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老怀少”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意谓对老人要照顾,对朋友要信任,对少年要关怀。其中的“老”与“少”分别代表人生的终老阶段与初始阶段,故要“安老怀少”。本文就来说说这个代表人生的终老阶段的“老”字以及跟它有着同源关系的“富贵寿考”的“考”字。
一、“老”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老”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些类似于“畏”(长)字(见下图),然而“老”字既有头发长的特征,又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而“畏”字只有头发长的特征,没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
可见,“老”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人的年纪大,而不是强调老人的头发长,它的构字理据是表现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下图是“老”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的大致情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老”字的三个甲骨文形体均象老人持杖之形,金文则改杖为“匕”,小篆字形是对金文的直接继承,然后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就形成了现代汉字的“老”的写法。
《说文解字》卷八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许慎所解释的意思大致为:“老”,也就是“考”的意思。人到70的年纪就可以称为“老”。它的字形采用“人”“毛”“匕”三个构件来会意,这是说须发都变白了。大凡跟“老”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老”作为表意偏旁。
除了在字形中看不出“须发变白”的意思之外,许慎的解释是大体不错的。至于后来的字形中那根标示手杖的符号为什么会被“匕”字所替换,“老”为什么就是“考”的意思,至今也还众说纷纭。愚以为,这要涉及所谓“转注字”的问题,也还要涉及跟“老”相关的一些字的构字理据,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故准备在下文谈到“考”字的时候再来加以具体论述。
二、“老”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老”字是一个表现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它的造字本义就是人的年岁高龄,与“幼”或“少”相对。例如:“嘉我未老,鲜我方将。”(《诗·小雅·北山》)这两旬诗的大致意思是,国君称赞我一点都不老,说我真是少有的正当年富力强。再如:“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九章·涉江》)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啊,直到老年这习惯也没有衰减。
“老”字是一个字义家族成员众多的字,它由年纪大的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多个角度产生众多的联想引申义,统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分支义项以及深层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老年、晚年的意思。例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再如:“解心累于末迹,聊优游以娱老。”(晋·陆机《叹逝赋》)又如:“江汉终吾老,云林得爾曹。”(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之一)
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老年人的意思。例如:“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墨子·非命上》)再如:“今我一贱老,短褐更无营。”(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这两例中的“养老弱”就是赡养老者和抚养弱者的意思,“贱老”就是指卑贱的老年人。
二是表示告老、致仕的意思。例如:“桓公立,乃老。”(《左传·隐公三年》)杜预注:“老,致仕也。”“致仕”亦作“致事”,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礼记·曲礼上》的解释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再如:“吾与萧昕子齿,而同昕老,坐宰相余忿邪!”(《新唐书·鲍防列传》)又如:“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清史稿·圣祖纪一》)上两例中的“同昕老”即一同告老,“请老”即告老辞官的意思。
三是表示迟暮、老去的意思,多用以指自然景物。例如:“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唐·李贺《拂舞歌辞》)再如:“只嫌春已老,此景也应稀。”(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之三)又如:“山空雪老,早春满翠禽啼处。”(清·郑法《一枝春》词)
四是表示敬老、养老的意思。例如:“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记·大学》)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按:“老老”前一个“老”字为敬老养老之意后一个“老”字是老年人的意思。再如:“归此老吾老,过当日千金。”(唐·张九龄《荆州怀始兴林泉》诗)
五是表示终老、度晚年的意思。例如:“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杜预注:“成欲居崔邑以终老。”再如:“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唐·杜甫《为农》诗)又如:“挂冠何日老江南,短褐纶巾上渔艇。”(元·萨都剌《练湖曲》)
其二,表示历时长久的意思。例如:“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杜预注:“师久为老。”按:“老师”指出征日久的军队。再如:“我师已老,将士疲劳,历岁相持,恐非良计。”(《陈书·高祖纪上》)又如:“必这样,也才显得你的资格老。”(李劫人《大波》)
