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小乐队:圆梦后的新旅程

来源 :音乐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ugr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6日,马兰小乐队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北京寻梦之旅,踏上了归程。看似一段圆梦之旅缓缓谢幕,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长更远的路。回到马兰后,小乐队该如何发展?马兰小学该如何发展?今后除了邓小岚一个人的努力,其他人是否在这次的经历中受到启发,并将在今后采取行动呢?
  
  6月25日
  马兰小乐队大剧院“放歌”
  6月25日,来自革命老区马兰村的12名小乐队的孩子们又完成了几个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录制电视访谈节目;第一次参观国家大剧院;第一次看木偶剧……
  
  到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
  早上8点半,马兰小乐队在邓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北京电视台,参加《百姓秀场》节目的录制。
  在孩子们化妆时,节目导演与邓老师沟通,希望孩子们能在舞台上唱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是孩子们之前没有学过的一首歌,邓小岚老师赶紧把孩子们叫在一起,开始了现场教学。邓老师唱一句,孩子们就跟着学一句,并且句句都在调上,让人不禁感慨他们惊人的记忆力。
  进入演播大厅,孩子们顿时紧张了起来,邓老师却一如既往地细心照顾每一个孩子,帮他们整理衣角、调琴校音、加油打气。白宝衡有些感冒,邓老师还不忘帮他擦干净鼻涕。
  节目开始录制,小乐队的成员们刚开始还有些紧张,马红叶在独唱《心愿》时甚至忘了词,不过在邓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渐渐融入了现场的气氛,放松下来。节目中,马兰小乐队畅谈了来北京的见闻和收获,邓老师也跟观众讲述了自己和这些孩子之间的故事。被问及会不会产生失望放弃的念头,邓老师答道:“能一直支持我的信心就是孩子们给予我的快乐!”
  
  国家大剧院内一圆梦想
  午饭后,孩子们来到中国科技馆参观。对电子产品极感兴趣的他们,进了馆有如打了一针鸡血,甭提有多兴奋了。这摸摸,那看看,哪一样都舍不得放手,玩得非常尽兴。
  之后,他们又前往国家大剧院。刚走到外围,湖水就深深地把他们吸引住了,兴奋地评价:“你看那个水多漂亮!”“那个屋顶是个大圆球!”
  进到大剧院内部,孩子们顿时被震撼了:“这儿真的太大了!”白宝衡感慨着,而被记者问及想不想以后在这里开演奏会,他信心满满地说:“当然想!”经过协调,工作人员同意孩子们在大剧院的歌剧厅一展歌喉,现场演唱《马兰之歌》。虽然没有更多的观众,但孩子们却是特别自豪地唱完了一曲,也算是一圆他们在国家顶级演出殿堂演出的梦想。
  当晚,马兰小乐队来到中国儿童剧场,观看了儿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尽管是早已熟识的故事,但在剧场的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下,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是完完全全被抓了去,随着趣味十足的剧情捧腹大笑。当看到小蝌蚪变成小青蛙、到“府底深渊”去找寻妈妈的时候,孩子们都感动得纷纷流泪。“真的太感动了,我都控制不住自己哭。”王婷后来擦着眼泪说。演出结束后,孩子们与演员们合影留念,也留下了他们在北京宝贵的回忆。
  
  小乐队日记
  6月25日星期六晴
  马红叶:今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北京电视台录节目,邓老师和我们一起跟主持人大哥哥、大姐姐聊天,我还唱了《心愿》,刚开始彩排的时候太紧张了,我就忘词了,后来大家一起鼓励我,又重新录了一遍。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紧张。
  王婷:今天真是充实的一天。下午来到科技馆,那里有好多很好玩的新科技。之后我们又一起来到国家大剧院,还在里面唱了歌。晚上看《小蝌蚪找妈妈》,本来以为是个比较老的故事,可是演员们演得特别好,我们都感动得哭了,还有几个男生也哭了。
  
