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中得不到充分重视;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包括财政、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支撑。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顺利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
所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或弘扬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组织 、领导及协调作用的、那些热心学习传统文化但本身与传统艺人或匠人不具有正式师承关系的,都无法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
二、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所决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迅速改变,其消亡速度不斷加剧。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在前些年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描述了这一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变化,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我们找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目前,据我们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不容乐观,濒临失传,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归纳起来,它失传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承的习俗是家族传承,传内不传外。二是学时长,难度大,繁琐精细。三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年轻人希望可以从事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想留在古老的城镇做这项乏味的工作。四是很多人没有发现这种文化所蕴涵的魅力,没有享受到这种艺术所带来的成就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乏味的工作。五是缺少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不够深入。
四、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问题的做法
经过研究讨论和请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专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是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从各地选派一些有毅力、有技能、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艺术的青年人来学习传承,同时加强财政拨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适当合理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收入,使他们的付出和回报相对平等。二是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馆,通过网络、报刊等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感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三是派大学生志愿者等深入宾阳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对保护该文化遗产的重视,还要使老艺人们解放思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更多的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蓬勃发展。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走“文旅结合”的发展道路。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二是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中得不到充分重视;三是传承人的基本权益尚未得到保障,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有效保存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我们保护工作和政策法律制定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和地位,要真正把传承人的保护作为整个保护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来抓。其次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传承活动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被重视,支持、保障传承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教育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有关保护传承人活动,建立传承人档案,认定与命名传承人等。在实践中,不少地方都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但总体来说,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专业设立、教材编写、师资培养以及如何有效开展传承活动等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传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如何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必须使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当前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正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相关立法。目前正在起草中的法律草案初步确立两个重要制度,即名录制度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两个法律制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ISBN7507727556
[2] 王文章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ISBN7504139556
[3] 姚朝文、袁瑾著.《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北大出版社,2009年10月,ISBN978730115878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
所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或弘扬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组织 、领导及协调作用的、那些热心学习传统文化但本身与传统艺人或匠人不具有正式师承关系的,都无法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
二、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所决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迅速改变,其消亡速度不斷加剧。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巨大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活动日益衰退,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在前些年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描述了这一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变化,一些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门庭冷落,而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年岁已高,如不及时传承,则会使这些“绝技”随着他们的去世而失传甚至灭绝。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我们找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目前,据我们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不容乐观,濒临失传,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归纳起来,它失传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承的习俗是家族传承,传内不传外。二是学时长,难度大,繁琐精细。三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年轻人希望可以从事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想留在古老的城镇做这项乏味的工作。四是很多人没有发现这种文化所蕴涵的魅力,没有享受到这种艺术所带来的成就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乏味的工作。五是缺少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不够深入。
四、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问题的做法
经过研究讨论和请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专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是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从各地选派一些有毅力、有技能、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艺术的青年人来学习传承,同时加强财政拨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适当合理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收入,使他们的付出和回报相对平等。二是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馆,通过网络、报刊等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感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三是派大学生志愿者等深入宾阳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人民对保护该文化遗产的重视,还要使老艺人们解放思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更多的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蓬勃发展。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走“文旅结合”的发展道路。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承人难以凭借某种传统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二是传承人的价值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中得不到充分重视;三是传承人的基本权益尚未得到保障,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支撑。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有效保存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我们保护工作和政策法律制定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和地位,要真正把传承人的保护作为整个保护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来抓。其次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传承活动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被重视,支持、保障传承活动的开展也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教育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文化部门、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有关保护传承人活动,建立传承人档案,认定与命名传承人等。在实践中,不少地方都已经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但总体来说,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专业设立、教材编写、师资培养以及如何有效开展传承活动等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传承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如何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实践经验表明,要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就必须使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化和法制化。当前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国家立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正与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进相关立法。目前正在起草中的法律草案初步确立两个重要制度,即名录制度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两个法律制度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1月,ISBN7507727556
[2] 王文章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ISBN7504139556
[3] 姚朝文、袁瑾著.《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北大出版社,2009年10月,ISBN978730115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