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其中抽象的数学知识更是难以理解。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数学符号语言就成为其中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符号语言进行教学,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59
语言是人和人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语言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数学语言。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运用独有的语言特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符号语言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一、培养符号语言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理解,只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记忆。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自我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只是把记忆的数学原理搬到题目中进行解题,缺乏灵活的思维,忽略了题目的多样性,以致于解答的思路不对,解题不准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在讲解知识后,通过要求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题的方式,加强学生使用数学符号语言的频率,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符号语言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自己喜欢运用符号语言,解题时下意识地使用符号语言。通过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提供便利。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时,要对本章所能用到的数学符号语言进行总结归纳。如这一章所要使用的:“=、<、>、≤、≥、 、-等”教师要把这些符号的具体含义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最主要的≤、≥这两个符号,分别表示小于等于、大于等于。把符号的读法和含义整理成册,每个对应符号后面标明读法、含义、实际应用等。在教学这一章时,教师把整理好的符号知识,根据学生人数打印出来,上课时分发下去。教师讲解本章第一节内容《不等式》时,通过教材一起探究中“大、小两辆轿车一同运货,大车速度为60千米每小时,小车速度为80千米每小时,大车早一个小时出发。求两辆车的行驶路程关系?”这一问题,教师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符号知识,把题中的关系标注出来。教师通过找学生展示的方式,根据标注的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和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符号语言的好处,加深对符号语言的了解。
二、教师教学时,要注重符号语言的规则和要求教学
教师在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时,也要注重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教学。数学符号语言具有准确性、规范性、简洁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这几方面的引导和讲解。数学符号的准确性在于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简练有效的概括和总结。而规范性在于对数学符号的书写,是学生在考试和测验中能否正确运用数学符号语言的关键。最后在于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对于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简单表达,也是数学符号语言的由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时,一定要对符号的应用有统一的规范,从使用方式、地点、正确书写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保证学生正确地使用符号语言,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例如部編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函数》这一课时,其中涉及的正弦、余弦、正切和正余弦定理等数学知识。教师根据这些知识对应的sinα、cosα、tanα这些数学符号,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区分。教师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符号的由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点,方便学生进行区分和记忆。如sinα是十五世纪西欧数学家雷基奥蒙坦,在1469年的著作《论各种三角形》中出现的,让三角学成为独立的数学分科;cosα是英国的根日尔首,在1620年出版的《炮兵测量学》中首次出现的;tanα是丹麦数学家托马斯·芬克,在《圆几何学》中首次出现的。通过这样的起源故事,加深学生对这些符号的记忆。然后在每个起源故事的后面链接上每个符号的应用地点、方式、写法,通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数学符号语言。
三、通过转换和分析推理,加强学生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符号语言进统一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对于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能力。只是有意识使用和会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运用符号语言进行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
探究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符号语言的特征和性质,从培养意识、养成习惯、促进自主思考等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面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周岐端.浅析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符号意识[J].考试周刊,2019(35):68-69.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325600)
关键词: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59
语言是人和人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语言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数学语言。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运用独有的语言特色,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符号语言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一、培养符号语言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枯燥乏味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理解,只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强行记忆。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学习难度也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自我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只是把记忆的数学原理搬到题目中进行解题,缺乏灵活的思维,忽略了题目的多样性,以致于解答的思路不对,解题不准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在讲解知识后,通过要求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描述和解题的方式,加强学生使用数学符号语言的频率,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符号语言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自己喜欢运用符号语言,解题时下意识地使用符号语言。通过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提供便利。
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时,要对本章所能用到的数学符号语言进行总结归纳。如这一章所要使用的:“=、<、>、≤、≥、 、-等”教师要把这些符号的具体含义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最主要的≤、≥这两个符号,分别表示小于等于、大于等于。把符号的读法和含义整理成册,每个对应符号后面标明读法、含义、实际应用等。在教学这一章时,教师把整理好的符号知识,根据学生人数打印出来,上课时分发下去。教师讲解本章第一节内容《不等式》时,通过教材一起探究中“大、小两辆轿车一同运货,大车速度为60千米每小时,小车速度为80千米每小时,大车早一个小时出发。求两辆车的行驶路程关系?”这一问题,教师让学生运用手中的符号知识,把题中的关系标注出来。教师通过找学生展示的方式,根据标注的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和补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符号语言的好处,加深对符号语言的了解。
二、教师教学时,要注重符号语言的规则和要求教学
教师在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时,也要注重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教学。数学符号语言具有准确性、规范性、简洁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这几方面的引导和讲解。数学符号的准确性在于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简练有效的概括和总结。而规范性在于对数学符号的书写,是学生在考试和测验中能否正确运用数学符号语言的关键。最后在于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对于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简单表达,也是数学符号语言的由来。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时,一定要对符号的应用有统一的规范,从使用方式、地点、正确书写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保证学生正确地使用符号语言,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例如部編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函数》这一课时,其中涉及的正弦、余弦、正切和正余弦定理等数学知识。教师根据这些知识对应的sinα、cosα、tanα这些数学符号,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区分。教师可以根据三角函数符号的由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点,方便学生进行区分和记忆。如sinα是十五世纪西欧数学家雷基奥蒙坦,在1469年的著作《论各种三角形》中出现的,让三角学成为独立的数学分科;cosα是英国的根日尔首,在1620年出版的《炮兵测量学》中首次出现的;tanα是丹麦数学家托马斯·芬克,在《圆几何学》中首次出现的。通过这样的起源故事,加深学生对这些符号的记忆。然后在每个起源故事的后面链接上每个符号的应用地点、方式、写法,通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数学符号语言。
三、通过转换和分析推理,加强学生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符号语言进统一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的意识,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对于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能力。只是有意识使用和会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运用符号语言进行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
探究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符号语言的特征和性质,从培养意识、养成习惯、促进自主思考等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面进行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周岐端.浅析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符号意识[J].考试周刊,2019(35):68-69.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第一中学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