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组成的,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此,对员工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对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方法创新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创新
一、前言
文章对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现状分析进行了介绍,对企业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出发点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二、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往往把精力放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当中,对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表达忽视了,导致很多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不能按时按效的进行,员工的思想感情无法得到良好的倾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1.受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但职业规划前景不明确。
许多企业员工都是十年寒窗,有的在校期间成绩还很突出,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向往高起点、高收入,但回到油田就业后,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特长发挥不出来,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有些员工虽渴望在新的工作领域有所作为,从头做起,无奈年龄偏大(许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企业员工年龄在二十四岁左右),通过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至少也得用十多年时间,相比十七八岁就上班的技校生、职高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年龄劣势,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进取心不强,似乎仅仅把工作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忽视了青年人对于社会的真正责任,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职业规划前景不明确。
2.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发展空间不足。
企业员工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方向日趋务实,有自我发展和成才的要求,除单位提供的培训途径和渠道外,很多企业员工还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自我充电,储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但由于高学历、低收入和职称评审等制度的限制,使他们开始对学习报有怀疑的态度,在心理上充满了迷茫,缺少忍耐力,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个样,难以改变企业员工身份,得不到领导重视,即使有时调到一些重要岗位也得不到相应的岗位酬劳。因此,出现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躁动不安的情绪,不能坚持、独立地解决学习与工作中的问题,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
3.企业缺乏规范的思想动态分析报告和切实有效的研究对策。
企业把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因当做企业工作的内容之一,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一般的工作汇报和工作总结,要对实质性的内容涉及多,甚至把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以季度工作总结的内容敷衍上级领导和干部。另外,供水企业在进行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之后,没有做出切实有效的对策研究,导致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没有得到良好的总结和改善,使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缺少了实际意义。
4.付出与回报的矛盾。
基层一线员工直面各种竞争,任务重,压力大,工作负荷时常超限。而当前的各项绩效考核都量化成KPI分值,其中发展量、存量和欠费考核等占80%以上,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欠费压力,基层一线员工主要业绩指标普遍完成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员工的绩效和收入,基层员工认为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回报少,怨天尤人,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实行欠费买断的农村统包点,由于收欠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收欠无更好的办法,产生员工大量垫付欠费,这些使员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恐慌。
三、企业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出发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将企业生产经营及市场中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才能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因此,企业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出发点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围绕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狠下功夫,多下力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上关心照顾,让职工有同等的机会参加各种政治、业务培训,接受表彰、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
二是思想上启发引导,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帮教,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开路、导向、推动、升华的作用。
三是经济上赏罚分明,大力宣传先进,鞭挞后进。
四是智能上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每个职工的潜能,增进职工满意度。
五是生活上亲近体贴,在日常生活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四、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创新策略
1.建立规范的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开展切实有效的对策研究。供水企业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其目的和作用在结果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因此,在進行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的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忽视了对结果和效率的研究。一方面,在进行员工动态分析时,一定要切实做好调查工作,保证调查信息的真实可靠,不能道听途说;另一方面,重视对分析结果的研究,努力找到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实现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的意义。
2.加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查分析。
新员工对企业、工作和个人前景充满憧憬和希望,心态比较积极,希望能尽快被群体接纳,找到归属感;另外,由于岗位竞争激烈,新员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找不到平衡点,容易产生消积情绪及失败感。每年,公司团委会同人力资源部组织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查分析。首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青年基本情况、目前工作状况、培养需求及期望值等方面内容的调查,分析新员工初进职场时的思想行为与意识,由团委汇总编制成初步的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查分析报告,提交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根据该报告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组织培训、试岗等形式,进一步挖掘了青年员工的潜力,培养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重点员工群体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才能集中有限力量,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在企业战略转型时期,重点员工群体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企业领导层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转变发展思路,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内涵,这些都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的思想压力问题将是今后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积极投身到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面对员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动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敢于坚持原则,弘扬正气,在政策的框架内行事。
4.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满足员工精神理想需求。
对一个和谐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明确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行为规范,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青年、服务企业的主题活动,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主人翁责任感;要加大活动方法、活动载体、活动内容的创新力度,经常性、深入性的举办交流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使他们的作用在生产、管理、科研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结束语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中,我国应该对重点员工予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不仅是企业现状的反应,更多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予以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郝晓宇.把握员工思想动态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8)