  6月26日
  回家,延续新的梦想
  6月26日是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返回马兰村的日子。一早,所有的孩子与北京电台团队的人员一起合影,留下此次“七一行”最后的纪念。虽然是分别,但孩子们还是很开心地表达了对这段时间所有照顾他们、关心他们的人们的感谢。
  合影结束后,小乐队继续出发,因为今天在北京还有最后一个目的地——北京图书大厦。孩子们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图书,每一个人都很兴奋,流连于各个柜台一本本翻着自己喜欢的图书。北京图书大厦的负责人赠送给马兰的孩子很多儿童图书,孩子们欣喜地发现这些书都是彩页的,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有很多书可以看了。”
  结束了北京图书大厦之行,孩子们真正地要踏上回家的路了。孩子们和北京电台的团队人员依依惜别:“我们回去要考试了,放假了会好好练琴,好好唱歌。祝所有北京的叔叔阿姨身体健康,谢谢你们!”
  
  小乐队日记
  6月26日星期日晴
  梁林玉:要回家了。上午,电台的哥哥姐姐们带我们去了图书大厦,那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图书,很多都是我们以前没见过的,后来那里的人还送了我们很多书,我们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中午吃完饭后就出发要回家了,在外面呆了这么久,我也想早点回去见到我的妈妈。
  
  马兰小学校长:将邓小岚精神发扬光大
  在离开北京之前,记者采访了随行的马兰小学校长孙杰。
  
  这几天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孙杰:这几天来我很有感触。邓老师为孩子们、为马兰小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接下来我想做的就是将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
  比如今天我们来到王府井书店,孩子们都这么喜欢,但是在马兰小学,孩子们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能享受到这么多的资源。我想回去后会努力争取资金的支持,尽力完善学校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
  还有就是跟首师大附小一起上的那堂音樂课。首都小学的音乐课十分生动有趣,孩子们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这和高素质的老师是分不开的。马兰小乐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也是今后应该大力发展的重点。邓小岚老师一个人太辛苦了,我觉得我应该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争取请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来我们马兰,将我们的特色发扬下去。
  
  邓小岚带给马兰最重要的是什么?
  孙杰:邓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带给马兰多少经济上的资助,而是一种精神。她可以说是马兰村的精神支柱。所有大小事情,村民都愿意跟她商量。她也使我有信心把马兰小学办好,办成一个模范特色小学。未来的责任还很重,我希望也能不断提升自己,无论是理念还是能力,不辜负邓老师和马兰乡亲们的希望。
  全国有很多个像马兰村一样的山村,也有很多个像马兰小学一样规模的小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出自己的特色呢?就是把“音乐”作为一个窗口,办成特色学校。邓小岚老师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基础打得更坚实,发展得更好。
  
  03
  马兰孩子们眼中的北京
  在马兰小乐队“寻梦北京七一行”期间,邓老师和孩子们都给我们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到北京的孩子来说,北京的天空、北京的车水马龙、北京的霓虹灯下、同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无不在他们脑海中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很多孩子之前没有接触过手机、照相机,来到这里看到同行的哥哥姐姐们的相机就格外好奇,纷纷抢在手里,看到什么都要拍一下,以他们独到的角度让眼中的画面定格。于是,就有了我们这次的马兰小乐队成员摄影作品展。
  文/沙茜茜摄影/马兰小乐队相机提供/文立明、沙茜茜
  
  04
  “寻梦”报道引来众多捐助者
  在马兰小乐队“寻梦北京七一行”期间媒体的报道下,邓小岚和马兰村的故事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本文将介绍有关马兰小乐队、邓小岚、马兰村一些北京行之前、之后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上网事件”见老乡真情
  纪录片《马兰的歌声》播出后,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6月12日,北京新闻广播派出郭士荧和史喻两位记者先行来到马兰,感受和了解当地的情况。
  在《音乐周刊》主编刘红军的联系下,记者们直接住进了村里的老乡家中。“我们当时住的算全村条件最好的一户老乡家了,但所谓的‘好条件’也就是指他们家有水泥地的院子、水冲厕所和太阳能淋浴,其实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但还是明显好过其他的屋子。”郭士荧告诉记者,水冲厕所其实是鉴别条件好坏的一个因素,因为大多村民还是习惯旱厕,只是邓老师来到马兰村后,才帮他们修葺了一些新设施。
  提起村民,郭士荧无不感慨。在马兰,每一个路过的村民都会质朴地跟你打招呼,“吃了没”是他们最简单最真实的问候,去任何一家采访都会留你在家吃饭。“那些村民都特别质朴,在那段时间里,我理解了邓老师为什么那么深地爱着那里。”
  马兰村的村民们睡得早,晚上七八点天一擦黑,村子里基本上都静下来了。而作为电台记者,郭士荧和史喻白天采访,下午录音,晚上整理好材料基本上已是午夜了,但又必须及时把录音发过去,因此就遇到了很大的麻烦。“马兰村全村上下只有一户家里能上网,这户人家距我们住的地方有近5里地。但是,他听说我们的需求后,很帮助我们,有两天他都是和朋友在外面,我们都是找他拿钥匙回他家开门上网;还有最后一天他在家,让他媳妇留心着我们过来,我们只轻轻地一敲门,她就起身来给我们开门了。”提起这件事,记者们都说自己当时是既不忍又感激。
  
