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集山水之精萃,融大自然之秀丽,透诗画之妙境,抒人物之情志,其内涵之精深,应该说是世界一绝。中国古典诗歌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在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情画意;意境追求;等美学特征中,无一不与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园林;中国诗词
以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通过林泉丘壑、模拟自然风光发展出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可谓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声与色、光与影、自然与人造空间统一的整体艺术,而其中之意境恰如移步换景,又不喧嚣、缛繁,总可以随观者找到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内涵的核心,也是古典园林的精神之魂,有意境才能形成“寓情以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和古代诗画中由来已久,自秦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山水诗、园林诗、山水画开始流行,受诗画意境概念、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园林创作的思想内涵随之发生转变,园林意境概念和理论由此萌生,并逐渐成为造园的核心理念,文士园林与山水园林诗一起代表当时新的文化潮流。所以中国园林发展一开始就被中国古典诗歌注入构思、规划、设计、施工不可或缺的思想工具。
1.园林中的“诗情”
点景、楹联以最凝炼的词、字点出景点的环境特征、景观境界,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感。而楹联以它理辩的声词,工整的的对仗,明快的节奏,饱满的韵律,精造的内涵,使人荡漾于无限。正如红楼梦中写道:“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就比如留园中部“涵碧山房”右侧有一去处题名“恰航”,取自杜甫诗“野航恰受两三人”的诗句。“恰航”三面环设吴王靠,前方山池相映,波光潋滟,宛如舟行水中,“恰航”的含义是此等高雅处只好知己二三同坐,“古来圣贤皆寂寞”能与我为友的不过二三人罢了,表达了园主孤高的心态。对面的“远翠阁”楼下是“自在处”,题名取意陆游“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意。楼前有蔷薇花台,冬去春到,蔷薇花依墙狂蔓,花朵密疏排列,自由自在地开放,此处借花寓意,反映文人不受拘束,自由狂放的本性。拙政园“兰雪堂”位于东部的“归田园居”。园主王心一,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年间为御史,因弹劾魏忠贤党客氏而遭贬低。“兰雪堂”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句意,寓意园主品行高洁,独立天地不随污浊。王心一归居田园后不问政事,专与雅士聚谈仙释玄理,贻养天年保全名节。
2.园林中的“画艺”
中国园的意境不是一种物象形态,而是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精神气质和心灵境界。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信息载体”,不同体系的园林包涵令其各具特色,任何一个园林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本民族绘画艺术的影响,造园的抽象用意手法,也并非中国独有之(如日本造园),而中国园林所独有的传统精神特质,简言之,可归功于造园主题的诗化,一种时空相融的内涵,中国风的“诗境”。诗词艺术在造园中的体现我国古代具有“诗境”的园林建筑实例非常丰富,如桂林灵隐的“韬光庵”,原在灵隐寺右的半山上,唐诗人宋之间曾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佳句,道出了韬光庵选址和景观之妙。它把“沧海日”,“浙江三朝”巧妙地收罗于户塔之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江海气势的最佳图景,同时其自身亦处于林泉之美的景境中。又如苏州拙政园临水建有留听阁,是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诗句的意境,园中岛上小亭名“待霜”则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庭霜”之诗意。在我国传统造园实践中,诗词艺术的体现,有直接的实用如园林建筑上的匾、联,也有间接的虚现,如构窗筑亭时所考虑的预期景境,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指导,如造园学中借景论所倡导的“目寄心期”。意”是通过对造园之“境”的直观感受借助于前人的审美经验(诗文、书画等)积淀的审美意象以触发创作灵感,构成特定条件下新的意象。园林建筑意象的妙境,历代诗文词曲中有不少描绘,对造园构思很有种益。月栅风亭绕,粉墙曲池回(南朝齐眺)一片水光飞入户,千竿竹影乱登墙(唐韩翊)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唐苏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庭院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五代码延山)计成所云“围墙编棘,窦留山犬迎人;曲径绕篱,苔破家童扫叶”也正影映了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田园生活诗意。唐代诗人王维之辆川别业中有“竹里馆”,其诗“独从幽室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一相照”也正是计成《园治》中“逸士弹琴”,“竹径通幽,松察隐僻”之出处。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不仅是一种空间艺术,更是一种时空融合的艺术,或者说造园是一种四维艺术亦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诗词的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2]董晓璞,邹志荣.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与创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董晓璞.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J].山西建筑,2009
