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行路风与尘 实为世道多艰辛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一生未仕,洁身自好,诗风清淡闲逸。李白称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可见,孟浩然一生恬淡自适、格调高雅,是一个有气节有情趣的隐士。
  但孟浩然毕竟身处盛唐,既无“乱世”隐居的必要,又有盛世功业的呼唤,为什么会隐居终生?除了性格的原因外,恐怕这首《自洛之越》会给我们一些答案,因为它不仅写出了作者自“洛”至“越”地理上的行程,更写出了作者自“仕”而“隐”的心路历程。
  首联“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正一语道破了作者前半生的追求和困顿。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40岁才到京城长安。这40年,孟浩然隐居、吟诗,已经颇有诗名。在以辞章取士的唐代,我们很难说,有哪位诗人是在为吟诗而吟诗,为隐居而隐居。也许是性格的原因,使得孟浩然并没有李白那样张扬非凡、毫不掩饰的政治目的的表白,但毋庸讳言,他的人世之心也是非常强烈的。他在《南阳北阻雪》一诗中曾说“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而《田家作》中更直抒“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扬雄曾因献《甘泉赋》而受到当时皇帝的赏识)。可见,隐居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或者说只是“名义”,而其背后是为科举、为入世作着认真积极的准备的。但结果呢,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长安并没有接纳这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才子和诗人。虽然他不止一次表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希望有达官贵人可以引荐推举,但现实是科举无望,举荐无人。在这句诗中,“遑遑”二字写尽了作者前半生的急迫和忧虑,韬光养晦、北上京城、科举应试、献赋自举、交友求荐……这一路实在是匆忙而辛苦,但结果却是“书剑两无成”!
  失意和寂寞是难免的。但人和人的不同不在于“失意”,而在于面对“失意”时的选择。李白赞孟浩然的“高山仰止”并不是说他从一开始就是“弃世”的,天生就是“出尘”的。那对于唐代,反而不正常。孟浩然的高洁之处在于,即使他热衷仕进,也始终没有放下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格调”。显然,他的失败与他不乐于趋承逢迎,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有关。而这一切又和他前期所生活的“襄阳”,和那个山水形胜、人杰地灵,造就过汉阴丈人和庞德公的襄阳密不可分。于是,在失落、寂寞甚至愤怒之后,孟浩然选择了“离开”。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颔联的两句其实是一个倒装。因“风尘厌洛京”,才复“山水寻吴越”。此联的“对仗”浑然天成,了无痕迹,却内涵丰富,极具象征意义。“洛京”与“吴越”,一北一南却是两种生活方式和境界。“洛京”,繁华的,政治的,也是“风尘”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安身立命。杜甫曾在这里“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李白在这里三年也只能感慨“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吴越”,山水的,性情的,个人的,也是闲适的。杜苟鹤有诗《送友游吴越》,不仅描绘了此地的田园沃饶、山川佳丽,更写出了这里的人情之美: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吴越风情,实在是抚慰失意游子的良药,所以,虽然难免感伤与寂寞,但在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之后,山水间的自适不也是另一种生命价值的实现?
  “风尘”二字,在中国的诗歌和文学里,有着太丰富的含义。风吹尘起,已经丰富到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确论。世俗的纷扰与污浊,人情的杂乱与冷漠,亦或是仕途的辛苦和无奈。《晋书·虞喜传》中说虞喜是:“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这里的“风尘”与孟浩然之“风尘厌洛京”之“风尘”最为接近,仕途的风沙尘埃,仕宦生活的艰难危险绝非自然的风雨霜雪尘土所能比拟!
  但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洒脱及其与官场的决绝的,是颈联两句:“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此时“泛湖海”的孟浩然,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欲济无舟楫”的苦闷者了,做—个长揖,感谢并且告别那些权贵达官:我走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个“长揖”,虽不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振聋发聩,但洒脱中带着点幽默,还带着点嘲讽。同时,也暗合了当初他希望借助当权者的引荐而未成的事实。
  和很多被埋没的贤良一样,孟浩然的“离开”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充满了心酸和无奈的。但重要的是,这“离开”中既有不苟同、不合流的洁身自好,也有些因失望、绝望而反弹的刚强与坚决。最重要的是,在离开之后,他真正把自己放逐山水,去寻求灵魂的宁静、完成独立的人格了。在这一点上,他是像极了陶渊明的。正像陈贻瞅先生所说的:“他们生活虽似出世而精神是人世的,他们都有抱负,都经受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的痛苦,都认识并揭示了现实和官场中的黑暗与丑恶,都冀求完成一种独立的不媚俗人格。”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此诗的尾联,作者自然而然地借用了陶渊明《责子》中的诗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但与陶渊明面对“天运”的平和幽默相比,孟浩然显然更多了一份愤激,所谓“谁论世上名”是有些落拓不羁的。