  邓老师做的远不止教音乐
  其实,有村民家里能上网,邓老师的功劳也不少。村民们告诉记者,在邓老师去之前,他们用不了手机,是邓老师帮他们引资、建设,修了基站,通讯才有了发展。而在跟村民四天三夜的相处之后,郭士荧发现了更多的故事。
  “到马兰之前,我们本以为邓老师只是单纯地来教孩子们音乐。”郭士荧说,邓老师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问起这些事,她往往一语带过,问起她捐助过多少孩子,总是回答“不记得”“心里没数”或“只是回来看看他们”。村支书说,实际上,邓小岚每次去村里都会先照顾最贫困的那几户家庭,村里有常年病人的家庭,药品都是邓小岚给他们提供,衣服也都是邓小岚买的。村子里修桥、发展旅游这些事情都少不了邓小岚出力。不光邓小岚,还有她的兄弟姐妹邓小红、邓壮等人都長期固定资助着马兰的贫困学生,而他们一家子都很低调,邓小岚在面对采访时也只会说:“就说我是个普通共产党员就行,我们一家虽然只有我一个是党员,但全家人都在做着同一件事。”
  
  好心人纷纷捐款捐物
  郭士荧和史喻的马兰村一行后,新闻广播连续做了8集报道。之后,马兰小乐队来到北京,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让邓小岚和马兰村的更是为更多人所知。一批好心人纷纷联系主办方,希望能捐款捐物。
  “在孩子们来北京的这段期间,就有一个想要捐手风琴的大妈,与邓老师同岁,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郭士荧介绍道。原来,这位大妈从前在文工团工作,同样十分热爱音乐的她听到广播里邓老师和马兰村的故事后,便深深为之触动。“那天我们跟大妈约好见面,还没到地方就远远地看见她一个人背着琴站在楼下等我们。她还说也愿意参与进来,教孩子们一起唱歌。”
  当然,这位大妈只是多数捐助者中的一位,“还有想捐小号的、想捐手风琴和电子琴的、没有乐器想要捐款的……”郭士荧一一列举,“捐助者太多了,虽然他们只是普通听众,但相信孩子们以后的乐器会更加丰富,他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的快乐。”
  北京电台捐赠热线:85013000、85013002(只能捐物)
  
