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怀少 富贵寿考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tc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老怀少”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谓对老人要照顾,对朋友要信任,对少年要关怀。其中的“老”与“少”分别代表人生的终老阶段与初始阶段,故要“安老怀少”。本文就来说说这个代表人生的终老阶段的“老”字以及跟它有着同源关系的“富贵寿考”的“考”字。
  一、“老”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老”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些类似于“畏”(长)字(见下图),然而“老”字既有头发长的特征,又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而“畏”字只有头发长的特征,没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
  可见,“老”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人的年纪大,而不是强调老人的头发长,它的构字理据是表现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下图是“老”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的大致情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老”字的三个甲骨文形体均象老人持杖之形,金文则改杖为“匕”,小篆字形是对金文的直接继承,然后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就形成了现代汉字的“老”的写法。
  《说文解字》卷八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许慎所解释的意思大致为:“老”,也就是“考”的意思。人到70的年纪就可以称为“老”。它的字形采用“人”“毛”“匕”三个构件来会意,这是说须发都变白了。大凡跟“老”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老”作为表意偏旁。
  除了在字形中看不出“须发变白”的意思之外,许慎的解释是大体不错的。至于后来的字形中那根标示手杖的符号为什么会被“匕”字所替换,“老”为什么就是“考”的意思,至今也还众说纷纭。愚以为,这要涉及所谓“转注字”的问题,也还要涉及跟“老”相关的一些字的构字理据,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故准备在下文谈到“考”字的时候再来加以具体论述。
  二、“老”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老”字是一个表现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它的造字本义就是人的年岁高龄,与“幼”或“少”相对。例如:“嘉我未老,鲜我方将。”(《诗·小雅·北山》)这两旬诗的大致意思是,国君称赞我一点都不老,说我真是少有的正当年富力强。再如:“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九章·涉江》)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啊,直到老年这习惯也没有衰减。
  “老”字是一个字义家族成员众多的字,它由年纪大的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多个角度产生众多的联想引申义,统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分支义项以及深层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老年、晚年的意思。例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再如:“解心累于末迹,聊优游以娱老。”(晋·陆机《叹逝赋》)又如:“江汉终吾老,云林得爾曹。”(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之一)
  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老年人的意思。例如:“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墨子·非命上》)再如:“今我一贱老,短褐更无营。”(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这两例中的“养老弱”就是赡养老者和抚养弱者的意思,“贱老”就是指卑贱的老年人。
  二是表示告老、致仕的意思。例如:“桓公立,乃老。”(《左传·隐公三年》)杜预注:“老,致仕也。”“致仕”亦作“致事”,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礼记·曲礼上》的解释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再如:“吾与萧昕子齿,而同昕老,坐宰相余忿邪!”(《新唐书·鲍防列传》)又如:“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清史稿·圣祖纪一》)上两例中的“同昕老”即一同告老,“请老”即告老辞官的意思。
  三是表示迟暮、老去的意思,多用以指自然景物。例如:“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唐·李贺《拂舞歌辞》)再如:“只嫌春已老,此景也应稀。”(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之三)又如:“山空雪老,早春满翠禽啼处。”(清·郑法《一枝春》词)
  四是表示敬老、养老的意思。例如:“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记·大学》)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按:“老老”前一个“老”字为敬老养老之意后一个“老”字是老年人的意思。再如:“归此老吾老,过当日千金。”(唐·张九龄《荆州怀始兴林泉》诗)
  五是表示终老、度晚年的意思。例如:“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杜预注:“成欲居崔邑以终老。”再如:“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唐·杜甫《为农》诗)又如:“挂冠何日老江南,短褐纶巾上渔艇。”(元·萨都剌《练湖曲》)
