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觉得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氛围;大胆质疑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借此发展学生的个性。尽管小学生的年龄偏小,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也缺乏经验基础,但是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而且他们好奇心十分强,对事物有着非常高的兴趣,具备成年人很难有的想象力,所有这些特征对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是独天得厚的优势。具体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人就这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创设和谐的创新氛围
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甚至是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产生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师授课时务必要做到含笑而语,真诚地认可、尊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他们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由此诱发的智慧潜力往往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呢?
首先,当学生思维火花被点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究,认真思考,扬起思维的“风帆”。
其次,当学生在回答错误之时,教师不要立刻表示否定,或许学生另辟蹊径,想出更新的思路,而在答案时说错了。如果教师没有肯定学生的答案,甚至当场去否定他的答案,这样做势必会打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学生情绪低下,那么很可能会就此熄灭了学生潜在的创新火种。此时,教师要及时拨正思维的“航向”。
再次,当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之时,教师的及时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对学生的恰到好处的点拨要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最后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悦。总的来说,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这样他们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总结,得出新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有了对问题的新思考。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强化探究释疑的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因斯坦曾经对人们提出如何能成功的话题有这样的回答: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有了寻根问底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奇心,使得爱因斯坦对一切未知的知识进行了不断地探究。中国有句话叫做“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其他人都觉得司空见惯、无疑问之处提出疑问,这样就会有独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对书本进行质疑,对教师的讲学内容进行质疑,从而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
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主动性。“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这都给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心理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引导他们提出一些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曹操命令士兵向草船射出的是带“火”的箭,那么诸葛亮不就失败了吗? 一语抛出,学生都很感兴趣,于是,组织学生讨论,抓住“满面雾气很大”“擂鼓呐喊”,曹操不会看出草把子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诸葛亮杰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通过多次质疑训练,再逐步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并富有新意的问题。
其次,注意点拨启发,促使学生主动释疑。学生善于提问只是创新发展的过程,不是目的。当教师真正做到启发学生能够主动释疑时,目的才达到了。因为只有释疑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一旦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提问的内容,因势利导,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就有个学生说,要是爷爷收到了信,那该多好呀。我抓住了这个质疑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大家的结论是: 凡卡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教学并没停止,我首先表扬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话锋一转,要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虑,凡卡的命运会改变吗?学生静下心想了想,很无奈地说: 改变不了凡卡悲惨的命运。从而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三、注意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人都渴求成功,都希望得到肯定与鼓励。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会把教师对他们的鼓励或肯定当做某次成功的经验,这种鼓励与肯定不断地激发着学生追求进步。所以,想要学生创新,老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机制。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也易于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学生有了某个新奇的,甚至是不合常理的想法,其实这可能就是学生创新活动的表现。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否定,更不能因为这个也许是不重要的小事而忽视,教师应该肯定和激励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的创新插翅飞翔。在教学《将相和》一课后,我问学生最喜欢谁,大多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在老师的再三提示下,少数几个同学说也喜欢廉颇,老师将要小结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时,一只手举了起来,我请他起来说,他说: “我喜欢赵王。”“为什么呢?”我有些疑惑地问。他说: “就是蔺相如表现突出,赵王才委于重任,只要他打了胜仗,赵王都提拔、重用他。我喜欢赵王敢于用人、大胆用人。”多么特别的见解啊,我及时地表扬他: “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但是你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到赵王的优点,说明你善于思考。”学生听了相当高兴。
总之,只要教法得当,教师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氛围;大胆质疑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借此发展学生的个性。尽管小学生的年龄偏小,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也缺乏经验基础,但是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而且他们好奇心十分强,对事物有着非常高的兴趣,具备成年人很难有的想象力,所有这些特征对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是独天得厚的优势。具体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人就这一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创设和谐的创新氛围
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甚至是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产生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师授课时务必要做到含笑而语,真诚地认可、尊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他们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由此诱发的智慧潜力往往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呢?
首先,当学生思维火花被点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究,认真思考,扬起思维的“风帆”。
其次,当学生在回答错误之时,教师不要立刻表示否定,或许学生另辟蹊径,想出更新的思路,而在答案时说错了。如果教师没有肯定学生的答案,甚至当场去否定他的答案,这样做势必会打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学生情绪低下,那么很可能会就此熄灭了学生潜在的创新火种。此时,教师要及时拨正思维的“航向”。
再次,当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之时,教师的及时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对学生的恰到好处的点拨要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最后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悦。总的来说,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己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这样他们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总结,得出新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有了对问题的新思考。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强化探究释疑的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因斯坦曾经对人们提出如何能成功的话题有这样的回答: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有了寻根问底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奇心,使得爱因斯坦对一切未知的知识进行了不断地探究。中国有句话叫做“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其他人都觉得司空见惯、无疑问之处提出疑问,这样就会有独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对书本进行质疑,对教师的讲学内容进行质疑,从而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
首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独立性、主动性。“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的显著心理特征,这都给教师提供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心理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引导他们提出一些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曹操命令士兵向草船射出的是带“火”的箭,那么诸葛亮不就失败了吗? 一语抛出,学生都很感兴趣,于是,组织学生讨论,抓住“满面雾气很大”“擂鼓呐喊”,曹操不会看出草把子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诸葛亮杰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通过多次质疑训练,再逐步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并富有新意的问题。
其次,注意点拨启发,促使学生主动释疑。学生善于提问只是创新发展的过程,不是目的。当教师真正做到启发学生能够主动释疑时,目的才达到了。因为只有释疑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一旦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根据提问的内容,因势利导,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就有个学生说,要是爷爷收到了信,那该多好呀。我抓住了这个质疑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大家的结论是: 凡卡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教学并没停止,我首先表扬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话锋一转,要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虑,凡卡的命运会改变吗?学生静下心想了想,很无奈地说: 改变不了凡卡悲惨的命运。从而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三、注意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人都渴求成功,都希望得到肯定与鼓励。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会把教师对他们的鼓励或肯定当做某次成功的经验,这种鼓励与肯定不断地激发着学生追求进步。所以,想要学生创新,老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机制。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也易于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学生有了某个新奇的,甚至是不合常理的想法,其实这可能就是学生创新活动的表现。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否定,更不能因为这个也许是不重要的小事而忽视,教师应该肯定和激励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的创新插翅飞翔。在教学《将相和》一课后,我问学生最喜欢谁,大多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在老师的再三提示下,少数几个同学说也喜欢廉颇,老师将要小结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时,一只手举了起来,我请他起来说,他说: “我喜欢赵王。”“为什么呢?”我有些疑惑地问。他说: “就是蔺相如表现突出,赵王才委于重任,只要他打了胜仗,赵王都提拔、重用他。我喜欢赵王敢于用人、大胆用人。”多么特别的见解啊,我及时地表扬他: “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但是你能从不同角度来看到赵王的优点,说明你善于思考。”学生听了相当高兴。
总之,只要教法得当,教师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