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衰老、凋谢的意思。例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卫风·氓》)孔颖达疏:“老者以华落色衰为老,未必大老也。”再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又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二是表示疲惫、困乏的意思。例如:“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国语·晋语四》)韦昭注:“老,罢也。围宋久,其师罢病。”按:此中的“罢”通“疲”。再如:“今据大江之险,以老彼师,则有可胜之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又如:“贼兵已老,可一战走也。”(《明史·高名衡传》)后两例的“老”都有疲惫、困乏之意。
三是用作死的婉辞。例如:“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唐·子兰《城上吟》)再如:“芙蓉花,为谁好,洞房昨夜将军老。”(元·萨都剌《如梦曲·哀燕将军》)又如:“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红楼梦》第十五回) 敲打、拷击的引申义一经产生,就使“考”字的词义演变获得了新的天地,于是,便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如下若干种直接引申义,有些直接引申义还可以产生深层的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考察、考核的意思。例如:“以待考而赏诛。”(《周礼·夏官·大司马》)郑玄注:“考,谓考校其功。”再如:“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周礼·天官·宰夫》)贾公彦疏:“言会要成捻考之。”又如:“期之以事,考之以言。”(《管子·幼官》)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主考、考试的意思。例如:“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儒林外史》第三回)再如:“你算,我自二十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也考了三十年了,头发都考白了。”(《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二是表示考核官吏的成绩的意思,旧时考核官吏的成绩曰“考”,其考语亦曰“考”。例如:“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成熙。”(《书·舜典》)再如:“唐考功法,虽执政大臣,皆有考词,亦有赐考者,亦有自书其考者。”(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按:古代考绩决定黜陟,以任满一年者为一考。据《宋史·职官志三》记载:“凡内外官,计在官之日,满一岁为一考,三考为一任。”
其二,表示省察、察考的意思。例如:“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易·复卦》)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能自考省,动不失中。”再如:“考历数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莅。”(晋·左思《魏都赋》)又如:“考之于古则非训,稽之于今则非利;寻其名而求其实,则失其宜。”(唐·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其三,表示研求的意思。例如:“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再如:“先生早岁神颖超悟,天资卓绝,然于道无所不学,于文无所不考。”(明·何景明《四图诗序》)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用以指称史体的一种。例如:“《史记》始制八书,《前汉》改为十志,《东观汉书》曰记,华峤《后汉》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五代史》曰考,其实一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一·史体因革》)
二是用以指称玉上的斑点或裂痕。例如:“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额。”(《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考,瑕衅也。”
其四,表示配合的意思。例如:“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国语·周语下》)韦昭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而量度之,以制乐者。”再如:“古人定律吕以考中声,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遗器,庶得其声之近。”(明·叶子奇《草木子·原道》)
其五,表示彈劾、纠举的意思。例如:“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务。”(《后汉书·郎顗传》)李贤注:“考,劾也。”再如:“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切;青州六郡,其五有党,近国甘陵,亦考南北部。”(《后汉书·史弼传》)
其六,表示按问、刑讯的意思。例如:“今益州刺史朱酺、扬州刺史倪说、凉州刺史尹业等,每行考事,辄有物故。”(《后汉书·马严传》)李贤注:“考,按也。”再如:“该乃与湘州从事周崎间出反命,俱为义所执,考之至死,竞不言其故。”(《晋书·忠义传·周该》)又如:“徽以兄子,系于郡狱,铁木竞体,钳梏甚严,须考毕情党,将悉诛灭。”(《法苑珠林》卷二七)
另外,“考”字还作为“巧”字的通假字,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它的引申义,因为工匠之“巧”还是跟拷击的动作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的。例如:“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书·金滕》)孔传:“我周公仁能顺父,又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再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旦巧’。考、巧古字通。若、而语之转。惟巧故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重巧不重仁。”(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