作者簡介
丁爽(1994.3~),女,辽宁锦州,大连工业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中国园林;中国诗词
以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通过林泉丘壑、模拟自然风光发展出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可谓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声与色、光与影、自然与人造空间统一的整体艺术,而其中之意境恰如移步换景,又不喧嚣、缛繁,总可以随观者找到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内涵的核心,也是古典园林的精神之魂,有意境才能形成“寓情以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和古代诗画中由来已久,自秦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山水诗、园林诗、山水画开始流行,受诗画意境概念、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园林创作的思想内涵随之发生转变,园林意境概念和理论由此萌生,并逐渐成为造园的核心理念,文士园林与山水园林诗一起代表当时新的文化潮流。所以中国园林发展一开始就被中国古典诗歌注入构思、规划、设计、施工不可或缺的思想工具。
1.园林中的“诗情”
点景、楹联以最凝炼的词、字点出景点的环境特征、景观境界,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感。而楹联以它理辩的声词,工整的的对仗,明快的节奏,饱满的韵律,精造的内涵,使人荡漾于无限。正如红楼梦中写道:“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就比如留园中部“涵碧山房”右侧有一去处题名“恰航”,取自杜甫诗“野航恰受两三人”的诗句。“恰航”三面环设吴王靠,前方山池相映,波光潋滟,宛如舟行水中,“恰航”的含义是此等高雅处只好知己二三同坐,“古来圣贤皆寂寞”能与我为友的不过二三人罢了,表达了园主孤高的心态。对面的“远翠阁”楼下是“自在处”,题名取意陆游“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意。楼前有蔷薇花台,冬去春到,蔷薇花依墙狂蔓,花朵密疏排列,自由自在地开放,此处借花寓意,反映文人不受拘束,自由狂放的本性。拙政园“兰雪堂”位于东部的“归田园居”。园主王心一,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年间为御史,因弹劾魏忠贤党客氏而遭贬低。“兰雪堂”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句意,寓意园主品行高洁,独立天地不随污浊。王心一归居田园后不问政事,专与雅士聚谈仙释玄理,贻养天年保全名节。
2.园林中的“画艺”
中国园的意境不是一种物象形态,而是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精神气质和心灵境界。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信息载体”,不同体系的园林包涵令其各具特色,任何一个园林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本民族绘画艺术的影响,造园的抽象用意手法,也并非中国独有之(如日本造园),而中国园林所独有的传统精神特质,简言之,可归功于造园主题的诗化,一种时空相融的内涵,中国风的“诗境”。诗词艺术在造园中的体现我国古代具有“诗境”的园林建筑实例非常丰富,如桂林灵隐的“韬光庵”,原在灵隐寺右的半山上,唐诗人宋之间曾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佳句,道出了韬光庵选址和景观之妙。它把“沧海日”,“浙江三朝”巧妙地收罗于户塔之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江海气势的最佳图景,同时其自身亦处于林泉之美的景境中。又如苏州拙政园临水建有留听阁,是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诗句的意境,园中岛上小亭名“待霜”则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庭霜”之诗意。在我国传统造园实践中,诗词艺术的体现,有直接的实用如园林建筑上的匾、联,也有间接的虚现,如构窗筑亭时所考虑的预期景境,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论指导,如造园学中借景论所倡导的“目寄心期”。意”是通过对造园之“境”的直观感受借助于前人的审美经验(诗文、书画等)积淀的审美意象以触发创作灵感,构成特定条件下新的意象。园林建筑意象的妙境,历代诗文词曲中有不少描绘,对造园构思很有种益。月栅风亭绕,粉墙曲池回(南朝齐眺)一片水光飞入户,千竿竹影乱登墙(唐韩翊)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唐苏软)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庭院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五代码延山)计成所云“围墙编棘,窦留山犬迎人;曲径绕篱,苔破家童扫叶”也正影映了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田园生活诗意。唐代诗人王维之辆川别业中有“竹里馆”,其诗“独从幽室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一相照”也正是计成《园治》中“逸士弹琴”,“竹径通幽,松察隐僻”之出处。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不仅是一种空间艺术,更是一种时空融合的艺术,或者说造园是一种四维艺术亦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张敏.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诗词的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
[2]董晓璞,邹志荣.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与创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董晓璞.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J].山西建筑,2009
作者簡介
丁爽(1994.3~),女,辽宁锦州,大连工业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