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mab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1~5的认识”“比多少”“第几”“分与合”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有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作为铺垫,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学习。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已有的经验与加法模型联系起来,通过变换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尝试建立模型,强化、丰富加法含义的認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掌握5以内加法口算的方法。
  2.在观察图意的过程中,将图意转化成语言表述,在语言表述的基础上抽象成算式,重点理解算式表达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口算能力。
  3.培养理解符号意义的能力,对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图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什么
  (一)内容
  我们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以内的加法”。具体需要理解的内容:
  1.加法的含义。
  2.加法的算式。
  (二)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类比:把例题的方法类比到练习中,赋予情境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从中让学生体验变中不变的思想。
  设计意图:先把本节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罗列出来,使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二、怎么教
  (一)新课
  1.出示问题。
  (1)启动听和看的能力。
  老师读题(说问题)让学生听,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老师直观演示把两种气球合并在一起的情境。
  (2)启动说的能力。
  指名学生说刚才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刚才老师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4个气球,然后多名学生复述。
  (3)启动写的能力。
  师: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4个气球。这句话的意思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学生先在作业纸上写一写3+1=4,再指名说一说)
  师:在数学上可以用3+1=4(板书)这样一道算式来表示,你会读吗?(指名读,全班读)
  写好后,让学生再完整地复述,然后追问:“+”是什么符号?(生说,师板书:加号)它表示什么意思?(生:合起来的意思)“3表示什么?”(生:3个红气球)“+1表示什么?”(生: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4表示什么?”(生:一共有4个气球)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学生最能接受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将具体的生活情境转化成日常语言表达出来,再抽象为数学语言——加法模型。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加法式子的产生过程,理解合并的意思,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构建加法模型做好准备。
  (4)赋予情境,在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
  出示加法算式:
  师问:小朋友们3+1=4,这个算式除了表示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4个气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1:3个苹果和1个苹果合并在一起,一共有4个苹果。
  生2:3本书和1本书合并在一起,一共有4本书。
  生3:3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合并在一起,一共有4个小朋友。
  生4:3只小猫和1只小猫合并在一起,一共有4只小猫。
  ……
  (5)在操作和交流中加深加法含义的理解。
  师:小朋友们3+1=4,这个算式你们能用学具(小棒或圆片)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吗?
  学生动手摆或画,然后把自己摆的或画的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图中我们所表述的合并的意思在数学中可以用“+”来表示,使学生在算式中理解合并的意思。先通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描述3+1=4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一个算式就是一个模型,对于某一情境中数量的抽象结果,它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再从模型出发想象具体的不同情境,是对模型的深刻理解过程。最后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用小棒或圆片摆清楚。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加深理解合并的意思和加法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在类比练习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变中不变
  “做一做”,将图1的意思和算式的意思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师:你能说说图1的意思吗?并能用算式把图意表示出来吗?
  当学生说了图1的图意:“原来有2辆小汽车,小狗又推来2辆,合起来是4辆小汽车”以及算式“2+2=4”以后,教师再追问“2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学生回答、复述)
  当学生说了图2的图意:“原来有4支笔,又放进去1支,合起来是5支笔”以及算式“4+1=5”以后,老师再追问:“4代表什么?”“+1代表什么?”“=5代表什么?”(学生回答、复述)
  当学生说了图3的图意:“左边的小男孩拿着1只纸鹤,右边的两个孩子又拿来2只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以及算式“1+2=3”以后,老师再追问:“1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学生回答、复述)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理解加法含义,因为有了例题作为基础,所以只要把例题的方法类比到练习中就可以,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加法能力的含义,通过练习,教师追问、学生复述等策略,启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分与合”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研读教材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教材也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为例,通过发现、质疑、创造式的多元化研读方式和对教材纵横向对比联系,将教学设计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内容背景的发现与渗透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的,语文教材作为例子,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学生听说读写的示范引领功能。用今天时尚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居高临下地解读、灵活有效地处理教材,从而把握文本特质,精选教学内容,让最有价值的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要素,走进学生的言语实践,并逐步内化为他们的“自有财产”。可见,要发挥好教材的例子功能,必须让文本特质成为引领学生言语实践的向导。  一、让文本特质引领词
期刊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初期,学习观念淡薄,还不知道学好语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1.关注特点,加强教育。低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安全知识、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下功夫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来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认识。  一、教学设计求妙  巧妙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这虽是高层次的、理想的教学境界,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来看,这种教学境界是可以在我们平
期刊
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确,“情智语文”更关注“人”与“人”的精神需要,关注“人”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等。在教学实践中,“情智语文”更趋向于“工具”和“人文”的和谐统一,趋向于“情感”和“智慧”的同构共生,也更趋向于语文的本体和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智  在语文教学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应确立适应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积极、合理、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求知、探索、创新。  一、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技能技巧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逐渐脱离了僵化的训练模式——题海战术。采取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还可有效进使学生的智力、思维、意志以及兴趣等方面均得到同步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增加趣
期刊
教学内容:  以学生亲身经历本次疫情,及在此过程中引发的思考为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目的:  1.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尊重、崇敬一线抗疫人员,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认同及感谢。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场“战疫”,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通过本次疫情,让学生领悟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不断刻苦学习、不断强
期刊
教学内容:“左右”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左、右”的含义,并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2.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
期刊
语言建构,是语文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文化、思维、审美之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呢?笔者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建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