点,强化基础
整数、小数和分数口算、笔算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各年级的教学中,看起来似乎很好学,我们也以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很牢靠. 然而一进入数与代数的总复习,却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是很好:概念不清楚,定律、法则的意思早忘记,用起来也很生疏,简便计算特别不清楚,计算错误率普遍较高. 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中,有必要对数与代数板块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便加深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 四则计算法则板块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从叙述看上去有很多不同,但其实质却是相同的,都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计算. 所谓“数位对齐,低位算起”、“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位对齐.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以及分数和小数相加减,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加减,也是为了统一相同的计数单位,然后再进行加减. 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也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即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正确处理. 当除数是小数时,要把除数先转化成整数再算;分数乘法我们可以把分数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分数除法也要转化为分数乘法后再计算. 通过复习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和法则,掌握方法和要领,减少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速度,最终提高计算正确率. 复习练习时要针对学生的弱项,精选题目,组织训练,以利于学生明算理、会法则.
2. 四则计算结果的判断板块
现行的教材对计算要求与原课程相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计算难度,新增加了“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那么作为实行时间并不长的六年级总复习教材,我们在处理数与代数的内容时应该作适当调整,要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规律增加一些估算题,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例如:
加法计算(加数不是0),和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减法计算(减数不是0),差与减数都小于被减数;
乘法计算(因数不是0),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那么积一定小于另一个因数,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一定大于另一个因数;
除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都不是0),当除数小于1时,那么商一定大于被除数,当除数大于1时,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根据上面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很快知道结果的合理性与否.
3. 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块
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是进行验算和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基本关系如下:
另一个加数 = 和- 一个加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数 = 被减数 - 差,
另一个因数 = 积 ÷ 一个因数,被除数 = 除数 × 商,
除数 = 被除数 ÷ 商.
4. 运算定律和性质板块
运算定律和性质包括“三律(交换、结合、分配)和二法(乘法、除法)”,它们是四则计算法则的依据,更是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而且这些定律和性质都有互逆性. 还有其他的五个“性质”:商不变性质,用于简算和小数除法法则的推导;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于约分、通分;比的基本性质,用于化简比、求比的未知项;小数的基本性质,用于小数的改写与化简;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用来检验比例、组比例和解比例. 这几个性质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并适度增加一些变式,如a - b + c = a - (b - c),让学生明白减数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运算符号,同时联想到除法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运算符号的道理.
二、剖析难点,突破重点,训练考点
现行教材在计算的难度上有了降低,所以一般的教师误以为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学生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学生的计算能力弱是有后遗症的,势必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影响,而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典型的例子,要剖析计算复习教学的难点,突破重点,抓住考点,让学生的计算达到较熟练的程度,并做到方法既合理又灵活.
1. 明算理,过四关,抓住考点重训练
我们认为:计算训练首要的任务是“正确”,只有“正确”才能求快、求活、求新,否则欲速则不达. 复习时提出人人“过四关”. 数的互化要过关:整数、小数、分数及百分数间的互化(包括整数、假分数、带分数间的)一定要迅速、熟练;运算顺序过关:学生在练习时对运算顺序的把握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中下等生来说;算法的选择过关:在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能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口算训练要过关:当前注重口算的教师不多,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常用的口算训练以配套《口算本》为主,但要突出重点. 对于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必须记熟. 如25 × 4,125 × 8等凑整的算式;分母是2,4,5,8,10,20,25,50,100的最简真分数化成小数;,…和百分数的数值;11~20的平方;3.14的1~10倍数,等等.
基本题的训练. 教师应注意训练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1300 - 198; (2)588 + 398 - 78 + 102;
(3)917 × 99 + 917;(4)99 × .
例2 直接写出得数.
(1)73 - 0 × 73; (2)13 - 13 ÷ 13;
(3)5 × 3 ÷ 5 × 3; (4)29 + 8 - 29 + 8.
例3 计算:
(1)19 × 96 + 936 ÷ 72;(2)1 ÷ (1.2 - 0.125 × 8).
上面的例1重点复习基本的简算方法,让学生先做,再交流,比比谁的方法更简便;例2、例3重点复习与训练四则运算的顺序和一般的计算能力.
在分数四则计算中,对中下生提出了分数计算过程“三不省略”的要求:即数的互化过程不省略,通分过程不省略和除法变乘法不省略. 这样做自然减少了学生因省去过程而造成的错误,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关键是中下生往往高估计自己的计算能力,而省略了中间一些必要的过程.
2. 重范例,抓典型,突破难点多提升
我们复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结合典型范题予以综合解析,灵活解题,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上课的例题一定要精心选择,除了有较强的针对性外,还要有鲜明的侧重点. 让各类学生都能通过复习与训练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和考点,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3 (1)1 - 1 × (0 ÷ 1) ÷ 1 ÷ 111111;
(2)7.6 ÷ [7.6 + 7.6 × (7.6 - 7.6)] × 3121.