  一位捐赠者的来信
  音乐周刊:你们好!
  从音乐周刊了解到邓小岚用音乐来扶助乡村贫穷孩子的事迹,她的善行值得世人赞美。
  为了对邓及孩子们有一点帮助,准备将我哥(已征得他同意)年轻时使用过的小手风琴(百乐牌)捐给那些需要它的乡村孩子们,还有几本学习音乐和手风琴的书:怎样识五线谱、音乐知识、风琴弹奏法、手风琴演奏法,算是对邓的行动的支持吧。
  手风琴每个音键都完好,能发音,包括和弦键,这个琴大约1975年前后购入(二手),那时花了我哥大约半年左右的工资,经常使用大约只有两年,1983年时用了几个月,一点都没损坏,后来就一直放着没用。早几天试了一下,音色完好如初。拍了张照给你们看一下。琴盒很旧了,但照片上看不出,请原谅。
  建议找琴师将琴修整一下,因为尽管使用不多,但毕竟有40年历史,更主要的是为使用它的孩子们着想,如果他们不知道小心正确使用手风琴,没几下就损坏它,反而容易培养他们的怨瞋心,认为都是别人不要了的旧东西才送给他们,因此更不会小心珍惜这些乐器,而忘了根本:对音乐的喜好。
  想当年我们兄弟到处借不到琴。购得这琴后爱不释手,但拉不好,也怀疑是琴不好,结果请来厂里文工团里的一位琴师,一拉,美妙的音乐即刻间就深深地陶醉了我们,至今不能忘怀,这才知道是自己的技艺不行,不是琴的问题。
  以下两点你们考虑一下:
  1、不知你们有没有便车或熟人可以乘便来浙江省临海市提取(约定一种方式,以保证能为邓的助学所用)。
  2、如果没有便车,那么只好邮寄了,请告知详细地址。
  代我哥马向晴向你们致敬!
  马先生
  如果您有话要对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说,如果您有爱心故事想要讲出来,请拨打本刊的爱心故事热线
  
  05
  怎么看待马兰小乐队和邓小岚网络走红?
  没有钱,还能用什么方式帮助弱势群体?
  提供帮助后,应该怎样看待付出与回报?
  农村音乐教育以致农村教育有哪些缺失?
  “马兰现象”引发的思考
  
  关于邓小岚老师和马兰小乐队的故事,最近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一位老新闻家的女儿、一个偏远的革命老区、一群怀揣着音乐梦想的孩子,都深深印入每一个人的心灵。
  近日,在北京新闻广播《新闻天天谈》节目中,主持人和特约评论员黄文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柴芦径就“马兰现象”进行讨论。而在人民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和中学教师王卫华也就此发表了看法。
  
  不同意义的“网络红人”
  随着纪录片《马兰的歌声》在网络上的热传,关于马兰村小学和邓小岚老师的故事瞬间被人们所知晓,马兰村的孩子们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邓老师更是成了众所周知的“网络红人”。
  提起网络红人,人们会马上想起芙蓉姐姐、网络小胖、凤姐……让人觉得其中多多少少有几分炒作。其实,“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不过邓老师显然不是靠搞怪作秀成名的。这8年里,对她而言更多的似乎只有往返于北京和马兰村那几百公里的车程,还有一届届会了乐器懂了音乐的孩子。这8年里,她也只是在默默地付出着,没有想过会不会被关注,当然也没有借寻媒体的力量,最多只是接受朋友们送给孩子们的乐器。尽管从2008年,《音乐周刊》就率先关注了邓小岚和马兰村孩子们的故事,但直到最近她才又突然间被如此多的人关注,瞬间成了“红人”。
  那她究竟是为何“爆红”的呢?有人说,是邓小岚的那份默默无闻,但是更多的人说,是因为她8年来一以贯之的坚持,这是我们鲜有人能做到的。
  