[2]刘凯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J].魅力中国.2009(13)
[3]张艳.企业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刍议[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04)
【关键词】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创新
一、前言
文章对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现状分析进行了介绍,对企业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出发点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二、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往往把精力放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当中,对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情感表达忽视了,导致很多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不能按时按效的进行,员工的思想感情无法得到良好的倾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1.受过全面系统的教育,但职业规划前景不明确。
许多企业员工都是十年寒窗,有的在校期间成绩还很突出,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向往高起点、高收入,但回到油田就业后,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特长发挥不出来,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有些员工虽渴望在新的工作领域有所作为,从头做起,无奈年龄偏大(许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企业员工年龄在二十四岁左右),通过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至少也得用十多年时间,相比十七八岁就上班的技校生、职高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年龄劣势,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进取心不强,似乎仅仅把工作当成一个谋生的手段,忽视了青年人对于社会的真正责任,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职业规划前景不明确。
2.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发展空间不足。
企业员工学习的热情高涨,学习方向日趋务实,有自我发展和成才的要求,除单位提供的培训途径和渠道外,很多企业员工还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自我充电,储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但由于高学历、低收入和职称评审等制度的限制,使他们开始对学习报有怀疑的态度,在心理上充满了迷茫,缺少忍耐力,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个样,难以改变企业员工身份,得不到领导重视,即使有时调到一些重要岗位也得不到相应的岗位酬劳。因此,出现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躁动不安的情绪,不能坚持、独立地解决学习与工作中的问题,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
3.企业缺乏规范的思想动态分析报告和切实有效的研究对策。
企业把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因当做企业工作的内容之一,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进行一般的工作汇报和工作总结,要对实质性的内容涉及多,甚至把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以季度工作总结的内容敷衍上级领导和干部。另外,供水企业在进行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之后,没有做出切实有效的对策研究,导致员工的思想动态分析没有得到良好的总结和改善,使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缺少了实际意义。
4.付出与回报的矛盾。
基层一线员工直面各种竞争,任务重,压力大,工作负荷时常超限。而当前的各项绩效考核都量化成KPI分值,其中发展量、存量和欠费考核等占80%以上,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欠费压力,基层一线员工主要业绩指标普遍完成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员工的绩效和收入,基层员工认为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回报少,怨天尤人,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实行欠费买断的农村统包点,由于收欠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收欠无更好的办法,产生员工大量垫付欠费,这些使员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恐慌。
三、企业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出发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将企业生产经营及市场中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才能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因此,企业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出发点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法,围绕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狠下功夫,多下力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上关心照顾,让职工有同等的机会参加各种政治、业务培训,接受表彰、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
二是思想上启发引导,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帮教,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开路、导向、推动、升华的作用。
三是经济上赏罚分明,大力宣传先进,鞭挞后进。
四是智能上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每个职工的潜能,增进职工满意度。
五是生活上亲近体贴,在日常生活中,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四、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创新策略
1.建立规范的思想动态分析报告。
开展切实有效的对策研究。供水企业的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其目的和作用在结果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因此,在進行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的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忽视了对结果和效率的研究。一方面,在进行员工动态分析时,一定要切实做好调查工作,保证调查信息的真实可靠,不能道听途说;另一方面,重视对分析结果的研究,努力找到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实现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的意义。
2.加强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查分析。
新员工对企业、工作和个人前景充满憧憬和希望,心态比较积极,希望能尽快被群体接纳,找到归属感;另外,由于岗位竞争激烈,新员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找不到平衡点,容易产生消积情绪及失败感。每年,公司团委会同人力资源部组织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查分析。首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青年基本情况、目前工作状况、培养需求及期望值等方面内容的调查,分析新员工初进职场时的思想行为与意识,由团委汇总编制成初步的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查分析报告,提交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根据该报告作进一步的分析,通过组织培训、试岗等形式,进一步挖掘了青年员工的潜力,培养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重点员工群体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才能集中有限力量,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在企业战略转型时期,重点员工群体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企业领导层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转变发展思路,快速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内涵,这些都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的思想压力问题将是今后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此,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积极投身到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面对员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动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也要敢于坚持原则,弘扬正气,在政策的框架内行事。
4.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满足员工精神理想需求。
对一个和谐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明确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行为规范,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青年、服务企业的主题活动,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主人翁责任感;要加大活动方法、活动载体、活动内容的创新力度,经常性、深入性的举办交流会、辩论赛、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使他们的作用在生产、管理、科研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结束语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中,我国应该对重点员工予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不仅是企业现状的反应,更多企业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予以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郝晓宇.把握员工思想动态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8)
[2]刘凯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J].魅力中国.2009(13)
[3]张艳.企业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刍议[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