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常采用的一些施工縫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框架结构节点区是震害常发生的部位,并根据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预防梁柱节点区施工质量的措施,从而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新技术和新建材的引进,为建筑混凝土施工带来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而新型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又大大提高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效率。由于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它能够和钢筋牢固地结合,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坚固、抗震、经济且耐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成为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伴随着混凝土材料质量的逐步提高,及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土建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显得特别重要。
1 确保施工缝质量的几种措施
如何提高施工缝界面分二次浇捣的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和咬合力,使施工缝处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等同于其它部位混凝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以下是几种施工缝处理方法。
1.1 表面清理法:在已浇好的混凝土界面上人工凿除浮浆及松动石子,并清除干净,待浇筑混凝土时,界面上先浇筑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使旧、新混凝土结合牢固,浑然一体。
1.2 插粗骨料法:有些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分层分段浇筑时,表面浮浆多,易造成施工缝处结合差,此时应准备长尖型小毛石,均匀插入旧混凝土深2/3,外露长1/3,使施工缝处结合牢固,增加抗剪强度。
1.3 插粗短钢筋法:在浇筑旧混凝土时先均匀插入粗短钢筋,由于粗短钢筋的存在,使施工缝处混凝土温度及干缩变形受到阻碍和约束,于是提高了施工缝处抗拉、抗剪强度。二次浇捣深梁及某些设备基础时也往往用此法。
1.4 设钢丝网法:施工缝处配筋较密集、堵头模板无法设置时,可采用钢丝网封堵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其作用除能阻挡混凝土流动外,还可以在钢板网处形成均匀的混凝土凸头,会大大提高施工缝处混凝土粘结力和咬合力。混凝土浇筑前先将钢丝网用铁丝绑扎或点焊在附加钢筋上,距离柱边缘500mm[2]或者距离与梁高相同的梁内,该距离可视混凝土坍落度的大小适当调整。钢丝网的孔眼在15mm左右。钢丝网可以作为永久性混凝土模板留在构件中。
1.5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近年来微膨胀剂的发展,使得“后浇带”、“加强带”等施工缝的处理变得容易,具体做法为:在后浇带混凝土中掺加水泥重10%以上的微膨胀剂(具体掺量按试配确定),配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基本或大部分抵消了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变形对施工缝的不利影响,通过后浇混凝土的微膨胀,挤实新老混凝土之间的施工缝。
1.6 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时候,如何处理施工缝与节点之间的关系,我国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通常的处理方法同国外规范比较相似。当柱比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出不超过一个等级(5MPa)时,可以将节点核心区和梁板一同浇筑,节点混凝土强度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相同。此时,施工缝可以留设在柱脚或者梁底。当柱比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出不超过两个等级(10MPa),且柱四周都有现浇梁时,也可以将节点核心区和梁板一同浇筑。这样处理方便了施工,但是容易造成节点核心区强度不足,所以一般情况下要对框架的节点核心区进行抗震验算。也有的施工单位,采用节点混凝土强度与柱混凝土强度相同的处理方法。这样做的弊端是会引起结构构件刚度的改变,不建议采用。而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比较大的时候,混凝土交接面要设在梁上;同时,节点处的混凝土要遵循“先高后低”的浇捣原则。即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再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严格控制在节点混凝土初凝之前浇捣梁板的混凝土。梁板的混凝土建议采用二次振捣法,即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再振捣一次,以增强高、低等级强度混凝土交接面处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收缩的差异柱的施工缝可以留设在梁底或者梁板面。当在梁底柱的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柱内混凝土要浇至板的上表面。在实际施工中,高、低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常留设成垂直面和倾斜面。
2 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
由震害调查可见,梁柱节点区的破坏,大都是由于节点区无箍筋或少箍筋,在剪压作用下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甚至挤压破坏,造成纵向钢筋压屈成灯笼状。因此,保证节点区不过早发生剪切破坏的主要措施是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强度及密实性,在节点区配置足够的箍筋。设计梁柱常常采用不同等级的混凝土,施工时必须注意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等级应该和柱混凝土的等级相同或略低(相差不能超过5Mpa)。从而实现强节点强锚固。在竖向压力及梁端柱端弯矩,剪力作用下,节点区存在较复杂的应力状态。
进行框架柱的节点实验可见,节点的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裂阶段。当作用与核心的剪力达到60~70%时,核心区出现贯通斜裂缝,裂缝宽度约为0.1~0.2mm,钢筋应力很小(不超过20Mpa),这个阶段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第二阶段为破裂阶段。随着反复荷载逐渐加大,贯通裂缝加宽,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箍筋陆续达到屈服,在混凝土挤碎前达到最大承载能力。设计时以第二阶段作为极限状态。