  闻一多先生论孟浩然诗时,曾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但与此同时,闻一多也认为孟浩然诗的境界虽高,但在诗歌的“用力”和才气的显现上,也没有完全做到庄子所说的“似之而非”而又能“免乎累”。他说,孟诗还是“有点累”的,而能做到既“似之而非”又“免乎累”的,“除陶渊明,还有谁呢?”这里盂浩然和陶渊明的区别就在于,孟浩然的“诗才”与“冲淡”还是多少有点“痕迹”的,但陶渊明“淡”已经是诗与人的合二为一了。这一点,在此诗中,也恰恰表现在最后—联的借用上。陶渊明说:“唉,既然天意给了我这样几个不争气的孩子,那也没办法,还是喝酒吧。”表面看是对孩子的责备,实则充满了慈爱、怜惜,在戏谑和诙谐中甚至带着点舐犊情深的宠爱,那“饮酒”也就多了一份闲适和快乐。而孟诗呢?“谁论世上名”的表白反而有些刻意,带有借酒消愁之嫌疑和以苦为乐的愤激了。
  纵观全诗,结构严谨,开阖自如,从洛京到吴越,实际上,是从仕途的仆仆风尘,到自我人格的完成和坚守。这条路,孟浩然走得也并不轻松,但是,他走通了。
  参考文献:
  ①陈贻焮《陈贻焮之文选·谈孟浩然的隐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闻一多《唐诗杂论·名家说唐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其他文献
一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在他的《文化社会学论集》中说:“如果在一个人看来,除了他当下的处境之外一切都不存在,那么他并不是个完整的人——我们从自己的过去继承了另一种需要:一再切断我们与生活、与我们的生存细节的所有联系。”曼海姆将这一能力称为“迷醉”,它指向一种独特的审视历史的方式,那就是尊重由具体的生活细节建构起来的历史,它是向下的,在野的,同时也很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这样的历史观,某种意义上
“现在这些小偷简直是太猖狂啦!”我把自行车扛上三楼,放在自家门前的楼道上,可没想到待我晚上出来想把车子扛进家里时,一看,车没啦!恨得我是直骂那缺德、可恶的小偷。进屋跟老婆一说,还遭到老婆的一阵奚落,我气得肺都要炸了。都怪自己大意呀!自己已被偷了4辆自行车了,怎么还没吸取教训呢!  无奈之下,第二天我也只好走路上班了。好在我上班的地方离我们家还不算太远,走路需花15分钟。说来也怪,当我走在路上,呼吸
1. 《科学》 2016.05.06  来自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博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帮助解析组蛋白的修饰过程,进而阐明基因调节的特殊机制,同时文章中研究人员还对单一核小体组合性修饰的模式进行了图谱的绘制。利用这种新型技术,相比胚胎细胞而言,该技术可以通过提供机体遗传过程的改变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染色质生物学及表观遗传调节的相关机制。  2,《柳叶刀》 2
摘要:电势差静电计是定性判断两点间电势差变化的常见仪器,常用于分析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的变化情况.以一道令人费解的高考模拟题为切入点,直击疑团,经历了生疑—明理—释疑—例析—反思的研究过程,透过对静电计的原理分析,最终还原了事实的真相.  关键词:静电计;验电器;电容器  作者简介:李俊永(1987-),男,陕西商洛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科学方法的显化、思维型课堂研究;  王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接触过不少各层级表彰的见义勇为英雄人物,包括20世纪90年代曾轰动全国的英雄战士徐洪刚,也是我同一个部队曾朝夕相处的战友。终身拥有光环的自不必说,对于那些并没因见义勇为在现实生活中受惠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因此还饱受身心或生活后遗症伤害的平凡个体,大家除了津津乐道当时的英勇情节,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便是:当年做过的事,你现在后悔了吗?  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豪气干云,说此生无悔;有的
张三感冒、咳嗽,欲上医院。  老婆再三叮咛:“医院的药贵得要命。如果医生处方的字写得工整,药名清楚,你要到外面的药店抓药,这样能省点钱。”  “这道理我晓得,你放心好了。现在许多医院向市民公开承诺,医生开具的处方字必须工整,让群众看明白。”张三胸有成竹地说。  医生经过一番询问,稍做检查,在处方上下笔如有神,还交代到一楼药房抓药。张三接过处方一看,不禁沾沾自喜,字果然写得工整,笔画一一可辨,心想:
1  电话通了,里面没声音。我喂了一会儿,还是没声音。想挂时,却听到了哭声。  声音凄婉,带着某种怪异与变腔。“啊……啊……”我耐心地等待着。“是吴律师吗……我……我是有坤老婆……”  就在这个电话里,我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有坤死了。  有坤死在医院里,是在输液的时候突然死去的。“你能来一趟吗?帮我们一把。有坤经常提起你,你们小时候很要好。”  我握着手机,紧捏着。已经多年没见有坤了,他这几年做小
他对穗城市算是轻车熟路了。在那个还没有普及导航的年代里,他就是“路路通”了,如今普及了导航,他俨然升级成了“无路不通”。像他,或者像他们这种职业的人,每天出车收车,路程远近全在方向盘上,愿意兜长途的也就去到机场,只想在短途转圈的也就几条街道,这些也都全在方向盘上。路程无远近,倒是见过了无数人的面庞。二十年的驾龄,他当真无愧称得上是个老司机,时间也不论长短,他每天都在掌握着自己的方向盘,清楚地知道哪
鲁迅的《故乡》中,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成了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批判的典型语言,今天的研究者对此句话的理解大都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写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揣摩,认为:把“老爷!……”一句,诠释为“农民所受的精神束缚”是对鲁迅《故乡》的误读,我们应当结合作品背景对文中的“我”重新认识。本文就此略加阐述,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中年闰土
鲁 亢:读到结尾处,顾远将倾其全力译好的文稿付之一焚,让人想到卡内蒂的《迷惘》的结尾,主人公心灰意冷,失望至极,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书楼。这两场火一小一大,在不同的语境里呈现出来的东西却不甚相同。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它是从内心蔓延至时代的火,从对时代的惶恐、疑虑、压抑、愤怒到灵魂深处的绝望,被作者逐层推演,升华到寓言的意义。在这个书韵氤氲、红袖添香于内,万马齐喑、风云变幻于外的时代“寓言”里,作者还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