出示例题以后,要让学生先观察题目,说清运算顺序,最后才动笔计算. 例1主要是针对运算顺序及利用“1和0”的特性来解题. 教师要抓住有典型的错题,让学生来分析、讨论原因所在. 这期间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引导、归类和点评.
例4 (1)4567 - 3456 + 1056 - 167;
这三题侧重于计算技巧的运用. 要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 好多学生计算的正确性没问题,但方法是否灵活就另当别论了. 更何况有些简算往往隐蔽一些简便因素,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研究其特征,很难找出隐蔽的简便因素,所以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特征,进行合理的简算.
数学教师要在复习之前,先按照双向细目表进行一次出试卷的模拟命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可以对计算题的分布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特别是对于考点),便于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培养习惯,重视体验,有效评价
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要重点强调. 主要可从以下几条进行训练.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时,要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教给学生观察与分析的方法,对题目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动笔计算. 如学生要做到“三堂会审”:一审题目特点,看是否存在简便的因素;二审运算顺序,弄清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最后算什么;三审数据特点,怎样算最方便就怎样算. 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审题时笼统、粗糙、片面的缺点,做到书写工整、规范.当然,为了提高速度,能口算的一定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写出笔算的过程或简算过程. 计算结束后,要做到“回头看”,所谓“回头看”就是查过程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
2. 要有适当的练习量做保证
我们说:计算的复习应以练为主,以练悟理,以练促提高. 训练侧重于课堂内进行.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针对错误较多的同学可适当采用一些惩罚:多做相关的题目,并要说出错误的原因. 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学生对计算的重视.
《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计算复习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体验.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评价的手段和形式也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
3. 要让学生也参与评价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教师要如何来进行评价呢?能否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的语言又该怎么样呢?这些都是我们老师需要好好把握的.学生评价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提问和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而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多方位进行评价,既要对整理结果进行评价,还应对计算的过程是否认真、作业整洁程度等进行评价. 评价尽量具体一些,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的“对”与“错”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体现新课标“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教师一句真切的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一句激励评价,往往能让学生自信满满.
通过总复习,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句话,复习课必须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把复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养成,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邹煊享.小学数学建模[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吴刚平.解读教与学的意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梳理;打通;强化;突破;优化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数学老师发出感叹:“复习课难上”、“复习味不浓”、“除了练还是练”. 另一方面,“学生毫无兴趣,像木头人,教师拨一拨,则学生动一动”.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复习课没有新课那样的“新鲜感”,也没有练习课那样的“成就感”,但它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特别是六年级的总复习:点多、面广、时间长,但很重要. 作为学生,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复习更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 数学总复习,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梳理、交流、整合来构建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强化,突破重难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做到方法优化、效率提高. 现以“数与代数”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梳理建构,打通接点,强化基础
整数、小数和分数口算、笔算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分散在各年级的教学中,看起来似乎很好学,我们也以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很牢靠. 然而一进入数与代数的总复习,却发现学生掌握得并不是很好:概念不清楚,定律、法则的意思早忘记,用起来也很生疏,简便计算特别不清楚,计算错误率普遍较高. 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中,有必要对数与代数板块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便加深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 四则计算法则板块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从叙述看上去有很多不同,但其实质却是相同的,都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计算. 所谓“数位对齐,低位算起”、“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位对齐.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以及分数和小数相加减,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加减,也是为了统一相同的计数单位,然后再进行加减. 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也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即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正确处理. 当除数是小数时,要把除数先转化成整数再算;分数乘法我们可以把分数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分数除法也要转化为分数乘法后再计算. 通过复习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和法则,掌握方法和要领,减少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速度,最终提高计算正确率. 复习练习时要针对学生的弱项,精选题目,组织训练,以利于学生明算理、会法则.
2. 四则计算结果的判断板块
现行的教材对计算要求与原课程相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计算难度,新增加了“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那么作为实行时间并不长的六年级总复习教材,我们在处理数与代数的内容时应该作适当调整,要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规律增加一些估算题,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例如:
加法计算(加数不是0),和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减法计算(减数不是0),差与减数都小于被减数;
乘法计算(因数不是0),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那么积一定小于另一个因数,当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一定大于另一个因数;
除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都不是0),当除数小于1时,那么商一定大于被除数,当除数大于1时,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根据上面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很快知道结果的合理性与否.
3. 梳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块
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是进行验算和解简易方程的依据. 基本关系如下:
另一个加数 = 和- 一个加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数 = 被减数 - 差,
另一个因数 = 积 ÷ 一个因数,被除数 = 除数 × 商,
除数 = 被除数 ÷ 商.
4. 运算定律和性质板块
运算定律和性质包括“三律(交换、结合、分配)和二法(乘法、除法)”,它们是四则计算法则的依据,更是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而且这些定律和性质都有互逆性. 还有其他的五个“性质”:商不变性质,用于简算和小数除法法则的推导;分数的基本性质,用于约分、通分;比的基本性质,用于化简比、求比的未知项;小数的基本性质,用于小数的改写与化简;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用来检验比例、组比例和解比例. 这几个性质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并适度增加一些变式,如a - b + c = a - (b - c),让学生明白减数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运算符号,同时联想到除法后面添括号,括号里面要变运算符号的道理.