  “情”是世界上最动人的
  在与孩子们一同来北京“寻梦”时,邓老师被问到这8年里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她坦言:“不曾有,可是偶尔会很失落,有的孩子刚开始一直都教不会的时候,自己也会很着急,可是坚持的信心是孩子们给予我的快乐。”
  对于邓小岚来讲,马兰村是父辈奋斗过的地方,也有自己儿时的记忆,因此她决定留下来教孩子音乐。可是,那一双双原本脏兮兮的小手如何才能在一件件乐器上弹奏出美妙的音符?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音乐总伴随着华服盛装和璀璨的灯光舞台,但与之大相径庭的是,在邓老师眼里,音乐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的,只是要看能不能把它激发出来。于是她用自己的耐心去辅导每一个渴望音乐的孩子,而她也确实做到了。
  邓老师想得很简单,“我就是觉得孩子们唱歌很快乐”,所以教他们唱歌她也很快乐。甚至说到回报,8年前在去这个村子的时候,她就没想过让这些孩子们回报她什么,她甚至想,她是来回报这些村民的,她心里念念不忘自己儿时生活的这个村庄,这里有她出生的地方,有养育她的父老乡亲们。
  付出就會有回报,村民们提起邓老师莫不热泪盈眶,不是作秀,而是他们看到自己孩子的改变产生出的感动。其实,感动全社会的一定是“情”字,因为情最动人,最能投射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帮助不仅仅是捐款
  众人的关注自然会引发一些波澜。的确,现在马兰小乐队和马兰村小学的其他孩子们都已经和邓老师一同成了被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对他们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新闻有时效性,可能这些报道终将会过去,但自此以后,马兰村还能不能平静如以往?媒体的力量会让更多好心的人去“打扰”这个村子,那么马兰还会不会是以前那个马兰?这也是我们应当冷静下来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也许,这次事件之后,很多人会行动起来,去帮助马兰,以及像马兰一样的村庄。可是奉献于这个社会的同时,很多人也会产生很多疑虑:资助是不是一种帮助弱势群体的唯一方式?我们的捐助能否真正到达受助者手中?自己不是大款,也不是明星,到底有没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捐助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什么缺失?
  这都是一个普通人很有可能想到的问题。有关部门也该思考怎样改进社会机构,才能让我们更好、更方便、更快捷地投身到对这些边远地区孩子们的帮助上。
  一池静水引波澜。邓小岚和马兰村的故事给我们帮助更多这样孩子们的思考。而邓小岚用她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帮助是多方面的,教他们唱歌,教他们美术,陪他们说话,也许都是一种赠与。其实孩子们需要的更多只是陪伴和关怀,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帮助与关爱。
  
  农村学校为何没有歌声
  在马兰这个偏远的革命老区,大多数孩子之前是从未接触过音乐的,在邓小岚教课之前,他们的课程表里甚至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马兰小学来京的同学们是幸运的,我们对邓小岚8年来的无私奉献和努力充满敬意,但邓小岚农村支教8年的事例是否也说明了中国农村音乐教育的某些缺失?中国农村教育的缺失?
  首先,马兰小学的幸运又一次敲响了农村教育警钟!马兰小学的经验不可能无限扩大,也不能说明,模仿邓女士的做法,我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农村学校没有歌声已经很长时间了,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和国家投入不足造成的。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没有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所以农村学校还不能顾及音乐教育这种小科目,只好用有限的编制数聘请那些与中考和高考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
  农村学校没有歌声实质是当年陶行知批评的乡村教育“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在今天的翻版,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由此,邓女士的做法尤让人敬佩。可是我们也应看到,在许多农村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竟流于形式,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些领导、老师眼里它是“副科中的副科”;在许多学生眼里它是“解放课”、自习课,唱唱闹闹……总之,音乐的陶冶情操、凝聚人心、释放压力、激发创造等作用并没有凸显出来。
  