3 预防梁柱节点区施工质量的措施
3.1 严格控制前期柱顶浇筑标高,可以使其略高于梁底面标高10mm左右,并在梁底模板支设时,及时剔除柱顶面水泥薄膜、松动石子等,并冲洗干净。
3.2 铺设的水泥浆不能太稀,砂的级配要合适,要选用中粗砂配制。
3.3 对梁模板在柱、梁交接处的拼装应尽可能做到严密、稳定,并便于拆除。为防止施工中出现模板内移、外倾或下滑现象,可在已浇柱子端部包裹一层油毡、纸袋以后,再支模压紧,或制作专用包箍或支撑以拉紧模板。
3.4 拆除侧模后应及时用凿子等工具检查柱头施工缝[4],注意接头处混凝土有无孔洞、蜂窝麻面等现象。总之,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要重视柱、梁交接点处混凝土浇筑质量,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可靠性,而且会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应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旁站监督和技术指导。只有从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才能杜绝此类质量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在当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从外观上看,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它是从下到上(逆作法除外)分层分段浇筑而成的,也就是说,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施工缝是大量存在而又无法避免的。施工缝设置不合理或处理不当,会给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严重隐患,处理得当,不仅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而且给施工带来方便。本论述根据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缝及梁柱节点部位施工薄弱区进行探讨,重点从现行工程实际出发分析了目前常采用的一些施工缝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框架结构节点区是震害常发生的部位,根据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预防梁柱节点处施工质量的措施。从而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足设计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福林.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处理方法的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2008,(2).
[2] 胡芳健.框架结构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浇筑[J].广东水利水电,2011,(9).
[3] 玉寿华,黄荣源.建筑工程质量症害分析及处理[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李峰.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0,(31).
[5] 蔡恒茂 ,孙昌玲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控制[J].工程与建设,2008,(5).
[6] 朱耀台 ,詹树林 .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5).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新技术和新建材的引进,为建筑混凝土施工带来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而新型的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又大大提高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效率。由于混凝土拌制物具有可塑性,它能够和钢筋牢固地结合,最终形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坚固、抗震、经济且耐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日益成为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伴随着混凝土材料质量的逐步提高,及其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土建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也显得特别重要。
1 确保施工缝质量的几种措施
如何提高施工缝界面分二次浇捣的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和咬合力,使施工缝处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等同于其它部位混凝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以下是几种施工缝处理方法。
1.1 表面清理法:在已浇好的混凝土界面上人工凿除浮浆及松动石子,并清除干净,待浇筑混凝土时,界面上先浇筑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使旧、新混凝土结合牢固,浑然一体。
1.2 插粗骨料法:有些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分层分段浇筑时,表面浮浆多,易造成施工缝处结合差,此时应准备长尖型小毛石,均匀插入旧混凝土深2/3,外露长1/3,使施工缝处结合牢固,增加抗剪强度。
1.3 插粗短钢筋法:在浇筑旧混凝土时先均匀插入粗短钢筋,由于粗短钢筋的存在,使施工缝处混凝土温度及干缩变形受到阻碍和约束,于是提高了施工缝处抗拉、抗剪强度。二次浇捣深梁及某些设备基础时也往往用此法。
1.4 设钢丝网法:施工缝处配筋较密集、堵头模板无法设置时,可采用钢丝网封堵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其作用除能阻挡混凝土流动外,还可以在钢板网处形成均匀的混凝土凸头,会大大提高施工缝处混凝土粘结力和咬合力。混凝土浇筑前先将钢丝网用铁丝绑扎或点焊在附加钢筋上,距离柱边缘500mm[2]或者距离与梁高相同的梁内,该距离可视混凝土坍落度的大小适当调整。钢丝网的孔眼在15mm左右。钢丝网可以作为永久性混凝土模板留在构件中。
1.5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近年来微膨胀剂的发展,使得“后浇带”、“加强带”等施工缝的处理变得容易,具体做法为:在后浇带混凝土中掺加水泥重10%以上的微膨胀剂(具体掺量按试配确定),配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基本或大部分抵消了混凝土的温度收缩变形对施工缝的不利影响,通过后浇混凝土的微膨胀,挤实新老混凝土之间的施工缝。
