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安静,需要耐心等待,做“匠心”教师。
2017年对我来说很特殊,是自己从事幼教工作以来角色的转变期。在园领导的厚爱下,我很荣幸地成为业务园长,身上肩负的责任也在角色转变后越来越多了。万幼教科研团队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对教育怀揣梦想,对万幼充满希望,我备感幸福!我享受教研中的每一次头脑风暴,期待下一次的智慧碰撞,看着我们的“家人”在一次次的研讨、反思中不断进步,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我备感欣喜!一人一句汇成一个故事,抒写我们的教研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是我们彼此美好的记忆。一个活动一个篇章,终将我们的故事变得更为丰富而有内涵。
漫漫长路需要我们慢慢走,过程的点滴就是我们收获的最珍贵经验。当用心去感受教研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时,我发现,其实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已在我生命之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成为幸福的回忆。
一、学习先行,共促成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师而言,思想就是武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我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教师观念转变不容忽视,于是我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并要求每位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六个支架的内容进行交流,为更好地开展一日活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学习专家对课程游戏的解读;还辅导新入职的教师撰写观察记录,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途径帮助教师明晰理念。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在教科研活动中,我倡导教师要多读书,读各种书籍,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更新教育理念,且学且思且成长,真正做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组织教师共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小小探索家》《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定期撰写读书心得,并以沙龙的形式展开研讨。
在“班级环境创设之我见”沙龙研讨中,老师们谈了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利用农村资源创设班本化的课程环境,凸显班本特色。大班主题“故事王国”中,各班创设的环境就不尽相同:有的班级围绕“民间故事”开展,环境布置为收集的各种民间故事,故事内容、故事人物图文并茂;有的班级围绕“童话故事”开展,围绕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来装饰墙面,利用亲子表演,他们走进故事王国。二是创设特色游戏区,展现班本特色。在中班组“丰收的季节”主题中,各班老师都捕捉到了孩子的关注点,并由此开展了深入探索。老师带领孩子收集芋艿、地瓜、南瓜等农作物,举办一次农作物大变身比赛;到小农庄去挖地瓜;在宜居坊里制作南瓜饼,品尝地瓜粥;用软陶捏出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用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在表演区里表演丰收的景象。
班本课程——外出学习时总能听到这四个字,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耳畔总能听见,陌生的是对于班本课程,我们并不了解。“班本课程是怎么生成的”“我们现在班级里的特色课程是班本课程吗?”“适宜的班本课程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和老师们认真观看王桂云老师的《班本课程实践与指导》讲座视频,初步了解幼儿园班本课程体系的搭建,对于班本课程的生发,教师要学会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善于去挖掘课程,生成更多好玩的活动。我们的教师从模仿着学做班本课程,渐渐地也发现在生活和玩乐中隐藏着教育契机。捕捉这一契机,生发出“我们的蘑菇故事”“好玩的盒子”“秋之味——蟹儿肥”等班本课程。
如大一班的螃蟹课程就是在中秋节谈话活动下生成。老师带着孩子们到繁忙喧闹的菜市场去寻找螃蟹,通过观察,了解螃蟹的形态,数一数螃蟹有几只蟹脚,画一画螃蟹,用陶泥制作螃蟹,品尝螃蟹并说一说它的味道。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螃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回家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用图文的形式记录并带来幼儿园和大家一些分享。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围绕兴趣、问题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探索、模仿过程。我们一直在学习开发更具教育生命力的班本课程,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认真反思,滋养成长
反思是教师进行科研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各班级教师需要反思优化幼儿的一日作息安排,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增加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给予幼儿更多自发活动的机会。学会观察儿童,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观察水平也在学习和反思中进一步提升。大班以幼儿为主商量区角应该如何改造布置并制定规则;中班以老师引导,提供方案,幼儿积极参与讨论为主;小班以老师调整,幼儿参与布置为主。教师和孩子一起创设班级环境,每天用便签记录孩子的“哇时刻”,而分享精彩“哇时刻”已经成为第一次活动前的“开胃菜”。在开展的“观察记录撰写评比”活动中,观看游戏视频,以年级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研讨,活动现场讨论热烈。在教研组长的引领下,分工明确,有针对性地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予有效评价。
