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优秀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它是地方民众生活掠影的记录者,它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印记,但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大规模推进竞争,传统手工技艺正在频临消亡,对日渐衰亡的手工技艺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文基于符号消费理论,以其理论精髓——消费者不仅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其象征意义的观点出发,结合工匠精神,对大理新华村制银技艺的传承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符号消费;工艺传承;大理新华村
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研究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目前学者们对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研究持有三种不同态度,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手工艺应该被开发,形成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逐渐向文化产业转化。笔者在继承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符号消费理论,对大理新华村制銀技艺的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对符号消费理论的阐释
对消费现象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随后出现在社会学领域。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著名思想家凡勃仑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炫耀式消费”概念,指人们通过消费品的符号意义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或经济实力,以此来引起他人羡慕或尊重的行为。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继承炫耀式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消费理论,开辟了对消费社会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此后,符号消费成为消费文化理论的重要概念。在197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已经不是对物的消费,而是对符号的消费。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符号消费的目的就在于对差异的追求。[1]鲍德里亚看来,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借消费品表明自身的身份地位、审美情趣等所以,消费一件商品或服务时已经不再仅仅考虑其使用价值了。
二、大理新华出制银技艺的传承困境
新华村的制银业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尤其在近代,获得了迅猛发展,这得益于当地政府扶持发展手工业业和旅游业的政策,从2003年发展旅游业以来,新华村的制银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前店后坊”的生产格局,到2013年末旅游业和制银业到达顶峰。2012年村内共计接待游客230万人次,2013年突破30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量是8000到9000人,每天的平均营业额220万到230万之间。[2]但从2014年至今,来新华旅游的游客数量大减,以前每天上百个旅游团的接待量下滑到今天的三五个团的接待量,村子的旅游收入大幅下降。据来自作坊主,村里银器店的销售人员的多人报道,近两年里银器生意难做,甚至有些手工业者改行,寸国松大儿子的说法是这样的:“做这行不行了,在做下去都没饭吃了,我家只有我爸爸在做这个了,我和我弟弟开饭店去了。”在这样一个以银器享誉四方的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业首当其冲的要数制银业,鉴于银器销量业绩下滑的事实,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业内人士,如母炳林大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制银技艺正在走向死亡,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放弃了制作银器的匠人身份转而作为一个生意人去经营银器。[3]这样的事例在新华村数不胜数,这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技艺中断了。
三、基于符号消费理论的合理化建议
自古以来,银器属贵重金属,不是一般寻常百姓家能消费的起,一般属皇室或上流社会的御用之物,而在现代社会,古代使用价值更高的银制饮具餐具的实用意义已经不大,替代品实在太多。现代人对银器的消费大多数已经不再着眼于其实用性而是其潜在的功能。所以,把银器打造成一种能体现消费者品味的符号是解决当下新华制银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的良方。如果新华银器能践行符号消费理论的精髓——消费者不仅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其象征意义,定位高端市场,发扬工匠精神开发精品产品,打造能够彰显消费者社会阶层、身份地位与审美品位与一体的银器,想必能为新华银器的传承发扬开辟一条不衰的道路。在打造银器符号化分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工匠坚守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搭建传承平台。
1、坚守工匠精神
消费者是精明的,他们不会消费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其他潜在功能的消费品,而银器本身的实用性在代替品极多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具有实在意义,所以手艺人应该坚守工匠精神,打造品牌文化,打入高端市场。做出能彰显身份标签的银器是化解当前传承困境的优质途径。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是不稳定的,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旅游市场中的新华银器的销量受旅游业影响极大,销量不稳,从去年到现在转行做其他产业的工匠大有人在,这是不利于制银技艺的传承的,但是经济波动对高端消费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大量的有钱人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破产,破产的人群其实更需要象征身份的高端银器彰显稳固的财富实力,所以说高端消费市场更稳定。但是高端消费人群的要求更高,眼光更挑剔,他们选择消费能够体现社会阶层、身份地位和审美情趣的代表性符号,定位高端市场就要求制银技艺坚守工匠精神,把银器打造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2、搭建传承平台
对立志学艺的新华工匠来说,三五年甚至三五个月出师都是极有可能的,錾刻技艺更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出师后的职业生涯都只是在不停的重复技能,在不断的练习重复中技艺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只是技术好不懂创新没能开发出新颖的杰出的作品仍然不能成长为大师级别的名匠,而只能是普通的工匠,而大师是指在行业内造诣深厚,享有盛誉的人,例如寸发标,他经历丰富,见多识广,九龙壶是其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而对更多的没能享受正规的文化教育的新生代学徒来说提升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只有具有文化人的思维和眼光才能挖掘文化的元素,但是大量新生代学徒学习能力有限不得不早早进入行业学习,迫于经济生活压力后又不得不赶工赚钱养家,所以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的艺术训练。但是那些在学校享受过相关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的高学历人才往往苦于实践能力太弱,空有想法和设计能力而无法付诸实践,他们需要一个学习技艺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技艺培训系统较为完善,有科学的课程计划;有专业的师傅指导;运行稳定、长期开放。这是因为新华村目前也有很多各个高校的实践基地,但大都是短期的,对于年龄稍大手脚灵活性欠缺的高学历人才来说短时间内很难掌握专业技能。也有些实践基地由于产品的单一性而影响学员的广泛涉猎,也就是说技艺传授不全面。还有些实践基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稳定的运行,这很难保障学员的技能水平。搭建这样一个面对全社会招收高学历人才的技艺学习平台,把有志于从事银器手工艺制作且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设计能力的人汇集到一起,保障他们技艺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2]张冲.传统与现代之间:白村手工技艺的传承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2014:63
[3]李灿松,、武友德、周智生等.云南民族地区民族手工业集聚现象分析——以云南鹤庆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8):91-94.
