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支教老师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77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帆正组织学生们站在干塘村小门口,等着今年前来支教的老师。她等这一天已等了快一年了,自上一批两个支教的老师离开后,她打了无数次的报告,跑了无数次的县教育局,今年总算是等到有人前来。
  村主任也早早带着村民等在了村口,和每一次一样,村口和村小都挂了红条幅,还备上了一长串过年才会放的鞭炮。在这个贫瘠闭塞的小山村,这算得上是“高规格”的欢迎仪式了。
  于帆带着全校仅有的十八名学生,一直等到午后,每个人都又累又饿,等到大家都困乏得昏昏欲睡的时候,总算是听到村口的鞭炮声,还有敲锣打鼓的声音。
  “来了,新老师来了!”学生小东眼尖,突然喊道。
  在大家的叫嚷声中,于帆也抬起了头,在通往村小的土泥路上,一辆车冲了进来,卷起一阵尘土。识车的于帆心中咯噔一声响,送人来的车越昂贵,来的新老师越是待不长啊。于帆看着领头那辆高级的越野车缓缓向村小驶来,苦笑着摇了摇头,陷入沉思。
  上一次支教来的两个老师,是一对情侣,据说是省里某领导的亲戚,二人来这里,就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资本”。二人来支教一年,在学校的时间少得可怜,据于帆省里的同学说,这二人回去后,就是凭此资历,一下子进入了教育部门,一进去,就有了小权。于帆只能一声叹息,这样的人进入教育部门,又岂能为教育服务?
  怀着心事的于帆带着学生迎接新老师——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大四男学生。男生也姓于,叫于东阳,他是一个人自驾来的,一人一车,车上载着他所有的行李。这么年轻就能开这么好的车,看来又是个有背景的人啊,于帆暗想着。
  果然,管教育的副县长来了,镇长也来了,虽然没有人明说于东阳的身份,不过,于帆由县长镇长们笑出花的脸上,也看得出来,这于东阳来头不小。
  接下来的日子,于帆只能一个人尽心地教着学生,既然支教的老师靠不住,县上也派不进其他的老师来,就只有自己一个人继续教下去,总不至于让自己坚持了十年的干塘村小学就此垮掉吧?
  只是,渐渐地,于帆发现这个于东阳,给自己添的麻烦可不小!
  小于老师教学生逃课!
  小于老师教唆一个男生给女同学写情书!
  小于老师带着学生偷了村里边的鸡,在山上烧烤!
  小于老师带学生去郊游!
  不到一个月,关于于东阳的各种状告便络绎不绝地传到于帆的耳中。于是,于帆不得不把于东阳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这村小是十年前于帆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才修好的,有三间老师的宿舍,当然,这宿舍也就兼顾了办公室的作用。
  等于东阳走进办公室,于帆先是为他倒了一杯水,同时心中在考虑着,自己应该如何向这个大男孩开口。教育不是玩乐,如果不是真心想要支教,何不如在家里开开心心地玩?这是于帆想得到的语言,只是,不好就此直接开口责备。
  “于帆老师,我知道你找我来的意思。只是,你可以听我说说吗?”于东阳先打破了沉默,于帆尴尬地笑了笑,却不知如何回答。
  “于帆老师,干塘村小离镇中心学校有四十里路,这里虽然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不过也是贫瘠之极,就算是支教的老师也不愿意来这里,你在这里支教了十年,你告诉我,十年了,你认为干塘村有变化吗?”
  “变化?”于帆听到于东阳的话,微微愣了愣,有变化吗?十年前,干塘村就有这一条烂泥路,缺水,现在,似乎依然如此。
  “于老师,干塘村缺的不只是支教老师,单是几个支教老师改变不了现状的。”于东阳冷静地说着话,于帆一声叹息。
  大男孩说得没有错,可是,自己的坚持,又有错吗?
  “那你来干什么?”于帆不服气地说,说完这话,她又有些后悔,自己跟一个大男孩较什么真?
  “因为,我想要唤醒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偏远地区的教育,光靠几个人的热心,一些人的捐款,是改變不了现状的!”于东阳认真地说着话。于帆一声叹息,他能坚持多久,还不知。
  半年后,于东阳因病回城了,于帆带着学生送了一程,十八个学生都哭了,又没有支教老师了。
  又三个月后,于帆接到上级通知,干塘村小并入镇中心学校,中心学校有人出资扩建,可以容下镇里不少类似干塘村这类的小学校,让学生可以寄宿上学,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并且,各个村的烂泥路,也改造成了柏油路。
  于帆开心地带着学生们往镇上去了,坐着车,在柏油路上,欢声笑语充满车厢。在车上,于帆被司机带着的报纸吸引,她打开后,被首页的头条新闻给惊呆了。
  清华学子以生命呼唤人们关注教育——省民营首富的独子于东阳,放弃继承家业的机会,大四时毅然选择支教,支教前被查出身患癌症晚期,临终遗愿,请父亲将家产捐赠,兴建学校,方便偏远地区农家学子。在于东阳的事迹感召下,全国无数地方都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援山区教育!