三、研讨交流,助力成长
研讨重人人参与,形式上以小、中、大三个年级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面对面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把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困难抖出来,大家在研讨中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两年来,我园形成了种植、软陶、扎染、陶泥等园本课程,并成立课程研讨小组。开学初制订计划,各组不定期地针对教学、游戏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探讨。学期末整合课程内容并装订,形成课程资源。
将课程与亲子、节日、社区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重阳节来临之际,在家委会成员的组织下,老师、孩子、家长一起制作软陶花卉进行义卖,用义卖得来的爱心款购买水果、蛋糕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与他们一起唱歌、游戏、过生日,欢声笑语中度过难忘的重阳节。
每月一主题。围绕五大领域,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探究集体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每次教研课结束后,总有不足之处。以往活动结束后,教师在评课发言中很不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小研讨,大分享”的形式來评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研讨,最后再集中分享年级研讨的智慧。发挥群体的智慧,共同研讨、共同成长。让整个研讨沙龙不流于形式,确保有效性,真正做到优化管理,过渡也精彩。
四、师徒结对,协力成长
全园大教研的基础上,成立年级教师教研组。针对各年级教师的需求和困惑,以教研组长帮带引领的方式开展定期的教研活动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的次数和质量,每周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对备课过程认真记录,让集体备课的效果得以实现。
为了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根据成熟教师的特长和比例进行分配,进行一带一组合(即成熟型教师与青年教师搭班)。这样,青年教师在日常带班中能随时向成熟教师请教,成熟教师也随时根据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不足随时指导。除了日常性的指导,还有定期的培养机制,比如青年教师每月看师傅一次教育活动(生活活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请师傅看评一次教育活动,每学期做一次汇报。
破茧成蝶,需要漫长的等待;鹰击长空,需要置喙涅槃;我们的蜕变,需要马不停蹄的成长。教研让我们认识了最真实的自己,也让自己找到了人生的航向,我们的故事在时间的年轮上发生着……不断积淀自己,一起蜕变,让教研更美丽,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2017年对我来说很特殊,是自己从事幼教工作以来角色的转变期。在园领导的厚爱下,我很荣幸地成为业务园长,身上肩负的责任也在角色转变后越来越多了。万幼教科研团队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对教育怀揣梦想,对万幼充满希望,我备感幸福!我享受教研中的每一次头脑风暴,期待下一次的智慧碰撞,看着我们的“家人”在一次次的研讨、反思中不断进步,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我备感欣喜!一人一句汇成一个故事,抒写我们的教研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是我们彼此美好的记忆。一个活动一个篇章,终将我们的故事变得更为丰富而有内涵。
漫漫长路需要我们慢慢走,过程的点滴就是我们收获的最珍贵经验。当用心去感受教研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时,我发现,其实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充实还是迷茫,都已在我生命之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成为幸福的回忆。
一、学习先行,共促成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教师而言,思想就是武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我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教师观念转变不容忽视,于是我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并要求每位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六个支架的内容进行交流,为更好地开展一日活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学习专家对课程游戏的解读;还辅导新入职的教师撰写观察记录,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途径帮助教师明晰理念。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在教科研活动中,我倡导教师要多读书,读各种书籍,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大量的阅读更新教育理念,且学且思且成长,真正做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在共读一本书活动中,组织教师共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小小探索家》《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定期撰写读书心得,并以沙龙的形式展开研讨。