二、剖析难点,突破重点,训练考点
现行教材在计算的难度上有了降低,所以一般的教师误以为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学生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学生的计算能力弱是有后遗症的,势必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影响,而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典型的例子,要剖析计算复习教学的难点,突破重点,抓住考点,让学生的计算达到较熟练的程度,并做到方法既合理又灵活.
1. 明算理,过四关,抓住考点重训练
我们认为:计算训练首要的任务是“正确”,只有“正确”才能求快、求活、求新,否则欲速则不达. 复习时提出人人“过四关”. 数的互化要过关:整数、小数、分数及百分数间的互化(包括整数、假分数、带分数间的)一定要迅速、熟练;运算顺序过关:学生在练习时对运算顺序的把握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中下等生来说;算法的选择过关:在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能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口算训练要过关:当前注重口算的教师不多,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常用的口算训练以配套《口算本》为主,但要突出重点. 对于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必须记熟. 如25 × 4,125 × 8等凑整的算式;分母是2,4,5,8,10,20,25,50,100的最简真分数化成小数;,…和百分数的数值;11~20的平方;3.14的1~10倍数,等等.
基本题的训练. 教师应注意训练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1300 - 198; (2)588 + 398 - 78 + 102;
(3)917 × 99 + 917;(4)99 × .
例2 直接写出得数.
(1)73 - 0 × 73; (2)13 - 13 ÷ 13;
(3)5 × 3 ÷ 5 × 3; (4)29 + 8 - 29 + 8.
例3 计算:
(1)19 × 96 + 936 ÷ 72;(2)1 ÷ (1.2 - 0.125 × 8).
上面的例1重点复习基本的简算方法,让学生先做,再交流,比比谁的方法更简便;例2、例3重点复习与训练四则运算的顺序和一般的计算能力.
在分数四则计算中,对中下生提出了分数计算过程“三不省略”的要求:即数的互化过程不省略,通分过程不省略和除法变乘法不省略. 这样做自然减少了学生因省去过程而造成的错误,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关键是中下生往往高估计自己的计算能力,而省略了中间一些必要的过程.
2. 重范例,抓典型,突破难点多提升
我们复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结合典型范题予以综合解析,灵活解题,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上课的例题一定要精心选择,除了有较强的针对性外,还要有鲜明的侧重点. 让各类学生都能通过复习与训练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和考点,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3 (1)1 - 1 × (0 ÷ 1) ÷ 1 ÷ 111111;
(2)7.6 ÷ [7.6 + 7.6 × (7.6 - 7.6)] × 3121.
出示例题以后,要让学生先观察题目,说清运算顺序,最后才动笔计算. 例1主要是针对运算顺序及利用“1和0”的特性来解题. 教师要抓住有典型的错题,让学生来分析、讨论原因所在. 这期间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引导、归类和点评.
例4 (1)4567 - 3456 + 1056 - 167;
这三题侧重于计算技巧的运用. 要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 好多学生计算的正确性没问题,但方法是否灵活就另当别论了. 更何况有些简算往往隐蔽一些简便因素,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研究其特征,很难找出隐蔽的简便因素,所以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特征,进行合理的简算.
数学教师要在复习之前,先按照双向细目表进行一次出试卷的模拟命题,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可以对计算题的分布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特别是对于考点),便于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培养习惯,重视体验,有效评价
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对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要重点强调. 主要可从以下几条进行训练.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时,要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教给学生观察与分析的方法,对题目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动笔计算. 如学生要做到“三堂会审”:一审题目特点,看是否存在简便的因素;二审运算顺序,弄清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最后算什么;三审数据特点,怎样算最方便就怎样算. 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审题时笼统、粗糙、片面的缺点,做到书写工整、规范.当然,为了提高速度,能口算的一定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写出笔算的过程或简算过程. 计算结束后,要做到“回头看”,所谓“回头看”就是查过程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
2. 要有适当的练习量做保证
我们说:计算的复习应以练为主,以练悟理,以练促提高. 训练侧重于课堂内进行. 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针对错误较多的同学可适当采用一些惩罚:多做相关的题目,并要说出错误的原因. 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学生对计算的重视.
《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计算复习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体验.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评价的手段和形式也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
3. 要让学生也参与评价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教师要如何来进行评价呢?能否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的语言又该怎么样呢?这些都是我们老师需要好好把握的.学生评价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提问和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而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多方位进行评价,既要对整理结果进行评价,还应对计算的过程是否认真、作业整洁程度等进行评价. 评价尽量具体一些,评价目标不能定位在办法的“对”与“错”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体现新课标“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教师一句真切的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一句激励评价,往往能让学生自信满满.
通过总复习,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句话,复习课必须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把复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养成,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邹煊享.小学数学建模[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吴刚平.解读教与学的意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