作者简介:王旗(1989—)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符号消费;工艺传承;大理新华村
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研究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目前学者们对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研究持有三种不同态度,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手工艺应该被开发,形成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逐渐向文化产业转化。笔者在继承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符号消费理论,对大理新华村制銀技艺的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对符号消费理论的阐释
对消费现象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随后出现在社会学领域。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著名思想家凡勃仑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炫耀式消费”概念,指人们通过消费品的符号意义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或经济实力,以此来引起他人羡慕或尊重的行为。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继承炫耀式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消费理论,开辟了对消费社会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此后,符号消费成为消费文化理论的重要概念。在197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已经不是对物的消费,而是对符号的消费。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符号消费的目的就在于对差异的追求。[1]鲍德里亚看来,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借消费品表明自身的身份地位、审美情趣等所以,消费一件商品或服务时已经不再仅仅考虑其使用价值了。
二、大理新华出制银技艺的传承困境
新华村的制银业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尤其在近代,获得了迅猛发展,这得益于当地政府扶持发展手工业业和旅游业的政策,从2003年发展旅游业以来,新华村的制银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前店后坊”的生产格局,到2013年末旅游业和制银业到达顶峰。2012年村内共计接待游客230万人次,2013年突破30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量是8000到9000人,每天的平均营业额220万到230万之间。[2]但从2014年至今,来新华旅游的游客数量大减,以前每天上百个旅游团的接待量下滑到今天的三五个团的接待量,村子的旅游收入大幅下降。据来自作坊主,村里银器店的销售人员的多人报道,近两年里银器生意难做,甚至有些手工业者改行,寸国松大儿子的说法是这样的:“做这行不行了,在做下去都没饭吃了,我家只有我爸爸在做这个了,我和我弟弟开饭店去了。”在这样一个以银器享誉四方的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业首当其冲的要数制银业,鉴于银器销量业绩下滑的事实,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业内人士,如母炳林大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制银技艺正在走向死亡,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放弃了制作银器的匠人身份转而作为一个生意人去经营银器。[3]这样的事例在新华村数不胜数,这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技艺中断了。
三、基于符号消费理论的合理化建议
自古以来,银器属贵重金属,不是一般寻常百姓家能消费的起,一般属皇室或上流社会的御用之物,而在现代社会,古代使用价值更高的银制饮具餐具的实用意义已经不大,替代品实在太多。现代人对银器的消费大多数已经不再着眼于其实用性而是其潜在的功能。所以,把银器打造成一种能体现消费者品味的符号是解决当下新华制银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的良方。如果新华银器能践行符号消费理论的精髓——消费者不仅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其象征意义,定位高端市场,发扬工匠精神开发精品产品,打造能够彰显消费者社会阶层、身份地位与审美品位与一体的银器,想必能为新华银器的传承发扬开辟一条不衰的道路。在打造银器符号化分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工匠坚守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搭建传承平台。
1、坚守工匠精神
消费者是精明的,他们不会消费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其他潜在功能的消费品,而银器本身的实用性在代替品极多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具有实在意义,所以手艺人应该坚守工匠精神,打造品牌文化,打入高端市场。做出能彰显身份标签的银器是化解当前传承困境的优质途径。大众消费市场的需求是不稳定的,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旅游市场中的新华银器的销量受旅游业影响极大,销量不稳,从去年到现在转行做其他产业的工匠大有人在,这是不利于制银技艺的传承的,但是经济波动对高端消费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大量的有钱人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破产,破产的人群其实更需要象征身份的高端银器彰显稳固的财富实力,所以说高端消费市场更稳定。但是高端消费人群的要求更高,眼光更挑剔,他们选择消费能够体现社会阶层、身份地位和审美情趣的代表性符号,定位高端市场就要求制银技艺坚守工匠精神,把银器打造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2、搭建传承平台
对立志学艺的新华工匠来说,三五年甚至三五个月出师都是极有可能的,錾刻技艺更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出师后的职业生涯都只是在不停的重复技能,在不断的练习重复中技艺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只是技术好不懂创新没能开发出新颖的杰出的作品仍然不能成长为大师级别的名匠,而只能是普通的工匠,而大师是指在行业内造诣深厚,享有盛誉的人,例如寸发标,他经历丰富,见多识广,九龙壶是其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而对更多的没能享受正规的文化教育的新生代学徒来说提升文化素养尤为重要,只有具有文化人的思维和眼光才能挖掘文化的元素,但是大量新生代学徒学习能力有限不得不早早进入行业学习,迫于经济生活压力后又不得不赶工赚钱养家,所以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的艺术训练。但是那些在学校享受过相关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的高学历人才往往苦于实践能力太弱,空有想法和设计能力而无法付诸实践,他们需要一个学习技艺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技艺培训系统较为完善,有科学的课程计划;有专业的师傅指导;运行稳定、长期开放。这是因为新华村目前也有很多各个高校的实践基地,但大都是短期的,对于年龄稍大手脚灵活性欠缺的高学历人才来说短时间内很难掌握专业技能。也有些实践基地由于产品的单一性而影响学员的广泛涉猎,也就是说技艺传授不全面。还有些实践基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稳定的运行,这很难保障学员的技能水平。搭建这样一个面对全社会招收高学历人才的技艺学习平台,把有志于从事银器手工艺制作且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及设计能力的人汇集到一起,保障他们技艺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2]张冲.传统与现代之间:白村手工技艺的传承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2014:63
[3]李灿松,、武友德、周智生等.云南民族地区民族手工业集聚现象分析——以云南鹤庆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8):91-94.
作者简介:王旗(1989—)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