在“班级环境创设之我见”沙龙研讨中,老师们谈了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利用农村资源创设班本化的课程环境,凸显班本特色。大班主题“故事王国”中,各班创设的环境就不尽相同:有的班级围绕“民间故事”开展,环境布置为收集的各种民间故事,故事内容、故事人物图文并茂;有的班级围绕“童话故事”开展,围绕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来装饰墙面,利用亲子表演,他们走进故事王国。二是创设特色游戏区,展现班本特色。在中班组“丰收的季节”主题中,各班老师都捕捉到了孩子的关注点,并由此开展了深入探索。老师带领孩子收集芋艿、地瓜、南瓜等农作物,举办一次农作物大变身比赛;到小农庄去挖地瓜;在宜居坊里制作南瓜饼,品尝地瓜粥;用软陶捏出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用废旧材料制作服装,在表演区里表演丰收的景象。
班本课程——外出学习时总能听到这四个字,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耳畔总能听见,陌生的是对于班本课程,我们并不了解。“班本课程是怎么生成的”“我们现在班级里的特色课程是班本课程吗?”“适宜的班本课程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和老师们认真观看王桂云老师的《班本课程实践与指导》讲座视频,初步了解幼儿园班本课程体系的搭建,对于班本课程的生发,教师要学会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善于去挖掘课程,生成更多好玩的活动。我们的教师从模仿着学做班本课程,渐渐地也发现在生活和玩乐中隐藏着教育契机。捕捉这一契机,生发出“我们的蘑菇故事”“好玩的盒子”“秋之味——蟹儿肥”等班本课程。
如大一班的螃蟹课程就是在中秋节谈话活动下生成。老师带着孩子们到繁忙喧闹的菜市场去寻找螃蟹,通过观察,了解螃蟹的形态,数一数螃蟹有几只蟹脚,画一画螃蟹,用陶泥制作螃蟹,品尝螃蟹并说一说它的味道。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螃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回家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用图文的形式记录并带来幼儿园和大家一些分享。班本课程的进程始终围绕兴趣、问题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探索、模仿过程。我们一直在学习开发更具教育生命力的班本课程,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认真反思,滋养成长
反思是教师进行科研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各班级教师需要反思优化幼儿的一日作息安排,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增加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给予幼儿更多自发活动的机会。学会观察儿童,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观察水平也在学习和反思中进一步提升。大班以幼儿为主商量区角应该如何改造布置并制定规则;中班以老师引导,提供方案,幼儿积极参与讨论为主;小班以老师调整,幼儿参与布置为主。教师和孩子一起创设班级环境,每天用便签记录孩子的“哇时刻”,而分享精彩“哇时刻”已经成为第一次活动前的“开胃菜”。在开展的“观察记录撰写评比”活动中,观看游戏视频,以年级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研讨,活动现场讨论热烈。在教研组长的引领下,分工明确,有针对性地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予有效评价。
三、研讨交流,助力成长
研讨重人人参与,形式上以小、中、大三个年级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面对面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把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困难抖出来,大家在研讨中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两年来,我园形成了种植、软陶、扎染、陶泥等园本课程,并成立课程研讨小组。开学初制订计划,各组不定期地针对教学、游戏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探讨。学期末整合课程内容并装订,形成课程资源。
将课程与亲子、节日、社区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重阳节来临之际,在家委会成员的组织下,老师、孩子、家长一起制作软陶花卉进行义卖,用义卖得来的爱心款购买水果、蛋糕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与他们一起唱歌、游戏、过生日,欢声笑语中度过难忘的重阳节。
每月一主题。围绕五大领域,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探究集体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每次教研课结束后,总有不足之处。以往活动结束后,教师在评课发言中很不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小研讨,大分享”的形式來评课。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研讨,最后再集中分享年级研讨的智慧。发挥群体的智慧,共同研讨、共同成长。让整个研讨沙龙不流于形式,确保有效性,真正做到优化管理,过渡也精彩。
四、师徒结对,协力成长
全园大教研的基础上,成立年级教师教研组。针对各年级教师的需求和困惑,以教研组长帮带引领的方式开展定期的教研活动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的次数和质量,每周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对备课过程认真记录,让集体备课的效果得以实现。
为了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根据成熟教师的特长和比例进行分配,进行一带一组合(即成熟型教师与青年教师搭班)。这样,青年教师在日常带班中能随时向成熟教师请教,成熟教师也随时根据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不足随时指导。除了日常性的指导,还有定期的培养机制,比如青年教师每月看师傅一次教育活动(生活活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请师傅看评一次教育活动,每学期做一次汇报。
破茧成蝶,需要漫长的等待;鹰击长空,需要置喙涅槃;我们的蜕变,需要马不停蹄的成长。教研让我们认识了最真实的自己,也让自己找到了人生的航向,我们的故事在时间的年轮上发生着……不断积淀自己,一起蜕变,让教研更美丽,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