  其二,表示历时长久的意思。例如:“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杜预注:“师久为老。”按:“老师”指出征日久的军队。再如:“我师已老,将士疲劳,历岁相持,恐非良计。”(《陈书·高祖纪上》)又如:“必这样,也才显得你的资格老。”(李劫人《大波》)
  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衰老、凋谢的意思。例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卫风·氓》)孔颖达疏:“老者以华落色衰为老,未必大老也。”再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又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二是表示疲惫、困乏的意思。例如:“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国语·晋语四》)韦昭注:“老,罢也。围宋久,其师罢病。”按:此中的“罢”通“疲”。再如:“今据大江之险,以老彼师,则有可胜之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又如:“贼兵已老,可一战走也。”(《明史·高名衡传》)后两例的“老”都有疲惫、困乏之意。
  三是用作死的婉辞。例如:“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唐·子兰《城上吟》)再如:“芙蓉花,为谁好,洞房昨夜将军老。”(元·萨都剌《如梦曲·哀燕将军》)又如:“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红楼梦》第十五回)   敲打、拷击的引申义一经产生,就使“考”字的词义演变获得了新的天地,于是,便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如下若干种直接引申义,有些直接引申义还可以产生深层的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考察、考核的意思。例如:“以待考而赏诛。”(《周礼·夏官·大司马》)郑玄注:“考,谓考校其功。”再如:“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周礼·天官·宰夫》)贾公彦疏:“言会要成捻考之。”又如:“期之以事,考之以言。”(《管子·幼官》)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主考、考试的意思。例如:“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儒林外史》第三回)再如:“你算,我自二十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也考了三十年了,头发都考白了。”(《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二是表示考核官吏的成绩的意思,旧时考核官吏的成绩曰“考”,其考语亦曰“考”。例如:“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成熙。”(《书·舜典》)再如:“唐考功法,虽执政大臣,皆有考词,亦有赐考者,亦有自书其考者。”(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按:古代考绩决定黜陟,以任满一年者为一考。据《宋史·职官志三》记载:“凡内外官,计在官之日,满一岁为一考,三考为一任。”
  其二,表示省察、察考的意思。例如:“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易·复卦》)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能自考省,动不失中。”再如:“考历数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莅。”(晋·左思《魏都赋》)又如:“考之于古则非训,稽之于今则非利;寻其名而求其实,则失其宜。”(唐·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其三,表示研求的意思。例如:“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再如:“先生早岁神颖超悟,天资卓绝,然于道无所不学,于文无所不考。”(明·何景明《四图诗序》)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用以指称史体的一种。例如:“《史记》始制八书,《前汉》改为十志,《东观汉书》曰记,华峤《后汉》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五代史》曰考,其实一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一·史体因革》)
  二是用以指称玉上的斑点或裂痕。例如:“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额。”(《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考,瑕衅也。”
  其四,表示配合的意思。例如:“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国语·周语下》)韦昭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而量度之,以制乐者。”再如:“古人定律吕以考中声,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遗器,庶得其声之近。”(明·叶子奇《草木子·原道》)
  其五,表示彈劾、纠举的意思。例如:“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务。”(《后汉书·郎顗传》)李贤注:“考,劾也。”再如:“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切;青州六郡,其五有党,近国甘陵,亦考南北部。”(《后汉书·史弼传》)
  其六,表示按问、刑讯的意思。例如:“今益州刺史朱酺、扬州刺史倪说、凉州刺史尹业等,每行考事,辄有物故。”(《后汉书·马严传》)李贤注:“考,按也。”再如:“该乃与湘州从事周崎间出反命,俱为义所执,考之至死,竞不言其故。”(《晋书·忠义传·周该》)又如:“徽以兄子,系于郡狱,铁木竞体,钳梏甚严,须考毕情党,将悉诛灭。”(《法苑珠林》卷二七)
  另外,“考”字还作为“巧”字的通假字,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它的引申义,因为工匠之“巧”还是跟拷击的动作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的。例如:“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书·金滕》)孔传:“我周公仁能顺父,又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再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旦巧’。考、巧古字通。若、而语之转。惟巧故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重巧不重仁。”(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