根据上面对“考”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考”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以及带箭头的竖直线均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一、“老”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老”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些类似于“畏”(长)字(见下图),然而“老”字既有头发长的特征,又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而“畏”字只有头发长的特征,没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
可见,“老”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人的年纪大,而不是强调老人的头发长,它的构字理据是表现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下图是“老”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的大致情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老”字的三个甲骨文形体均象老人持杖之形,金文则改杖为“匕”,小篆字形是对金文的直接继承,然后小篆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就形成了现代汉字的“老”的写法。
《说文解字》卷八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许慎所解释的意思大致为:“老”,也就是“考”的意思。人到70的年纪就可以称为“老”。它的字形采用“人”“毛”“匕”三个构件来会意,这是说须发都变白了。大凡跟“老”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老”作为表意偏旁。
除了在字形中看不出“须发变白”的意思之外,许慎的解释是大体不错的。至于后来的字形中那根标示手杖的符号为什么会被“匕”字所替换,“老”为什么就是“考”的意思,至今也还众说纷纭。愚以为,这要涉及所谓“转注字”的问题,也还要涉及跟“老”相关的一些字的构字理据,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故准备在下文谈到“考”字的时候再来加以具体论述。
二、“老”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老”字是一个表现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它的造字本义就是人的年岁高龄,与“幼”或“少”相对。例如:“嘉我未老,鲜我方将。”(《诗·小雅·北山》)这两旬诗的大致意思是,国君称赞我一点都不老,说我真是少有的正当年富力强。再如:“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九章·涉江》)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啊,直到老年这习惯也没有衰减。
“老”字是一个字义家族成员众多的字,它由年纪大的造字本义可以朝着多个角度产生众多的联想引申义,统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分支义项以及深层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老年、晚年的意思。例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再如:“解心累于末迹,聊优游以娱老。”(晋·陆机《叹逝赋》)又如:“江汉终吾老,云林得爾曹。”(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之一)
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老年人的意思。例如:“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墨子·非命上》)再如:“今我一贱老,短褐更无营。”(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这两例中的“养老弱”就是赡养老者和抚养弱者的意思,“贱老”就是指卑贱的老年人。
二是表示告老、致仕的意思。例如:“桓公立,乃老。”(《左传·隐公三年》)杜预注:“老,致仕也。”“致仕”亦作“致事”,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礼记·曲礼上》的解释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再如:“吾与萧昕子齿,而同昕老,坐宰相余忿邪!”(《新唐书·鲍防列传》)又如:“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清史稿·圣祖纪一》)上两例中的“同昕老”即一同告老,“请老”即告老辞官的意思。
三是表示迟暮、老去的意思,多用以指自然景物。例如:“东方日不破,天光无老时。”(唐·李贺《拂舞歌辞》)再如:“只嫌春已老,此景也应稀。”(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之三)又如:“山空雪老,早春满翠禽啼处。”(清·郑法《一枝春》词)
四是表示敬老、养老的意思。例如:“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礼记·大学》)郑玄注:“老老,长长,谓尊老敬长也。”按:“老老”前一个“老”字为敬老养老之意后一个“老”字是老年人的意思。再如:“归此老吾老,过当日千金。”(唐·张九龄《荆州怀始兴林泉》诗)
五是表示终老、度晚年的意思。例如:“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杜预注:“成欲居崔邑以终老。”再如:“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唐·杜甫《为农》诗)又如:“挂冠何日老江南,短褐纶巾上渔艇。”(元·萨都剌《练湖曲》)
其二,表示历时长久的意思。例如:“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杜预注:“师久为老。”按:“老师”指出征日久的军队。再如:“我师已老,将士疲劳,历岁相持,恐非良计。”(《陈书·高祖纪上》)又如:“必这样,也才显得你的资格老。”(李劫人《大波》)