  看完这个报道,于帆流下了泪水,想起了那个阳光大男孩坚毅的面容,还有那一声铿锵的话语:我想要唤醒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偏远地区的教育!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灯光,忽然不安起来  耳朵之外的声音,从夜里溃退  仿佛一枚妩媚的叶子  在一夜之间  失去了,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容颜  而容器。仍然潜伏在最寂静的夜里  一具背负着疼痛的躯壳  暂时,远离一座城池  因为拥挤中的人群,会在无意间  堵住,一场流水最无辜的  走向。要么是  拒绝,潜入河底的那个影子  私自,大声地喧闹  房间里,一群游荡中的虫子  依偎在彼此隔閡的  视线上,等待  与一根最卑微的
期刊
恐惧不约而至  幻想在记忆里生根  模糊,晦涩  终究让人愤恨  口中的甜味有几分真?  怀着同样的梦  停下痴心的笔  愁  蹲在井底  遥想天外  拼图尚可知道结局  如今我却像个路人  辣椒酱  靠近它,留在不同位置  流露出各种熟悉的体会  认定面前便是心中所想  可惜震颤如期来临  出于对脚步挪动的尊重  这不是比喻,而是梦境  欲踏上征服真相的船  腳麻木了,在岸边  可否经得住大河的
期刊
我所爱的人,是身边的花朵  醒来的时候,就把她放在眼中  我只是直率地说出了爱  我的花朵,就以生命相托  我和花朵相拥  温暖,充满整个房间  我和我的花朵,穿过自己  再也没有可以交出的东西  秋天的诗行  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大  但阳光,依旧  我们经过的流水,很多  但生活,依然  秋天的明亮,是淬蓝的  我们偶看阳光  就像心底,偶然开门  其实,生活就给我们那么多  阳光,也在赶时间 
期刊
雨霖铃  长天云散,风狂雨落,柳摇花乱。  窗外行人过往,车流涌,汽笛频发。  伫倚危楼凝眸,看红砖蓝瓦。  水悠悠,街巷漫溯,茫茫一望尽天涯。  伤情何须将泪洒,且斟满,杯中酒生花。  莫怨斜阳残照,草木里,寒蝉凄鸦。  春秋几度,谁人不经苦乐年华。  便纵是长路漫漫,知心者无他。  定风波·游关山湖及溶洞  碧湖微滔送行舟,艳阳当空照水柔。  两岸连山尽青色,放歌,更饮囊中一壶酒。  薄衣溶洞
期刊
情思  蜂抚花心彩蝶飞,  巢林一叶独追随。  雪泥鸿爪脱尘世,  碧海银沙伴月眉。  蝶恋花  雪逝冰消枝绿浅,  放步长堤,  水碧风吹面。  遥看炊烟霞落晚,  犁耙牛角窗花剪。  弦月如弓灯半盏,  交錯觥筹,  美酒香飘远。  挥去尘嚣疲惫散,  牧歌一曲还心愿。  盼归  雪挂岩崖涧水寒,  遥看天际落阳残。  孤灯摇曳相思苦,  梦里依稀见客船。  食匮味,  卧无眠,  榻前空枕泪
期刊
秋吟  四野秋来百草黄,骚人笔下莫嗟伤。  且听田畈丰收曲,鸟唱蛙鸣颂稻香。  月夜秋声  凉风送夜觉身轻,月上枝头树影横。  人少灯稀生寂静,唯闻落叶滴秋声。  蝉  夏日高阳照梓楸,蚱蝉枝下啭歌喉。  凝听细辨皆心事,叹诉新欢或旧愁。  浣纱女  渔歌晚唱日西斜,碧水河边女浣纱。  挥动芒槌敲绮韵,披肩秀发映丹霞。  游月亮山  谁移天上蛾眉月,嵌在青山碧岭巅。  仙界人间融一体,嫦娥与我共翩
期刊
诗歌的“核”是回归“精神家园”的。在一种“文化乡愁”中,现代人都是矛盾的交织体,诗人们更甚。他们既反传统又认同传统,既想寻求超脱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思想依托,这种“寻根”的文化心态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潍坊经济开发区作家协会主席于正军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他写得最多、在我看来也是写得最好和最为动人的,是他献给乡村的诗篇。一旦他的心灵返回乡村故园,他的诗情就会变得无比充沛和
期刊
直面一张白纸的空  你无法寻见我  大大的我  在你所构建的世界里,狭隘  直面一张白纸的空  你无法寻见我  小小的我  在你所构建的世界里,博大  我在另一个世界  与你对视  你不见我的身影  她,一朵白莲花  很惬意,她的手臂  不在黄山之巅  而河流,明显宽过她的腰线  此刻,我必须小酌一杯  体味她的贴近  以及她如溪水般的清澈  我深情地拥吻了  她的灵魂  不放过任何一个方向  瞬
期刊
也是个农夫,不过是,退休前耕耘教坛,退休后,成为一个“写字者”,日夜在键盘上敲击,每敲击一字,就是播下一颗种。与农夫不同的是,我说的七月是阳历,放暑假了;农家的七月是阴历,是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七月流火” 指的是农历七月,七月骄阳似火,好像有一团火焰在空中流动。  我还是从我的阳历七月说开去。七月是上半年与下半年的界线,如一场球赛的上半场、下半场,休场间隙教练要总结一下,鼓鼓士气。六月,将长篇
期刊
作者简介:乔木,河南省沈丘县人,奔流六期学员,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文史员,《诚信论坛》《千字文研究》编辑。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缺氧》,中篇小说集《触摸在手上的梦》,散文集《魅力沈丘》;发表《债》《琢磨》《风吹九埠馆》《水草丰美的地方》等文学作品数十万字。  一  小村名副其实,真的不大,满打满算也就十九户人家,七十多口人。  村里人家都姓马,只有一户祁姓,下面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祁家。  祁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