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学传播史上新的丰碑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_zhen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辛丑年大年初一黄金时段《典籍里的中国·尚书》甫一播出,立即轰动全国,好评如潮,视频播放量超过二点五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十一亿,一时间,家家谈《尚书》,人人说伏生.节目的学术顾问和主讲嘉宾是著名的《尚书》学家钱宗武先生.2021年底,钱先生主编的三十五册皇皇巨著《〈尚书〉学文献集成·朝鲜卷》喜获华东地区第二十三届古籍优秀图书奖.
其他文献
我个人多年前写过一本讲鲁迅的书,我觉得最不满意的有两章:一章是《鲁迅和左翼文学》,就是最后那部分;另外一章是,我个人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的,可是写得很弱的那章,就是讲《野草》的那章.看我这本书《铁屋中的呐喊》的各位同学可能记得,写《野草》的那章刚好是在书的中间,应该是第五章.因为我觉得《野草》应该是鲁迅整体创作的中心.它的主题中心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我们等下可以讨论.因为这本集子非常特别,我第一次跟中国学界结缘,也是为了这篇文章.我在1981年受邀参加鲁迅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就想提供一篇论文讲鲁迅的《野草》,
期刊
黄道婆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童养媳出身的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身为一位由民间底层贫苦人家成长起来的纺织科学家,与中国历史上那些知名的科技英豪一样,是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代表人物,理当大力讴歌和广泛传扬.
期刊
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曾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失败后,父子同被革职.入民国,以遗老自居.犹以诗名为同光体魁杰之一.rn201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开军所点校的《散原精舍诗文集(增订版)》,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陈三立诗文集版本.
期刊
当年在鲁迅博物馆工作时,偶尔会翻翻展览室的观众留言,时常能够看到很热眼的文字,所说的观点都很朴实,然而文字跳动的感觉是流动的,有着意外之思.各行各业喜欢鲁迅的人有很多,深读其文者,领会力并不亚于文坛上的写家.这些人多是沉默不言的,可是都深谙存在的道理.我曾说鲁迅是读者捧起来的,他的文章就是对所遇所感的描述.
期刊
近年来流行的“数字时代”“算法时代”等时髦术语,已经开始入侵文学领地,似乎暗含着一种技术崇拜的价值取向,但我觉得,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文学”存在的价值.对于科学技术意义上的“算法”,我是门外汉.但我经常看到有人坐在路边搞“算法”,他们当然不是在帮你数钱,而是要为你计算那些你自己算不了的事情,比如命运、爱情、来世那些重大问题,仿佛在“替天行道”似的.尽管这种行为有“封建迷信”的嫌疑,但是这种古老的“命运凶吉算法”至今依然存在且流行,说明人类还是有算不清楚的时候,还是有算不明白的问题.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我们要
期刊
一rn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台湾出现了一位新晋的老作家,叫唐鲁孙.说他“新晋”,是因为过去从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号;所谓“老”,是唐鲁孙操刀为文时已花甲开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作家.唐鲁孙还是个多产的作家,从那时起到1985年去世, 出版了十几部谈论故乡风物、市井风俗、饮食风尚和逸闻掌故的集子.这些集子虽然内容驳杂,但大部分都是以谈吃为主.
期刊
《红楼梦》是本什么书?很多人都会说:当然是本小说.这似乎不是问题.但实际上,却并非所有的人都拿它当小说来看.甚至有那么一阵子,《红楼梦》在一些人那里,已经脱开了文学领域,有的把它当成了历史典籍,有的当作了政治教科书,还有的,竟要把它排在“十三经”之后,当作“第十四经”.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居然有人拿来显微镜、显影液和译码本,试图从这部“秘密档案”的字里行间、天头地脚甚至纸背脊缝中,勘破本为臆测之“迷局”,解析实属虚无之“隐语”.他们专一去找寻所谓的“微言大义”,以致穿凿附会为新说别解,而曹雪芹披肝沥胆创作
期刊
众所周知,当代文学学科寻求独立发展的道路起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并且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基本上确立了相对成熟的研究范式,以此建构起当代文学史研究与书写的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唐弢、施蛰存都在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原因在于当代文学是“不够稳定的”,处在激烈的变动期,“没有成为历史陈迹”,这一观念也获得不少的赞同,至今仍是某些人理解“当代文学”的一种思路.今天看来这种思路虽然不错,但至少是狭隘和片面的,所谓“当代文学不宜写史”,仅仅是指出了当代文学无法写作像古代文学甚或现代
期刊
一rn江孔殷(1864—1951),广东南海人,字韶选,又字少泉(一说“少荃”),乳名霞,号百二兰斋主人,别号霞公.以其活泼好动,粤人昵称他“江虾”.江孔殷的《兰斋诗词存》,自署“南海江孔殷霞庵”.江孔殷为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进士,曾进翰林院,世人尊称为“江太史”或“太史公”.
期刊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静庵),号观堂,浙江嘉兴人.1898年抵沪入时务报馆打工,业余时求学东文学社(罗振玉创立).1901年东渡日本专攻“新学”(数、理、化),因病辍学回国,因青春期特有的“忧生之苦”(天才情结与生存环境的严重失衡),而逼迫他在1902年寻觅德国哲学(始读康德,继而吸吮叔本华的人本忧思)来释其人生大惑.嗣后,他将其超越“忧生之苦”的睿思心得,化为投身文哲探索的内驱力,写出了足以令二十世纪初学界振聋发聩的名篇(1904年《红楼梦评论》)及名著(1908年《人间词话》).这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