  整理 沙茜茜
其他文献
如果说太多的故事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她一定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六年时间对于一个人能有多少改变?在家庭、朋友、情人间跌跌撞撞,却一直纠结于音乐,终于获得再次发片的机会的廖语晴,6月21日带着新专辑《爱。现》作客FM97.4《中国歌曲排行榜》节目,和主持人齐麟、刘菁一起,畅谈这六年间的经历与再次发片的感悟。【提示:可随时登陆北京广播网播播视频http://v.rbc.cn,在线收看当期节目视频】  
期刊
MV简介:《爱太空》是王心凌在新专辑《黏黏2》中的一曲新作。之前一直走可爱甜美路线的Cindy在这张专辑中让自己变得更多元化了一些,融入了约定、解放、守候、勇敢、自在、幸福等多种元素在其中,这一首就可谓是一首领悟之作。该MV在表现上也偏重于冷色调,仿佛是所要描述的这段感情依然蒙上了一层灰尘。“我终於渐渐明白,爱太空那种无奈,爱一旦空了,就无法重来…”唱出小女人无尽的心酸和无奈。    剧情梗概: 
期刊
2012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众明星的跨年夜    2012年甫一到来,很多人的问候短信马上换成了“有船票吗?”,“末日情结”也成为世界范围内娱乐圈热炒的话题。  从贺岁档上映的末日喜剧,到乐坛推出的绝望情歌,这个岁末年初,全球娱乐圈都在马不停蹄地利用“世界末日”预言大做文章。  实际上,人们都是持着娱乐、八卦的心态,把“世界末日”概念当做商品在消遣。那么,也让我们“乐”一下、“八”一下,201
期刊
来自新加坡的何维健, 2005年曾参加新加坡第一届《绝对Superstar》选秀,荣获男子组第三名,因而在歌坛崭露头角。2008年,何维健在新加坡推出首张专辑《无法归类》(此专辑后在台湾更名为《新生 何维健》正式发行,引起业届关注。  当时的何维健,还跟人们印象中的新加坡歌手一样,基本属于一个专注于唱功型的歌手,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今年何维健刚刚推出的新专辑《变化》后,不仅在封面上他从过去的乖乖男变
期刊
全创作新人王严爵带着刚刚发行的新专辑《不孤独》。上一张专辑让大家对这个全能的小帅哥有了一些印象,但也有很多人争议于他的怪怪曲风、争议与他的抄袭。第二张专辑中占主力的开始是一些有点流行曲风的歌,但其中还有一些独特风格的歌曲,从这里也能看严爵流露出的才气。严爵称这张新专辑的曲风很“夏天”,希望打造属于自己的“严爵风格”,让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严爵的创作。这张专辑中的《李唐娜》尝试了国乐器的新鲜玩法,将古筝
期刊
“粉丝音乐”与粉饰的年代  “粉丝音乐”是我编造的一个词,但却不是我凭空臆造,其演化自“粉丝电影”。其实,如今很多艺术形式及很多产业都可以用“粉丝”当前缀。在娱乐泛化的今天,粉丝似乎可以粉饰一切。  前些年讲究把一切都拔升到文化层面来说,如今则喜欢跻身娱乐化范畴。不管是否真有文化,这娱乐化就是文化。娱乐可以没有文化,但绝对不能没有“粉丝”,这是不争的现实。就粉丝这个问题,我不想就事论事,也不想拿粉
期刊
总是给我们一副梦幻、清爽的小女人形象,骨子里却带着不服输的大女人主义的刘惜君,近日发行了自己第二张专辑《拂晓》,还亲身参与了新专辑的制作。5月26日,新晋“女制作人”刘惜君作客FM97.4《中国歌曲排行榜》节目,和主持人刘菁、齐麟一起,畅谈自己新专辑的创作,以及私底下最真实的自己。【提示:可随时登录北京广播网播播视频http://v.rbc.cn,在线收看当期节目视频】    健谈与固执兼备  进
期刊
梁朝伟  变身“阿拉丁”  定于1月12日上映的爱情喜剧电影《大魔术师》网罗了梁朝伟、刘青云、周迅、闫妮等实力演员。在片中,梁朝伟以“阿拉丁”造型登场大显神通,坐飞毯、玩火还玩蛇。早在1993年经典喜剧片《东成西就》中,梁朝伟就曾尝试过类似造型,“刚好我那个时候演的是一部较幽默的角色,这一次跟另一位喜剧高手青云合作,我想我们能再次擦出火花。”被问及如果真有神灯想实现什么愿望时,梁朝伟回答:“我们吃
期刊
12月23日晚,“2012个相爱的理由——师鹏‘爱之经典’北京演唱会”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正式开唱。当晚,演唱会现场场地看台均几乎座无虚席,气氛相当热烈,圈中好友张柏芝、吕方、周蕙、凤凰传奇、简美妍、黑GIRL作为演唱会嘉宾上台助阵。    《兵马俑》震撼开场,现场化身千年情郎  师鹏是第十二届央视青歌赛通俗唱法专业组冠军,当晚的演唱会,师鹏以当年参赛时拿下金奖作品的原创歌曲《兵马俑》开场,再现了这首
期刊
从很多个角度来看,在当下的内地歌坛,陈楚生都可算得上是一个另类:不帅,不潮,用他自己的話来说,甚至长得有些老相;没什么高音可飙,没什么潮舞可跳,最擅长的,就是安安静静唱一些简简单单的歌;而就是这样,他却比很多同门、同辈、同行看似最快地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内心,轻易地点据了他们心中,同时也有内地歌坛里的一个分量很重的位置。  能走到今天这种境地,陈楚生的音乐之路也算是从磕磕拌拌中一路挺过来的。在不久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