1.6 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时候,如何处理施工缝与节点之间的关系,我国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通常的处理方法同国外规范比较相似。当柱比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出不超过一个等级(5MPa)时,可以将节点核心区和梁板一同浇筑,节点混凝土强度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相同。此时,施工缝可以留设在柱脚或者梁底。当柱比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出不超过两个等级(10MPa),且柱四周都有现浇梁时,也可以将节点核心区和梁板一同浇筑。这样处理方便了施工,但是容易造成节点核心区强度不足,所以一般情况下要对框架的节点核心区进行抗震验算。也有的施工单位,采用节点混凝土强度与柱混凝土强度相同的处理方法。这样做的弊端是会引起结构构件刚度的改变,不建议采用。而当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比较大的时候,混凝土交接面要设在梁上;同时,节点处的混凝土要遵循“先高后低”的浇捣原则。即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再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严格控制在节点混凝土初凝之前浇捣梁板的混凝土。梁板的混凝土建议采用二次振捣法,即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再振捣一次,以增强高、低等级强度混凝土交接面处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收缩的差异柱的施工缝可以留设在梁底或者梁板面。当在梁底柱的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柱内混凝土要浇至板的上表面。在实际施工中,高、低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常留设成垂直面和倾斜面。
2 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
由震害调查可见,梁柱节点区的破坏,大都是由于节点区无箍筋或少箍筋,在剪压作用下混凝土出现斜裂缝甚至挤压破坏,造成纵向钢筋压屈成灯笼状。因此,保证节点区不过早发生剪切破坏的主要措施是保证节点区混凝土的强度及密实性,在节点区配置足够的箍筋。设计梁柱常常采用不同等级的混凝土,施工时必须注意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等级应该和柱混凝土的等级相同或略低(相差不能超过5Mpa)。从而实现强节点强锚固。在竖向压力及梁端柱端弯矩,剪力作用下,节点区存在较复杂的应力状态。
进行框架柱的节点实验可见,节点的破坏过程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裂阶段。当作用与核心的剪力达到60~70%时,核心区出现贯通斜裂缝,裂缝宽度约为0.1~0.2mm,钢筋应力很小(不超过20Mpa),这个阶段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第二阶段为破裂阶段。随着反复荷载逐渐加大,贯通裂缝加宽,剪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担,箍筋陆续达到屈服,在混凝土挤碎前达到最大承载能力。设计时以第二阶段作为极限状态。
3 预防梁柱节点区施工质量的措施
3.1 严格控制前期柱顶浇筑标高,可以使其略高于梁底面标高10mm左右,并在梁底模板支设时,及时剔除柱顶面水泥薄膜、松动石子等,并冲洗干净。
3.2 铺设的水泥浆不能太稀,砂的级配要合适,要选用中粗砂配制。
3.3 对梁模板在柱、梁交接处的拼装应尽可能做到严密、稳定,并便于拆除。为防止施工中出现模板内移、外倾或下滑现象,可在已浇柱子端部包裹一层油毡、纸袋以后,再支模压紧,或制作专用包箍或支撑以拉紧模板。
3.4 拆除侧模后应及时用凿子等工具检查柱头施工缝[4],注意接头处混凝土有无孔洞、蜂窝麻面等现象。总之,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要重视柱、梁交接点处混凝土浇筑质量,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可靠性,而且会影响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应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旁站监督和技术指导。只有从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才能杜绝此类质量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在当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从外观上看,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个整体,实际上它是从下到上(逆作法除外)分层分段浇筑而成的,也就是说,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施工缝是大量存在而又无法避免的。施工缝设置不合理或处理不当,会给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严重隐患,处理得当,不仅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而且给施工带来方便。本论述根据框架结构混凝土施工缝及梁柱节点部位施工薄弱区进行探讨,重点从现行工程实际出发分析了目前常采用的一些施工缝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框架结构节点区是震害常发生的部位,根据梁柱节点区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预防梁柱节点处施工质量的措施。从而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足设计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福林.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处理方法的探讨[J].新疆有色金属,2008,(2).
[2] 胡芳健.框架结构节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浇筑[J].广东水利水电,2011,(9).
[3] 玉寿华,黄荣源.建筑工程质量症害分析及处理[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李峰.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0,(31).
[5] 蔡恒茂 ,孙昌玲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收缩裂缝控制[J].工程与建设,2008,(5).
[6] 朱耀台 ,詹树林 .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