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衰老、凋谢的意思。例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卫风·氓》)孔颖达疏:“老者以华落色衰为老,未必大老也。”再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又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二是表示疲惫、困乏的意思。例如:“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国语·晋语四》)韦昭注:“老,罢也。围宋久,其师罢病。”按:此中的“罢”通“疲”。再如:“今据大江之险,以老彼师,则有可胜之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又如:“贼兵已老,可一战走也。”(《明史·高名衡传》)后两例的“老”都有疲惫、困乏之意。
三是用作死的婉辞。例如:“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人又老。”(唐·子兰《城上吟》)再如:“芙蓉花,为谁好,洞房昨夜将军老。”(元·萨都剌《如梦曲·哀燕将军》)又如:“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灵。”(《红楼梦》第十五回) 敲打、拷击的引申义一经产生,就使“考”字的词义演变获得了新的天地,于是,便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如下若干种直接引申义,有些直接引申义还可以产生深层的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考察、考核的意思。例如:“以待考而赏诛。”(《周礼·夏官·大司马》)郑玄注:“考,谓考校其功。”再如:“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周礼·天官·宰夫》)贾公彦疏:“言会要成捻考之。”又如:“期之以事,考之以言。”(《管子·幼官》)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主考、考试的意思。例如:“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儒林外史》第三回)再如:“你算,我自二十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也考了三十年了,头发都考白了。”(《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二是表示考核官吏的成绩的意思,旧时考核官吏的成绩曰“考”,其考语亦曰“考”。例如:“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成熙。”(《书·舜典》)再如:“唐考功法,虽执政大臣,皆有考词,亦有赐考者,亦有自书其考者。”(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按:古代考绩决定黜陟,以任满一年者为一考。据《宋史·职官志三》记载:“凡内外官,计在官之日,满一岁为一考,三考为一任。”
其二,表示省察、察考的意思。例如:“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易·复卦》)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能自考省,动不失中。”再如:“考历数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莅。”(晋·左思《魏都赋》)又如:“考之于古则非训,稽之于今则非利;寻其名而求其实,则失其宜。”(唐·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其三,表示研求的意思。例如:“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再如:“先生早岁神颖超悟,天资卓绝,然于道无所不学,于文无所不考。”(明·何景明《四图诗序》)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用以指称史体的一种。例如:“《史记》始制八书,《前汉》改为十志,《东观汉书》曰记,华峤《后汉》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五代史》曰考,其实一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一·史体因革》)
二是用以指称玉上的斑点或裂痕。例如:“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额。”(《淮南子·泛论训》)高诱注:“考,瑕衅也。”
其四,表示配合的意思。例如:“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国语·周语下》)韦昭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而量度之,以制乐者。”再如:“古人定律吕以考中声,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遗器,庶得其声之近。”(明·叶子奇《草木子·原道》)
其五,表示彈劾、纠举的意思。例如:“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务。”(《后汉书·郎顗传》)李贤注:“考,劾也。”再如:“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切;青州六郡,其五有党,近国甘陵,亦考南北部。”(《后汉书·史弼传》)
其六,表示按问、刑讯的意思。例如:“今益州刺史朱酺、扬州刺史倪说、凉州刺史尹业等,每行考事,辄有物故。”(《后汉书·马严传》)李贤注:“考,按也。”再如:“该乃与湘州从事周崎间出反命,俱为义所执,考之至死,竞不言其故。”(《晋书·忠义传·周该》)又如:“徽以兄子,系于郡狱,铁木竞体,钳梏甚严,须考毕情党,将悉诛灭。”(《法苑珠林》卷二七)
另外,“考”字还作为“巧”字的通假字,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它的引申义,因为工匠之“巧”还是跟拷击的动作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的。例如:“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书·金滕》)孔传:“我周公仁能顺父,又多材多艺,能事鬼神。”再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作‘旦巧’。考、巧古字通。若、而语之转。惟巧故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重巧不重仁。”(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
根据上面对“考”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考”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以及带箭头的竖直线均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