  根据上面对“考”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考”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以及带箭头的竖直线均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其他文献
关键词:秦二世;两诏铜版;秦的速亡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展厅中陈列着这样一件特殊的展品——两诏铜版。铜版原来是嵌在度量衡器上的,上面刻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的两份诏书,故名两诏铜版。两份诏书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老百姓得到了安定,因此就确立了皇帝的称号,下诏书给丞相隗状和王绾,把全国不统一而混乱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种制度都明确统一起来。
期刊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塑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文学形象的作品,即《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自问世以来即受到文学爱好者普遍喜爱,传诵不衰。作品对李白的兴趣爱好、个性气质有准确把握,对李白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史、文化史的巨大影响有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展现了辉煌的浪漫豪放诗人的重要事迹。一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并非全然虚构。所述李白事迹,循之于李白生平行实,大体相符
期刊
罗文谟先生  敢冒烽烟振艺坛,笔走龙蛇灿大千。  馆兴桑梓梅竹挺,双清劲节垂万年。  我父亲罗公名忠烈,字文谟,号静盦,别号双清馆主;1902年(壬寅年)12月12日出生在荣县五宝镇涂家嘴(今属自贡市贡井区)医儒世家。受家乡“辛亥首义”民主革命思潮孕育、影响,他早年就远赴民主革命烽火的前沿上海求学,积极投身学运,任职学联常委兼宣传部主任,参与组织了反击日英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差点牺牲于帝国主义
期刊
關键词:王母嫁女;人神恋;魏晋志怪  牛郎织女、董永遇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演绎出了许多版本,也拥有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现代的电影、电视剧等等,足见这两个故事传播的广泛和深远。人们之所以对这两个故事津津乐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爱情故事不仅充满正能量,而且还极为梦幻动人:董永家境贫寒却善良孝顺,因此得到了天上仙女的垂青……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传说则足够凄美;但除此
期刊
12.烹鸭  (1)《童山诗集》卷三十《奉和绵州潘使君讱斋(邦和)重阳前一日六十初度寄兄四十韵》:“翌日乃张筵,小饮但煮鸭。”  (2)《童山诗集》卷四十二《出门行访唐张友作》:“……老人负暄兼负酒,醺醺醉向绵城走。借问绵城欲访谁?吾之小友唐张友。(即唐张禄,名子范,绵竹举人。)……酒阑烛灺(xiè,烧剩余的腊烛)语未毕,更出先烹熟鸭一。三更别去五更回,归家已属第二日。”  江按:这两次饮酒,都是
期刊
成语“鳳皇来仪”源自《尚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意思是: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合乐敲着柷,止乐敲着敔,笙和大钟交替演奏,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韶乐连续演奏了九章,扮演凤凰的舞队也出来表演了。其中“箫韶”为舜制的音乐,“仪”是礼仪表演的意思。《箫韶》乐章分为九章,所以又称《九韶》,是先秦时代最美好的音乐。《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
期刊
关键词:左拉;林如稷;遗传;帝政;共和;实验小说  法国19世纪文学史上,爱米尔·左拉(Emile Zola)是继巴尔扎克之后的伟大作家。他的《卢贡·马加尔家传》的总题名为《第二帝政时代一个家族之自然史及社会史》,由20部小说组成,共用了25年的时间。它是堪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相媲美的巨著。在这部巨著中实践了左拉提倡的实验小说的理论,其中第一部小说《卢贡家族的家运》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它采
期刊
游塞纳河  占尽风光塞纳河,游船浩荡畅清波。  蓝天绿影交相映,玉殿琼楼次递过。忆福楼拜  呕心写作度宵深,星月无光暗不胜。  谁启明窗穿夜幕?福楼拜是引航灯。  注:法国作家福楼拜住塞纳河畔。他习惯夜间写作,灯窗乃成为河上夜间的标志。戴安娜罹难处  玉殒香消一瞬间,等闲平地起波澜。  王妃富贵人争羡,岂识深宫六月寒。感左岸莎士比亚书店  莎翁书店作牌徽,瓜葛全无说是非。  何以名家闲置阁?此间曾
期刊
铁轨  蜿蜒长卧石缝间,有序镶排枕木般。  风雨释然坚守载,雪冬敲打笑欢颜。  咣当重压奔驰远,急促呜鸣度难艰。  孤鳏梦随牢固定,巨龙飞速到尘寰。立夏飞雪  麦饱丰盈热浪彰,插秧跟日嫁泥郎。  蚕婆展翅追连蝶,竹叶青枝赏蜜房。  风急雨浇寒复出,雪漂花放冷飞扬。  阳光一米晴空碧,请饰柔纱借扇忙。  赴火木里救灾卅名英烈国人祭  猛火狂飙直上峋,好男烟海战浓尘。  红光血染漫天竞,热浪衣掀卷发泯
期刊
修齐先生发来所著《宝光寺楹联详解》一书的电子文档,要我作序。联道师兄,佛门师弟,我乐而为之。  早在1996年,成都大学副校长钟树梁教授在冯修齐《繁阳斋诗联选·序》中,对修齐先生作出了“深知楹联之体制及特性”“严遵绳墨,绝无放逸”“倡绝学而应时需,以弘扬传统诗词精华,扩大楹联实际效用并维护其品格”的高度评价。钟教授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也是我的业师,他在《序》中还讲了楹联创作和鉴赏的“个中三昧”。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