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感语文探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y_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的美感语文,就是回归文本本身,抛开应试的考题,而去探讨、研究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美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在体验、感悟语文美感的同时,学到他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指导他们以后生活的实用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感语文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2-02
  法国著名雕塑家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同样也应渗透着对美的品味和追求。所以,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的规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立足文本,使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感受美,并引导学生鉴赏美。提升一些来说就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和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去主动地去创造美。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感受、品鉴、评析中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我们的语文课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了,特别是在一些普通中学或是偏远地区的中学。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高,上课不那么投入,课后不主动复习,认为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许许多多的学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兴趣都转到数理化上了。总之,学生学语文的热情已大不如从前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呢?最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使我们学校之间有了升学率的大拼比,逼得我们的语文教师把一篇篇原本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声有色的趣味无穷的文章肢解成了一道道索然无味的考题灌输给学生,把本应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弄得七零八落甚至是面目全非,有的已经一点儿语文的情趣和味道都没有了。这又怎能不让学生厌烦?另一个原因,来自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他们自身基本功夫不够扎实,教学不讲究艺术性,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投入不够。
  现在,作为我们这些身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制度的问题它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东西,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我们自身抓起,多找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自己。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我想,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也能多一些美感教育,大家都来探讨一下语文的美感问题,尽可能把我们的语文课教得更加生动一些,更有乐趣一些,更多一些生活的质感一些。换言之:即多一些美感语文的探讨。
  所谓的美感语文,就是回归文本本身,抛开应试的考题,而去探讨、研究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美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在体验、感悟语文美感的同时,学到他们可以提升自身修养、指导他们以后生活的实用知识。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美的来源在哪里?这种对美的感受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怎样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我觉得主要是要凭借教材,挖掘美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使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中的美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更容易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
  一.立足文本,感受美
  所谓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会、观照、欣赏的客观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所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文本既然是语文教学的载体,那么学生就要对文本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感知和分析。教材所选取的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和思想精华:或托物言志, 或借景抒情。因此, 在教学中力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 感受到课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感知文本的美, 从而获得启迪和教益。这样以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感情来触发和带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美的存在, 以至产生美感,继而加强美感体验。
  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细致的分析、讲解、循循诱导, 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中, 使其产生情绪体验。比如, 讲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学习课文前, 先介绍李公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其次交代他和闻一多的深厚友谊。在此基础上, 有感情地讲叙李公朴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行径而惨遭杀害的情况, 描述闻一多先生伏在李公朴尸体旁悲痛欲绝的情景。这样, 让学生的内心深处此起彼伏,在感情上体验到闻一多的悲愤, 并产生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的情感, 领略其中爱与恨交织的悲痛心情, 由此使学生产生对闻一多先生那种敢于在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刺刀面前仗义执言的崇高品格的敬仰和钦佩。
  再如《背影》一课,朱自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自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细致地刻画,从而充分地表达出父子之间那种至深骨肉情,让我们获得了充足的美感体验。
  又如,《生命的意义》一文中,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的诵读,体会其深刻意蕴。因为它给能人以力量,一种强劲有力的美感冲击,从而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永不懈怠,奋发进取。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挖掘不同形式的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因势利导,品鉴美
  语文教学中还应力求借助文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从而去品鉴美。解析文学作品, 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益。要以联想和想象为抓手, 首先要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让他们鼓起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进入作品所营造的的艺术情境中, 这样学生才能鉴赏美的前提。   如教授周敦颐的《爱莲说》, 就可以引导同学展开想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描写,我们就可以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观察积累, 引导他们想象, 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 学生就会感到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个境界。接着,因势利导让大家从此联想到我们生活中具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人, 如此使学生又产生另一种审美情趣, 这是对美感体验的升华, 既有形象美, 又有生活美。所以, 这种想象既丰富了课堂, 也使学生的美感享受愈发强烈、深刻。当然讲授中, 还应注意审美感受中的最常见的心理活动——联想。还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 在反复阅读、搞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后便可引导学生联想: 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 区别在哪里?通过联想、比较, 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进而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现象, 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 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此种情形下时,学生在心灵和道德情感上也得以净化。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即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文学美又表现为语言美。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散文的意境美;小说中情节环境的精致美,形象塑造的真情美,心理刻画的细腻美;杂文语言的犀利美;诗歌文字的意境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等。总之,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因而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进入作品情境,深入理解并品鉴文本语言的艺术之美。
  三.凭依课堂,升华美
  美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职责, 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品鉴美之外, 最重要的, 也是最终目的, 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 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升华美,再造美。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掌控,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表现。他就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很容易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想法,并能随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反应。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适时适度的调整自己的教育姿态,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吸引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也是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和享受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文本的基础上,以简明的文字、图案等在课堂上将要点直观的表现在黑板上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所学知识,训练他们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以美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板书,为调动学生的审美关注进而再创美提供前提。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因素,因此,语文教学中对美感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在研读文本时,在反复的感受、体悟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年12月
  2.胡家祥.《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9月
  3.蒲震元,林寒风主编.《文艺学与美学丛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1月
  4.《中学语文教学》刊物
  5.张远.《中学语文美感教学初探》
其他文献
摘 要: 二灰土是由石灰、粉煤灰、土三种无机物有机组合,通过专门的设备,拌和、摊铺及碾压成型形成的一种筑路材料。在公路路面施工中应用二灰土材料,可有效有效改良土质。为此,本文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路面二灰土底基层原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二灰土;原材料;施工工艺  一、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合同段K16+000—K22+873段主线路面结构层为水泥石灰稳定土底基层,其厚度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7-02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倡数学生活化,经常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作为执行新课标、适合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  一、
期刊
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四月,在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厦门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饲料行业盛会—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各路企业齐聚厦门,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在此次展会上广东雅琪生物
摘 要: 在噪声监测的测量中,因为环境、个人、机器的因素,不同的时间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因此,引入不确定度是为了获得更有效、更准确的結果,合理地表征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不确定度评估也是国际通用的噪音检测手段,也符合国家实验室能力认可委员会的要求。接下来,笔者就通过对影响噪音监测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与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希望能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测量中控制并降低测量的不确定度,从而提高实际测量的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8-02  由于数学这门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唯一确定性、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学习这门课程,本人从“探研”的角度与广大初中学生一起寻求解决学好这门功课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强调重视基础概念的学习  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
期刊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银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最为明显和重要的是其作为证券承销商的作用和作为保荐人的作用。而保荐代表人是指上市后备企業和证监会之间的中介,相当于这家企业的代表,向证监会作担保推荐这家企业的上市的作用。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保荐人制度,保荐人制度起源于英国的二板市场市场,到后来,美国NASDAQ的市场、中国香港的GEM 市场等也相继引入该项制度。至于在我国,于2003年12月28日,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基地。因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显得极为重要。该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全方位地服务于区域经济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策  本文是石家庄市高等教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科学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以下从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等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行为的转变,来探索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 创设情景 学生操作 有效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筑路技术,温拌沥青技术因其特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沥青路面施工中,其具有较低的废气排放、较少的能源消耗以及便捷的施工方式等特点,不仅能够提高公路结构性能,而且能够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受到众多施工单位的青睐。而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因较高的施工要求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加强对温拌沥青技术的重视,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全面掌握施工要点,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