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建设制造强国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先后提出,一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促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信息通信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制造业重新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特征及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九江石化的案例,对我国制造业中的智能化生产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智能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7866 (2016) 05-503-07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5.004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Germany"4.0 industrial strategy" and "made in China 2025" ,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wo strategy has brough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oth opportunity andchallenges, on the one hand, it has a positive role in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China, promoting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German "4.0" and "made in China 2025",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further use case specifically analysis th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4.0" and "made in China 2025"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dustrial 4.0; Made in China 2025; Manufacturing; Intelligent Production
引言
2015年,我國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之前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为了提高本国制造业提出的以智能制造为主的重大战略,目的是实现德国传统制造技术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提高产业机械设备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从而达到实现工业领域研发和创新及提升工业竞争力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中德两国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两国在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上的合作不断加深。德国“工业4.0”提出后,中国更要充分利用“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吸收德国的先进经验,借助创新产生的高端制造技术,实现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一、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特征及意义
(一)德国“工业4.0”
“工业4.0”是以工业制造业全面深度信息化,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实现深度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1]。工业4.0所产生的信息化红利,不仅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水平,还能减少资源消耗,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创造力、效率和质量。
“工业4.0”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是数字化。数字化是信息化的起点和关键,通过数字化,可较为便利的将各种行为、状态、特征等转变为信息,为后续的信息化操作提供相应的便利。其次是自动化。通过信息、数字化和软件等技术,将一系列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数字化和标准化,在操作管理的过程当中可根据指令和要求自动进行运作。然后是网络化。利用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把生产设备等各类主题按照一定的协议集合起来,克服空间、时间及个体能力的限制。降低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的成本,从而提高操作效率。最后是集成化和智能化[2]。通过利用信息、软件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管理、生产设施、及其设备的控制,对业务大数据进行自动的智能分析,挖掘对产业生产和管理有价值的信息。 (二)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要内容可总结成为:一条主线、四大转变[3]。
“德国4.0计划”是“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方针和策略,它会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挑战的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顺利实现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经验[4]。“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5]。不同点是:“德国工业4.0计划”侧重使用信息网络和物理生产系统的融合来改变制造业的生产和服务模式,让企业通过使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实现价值,更加注重高端装备和布局的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则更加强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二、我国制造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核心技术缺失,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
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较低,仍处于技术的改进和模仿阶段,从产品和技术层面上来看,我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企业自身缺乏相应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对国外的创新技术较为依赖过重,盈利水平遭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挤压,中国制造业在出口贸易中主要是进行代加工贸易,企业普遍没有掌握生产制造的关键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由于我国企业品牌意识的缺失,品牌和产业的价值链并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的利润都被拥有品牌和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占有;从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角度来说,中国目前缺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和创新链条的结合也较不完善。
(二)制造业面临的资源、能耗压力不断加大
制造行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数量通常较高,而且,由于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能量消耗比较快[8]。再加上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原材料、能源和成本也大幅度的被抬升,而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提高了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9],这就导致制造业低档、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的增长空间比会比较小。
(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弱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不具有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是相对的,它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冲击和影响[10]。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新经济体在劳动成本和我国相比性价比更高,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人才质量也不低,给我国的劳动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下,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导致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利润空间也相应受到了挤压。
(四)贸易环境恶化、外资撤离;人民币升值,汇率风险加大
我国的外贸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是贸易环境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涉及贸易保护主义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不仅给中国制造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也是近年来我国外贸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我国外资还面临着撤离的风潮,低端消费品制造产业也逐渐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南亚等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9月,约有2250亿美元的资金流出中国[6],相当于2013年中国经济GDP的3%[7]。
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近年来不断增大,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致使出口企业在进行国际结算时收取的货币价值大幅度缩水,导致企业的出口利润减少,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不利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三、案例分析——中国九江石化智能工厂
在工业4.0的风潮下,德国工业发展迅速,而在“中国制造2025”的动力下,中国也并非没有建树,很多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在质量效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提升,其中九江石化作为我国第一批智能制造试点[11],通过和华为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在信息通信、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改造,实现了生产的可视化、实时化和智能化[12]。石化行业是典型的流程行业,通过实现工业领域各个环节的交互和连接,形成数据为核心的交互,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方便企业进行智能决策。
(一)案例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信息化占据十分有利的地位,是国有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國石化的信息化能力和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相比,在系统、IT资源等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2012年,九江石化为了全面提升企业软实力,于5月首先启动了智能工厂项目的编制工作。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力争完成8-10家的智能工厂建设示范,为炼化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3]。
(二)主要特色和成效
九江石化企业通过使用互联网打通了生产运营、过程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之间的障碍,使先进信息技术和石化生产工艺达到高度融合,实现制造工业到智造工业的转变[14]。九江石化公司率先在行业内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工厂,并率先出台了企业级别的智能工厂的标准规范体系,从设置设备角度来说,在网络安保监控上投入使用智能监控和网络报警装置的使用能够迅速的判断事故的大小,迅速确定救援方案,提高各部门的沟通和救援时间,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由于和华为在通讯方面的合作,九江石化公司已经实现了LTE无线宽带网络、调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设备终端的布局,虽然目前离工业4.0要求的智能工厂的运营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但九江石化智能工厂通过和华为集团在大数据及云计算方面积攒的技术优势,未来将会建设一个实现虚拟化、云计算等IT智能化管理的云数据中心。
从生产效率上来看,九江石化智能工厂的先进控制投用率提高了10%,外排污染源自动监控率达到了100%,生产优化由局部优化、离线优化提升到了一体化优化和在线优化[15];从企业生产组织模式角度来说,员工数量、班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石化基本上能够实现智能工厂的试点项目建设;九江石化自主开发了炼油全流程一体化平台,通过持续的开展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2014年累计效益为2.2亿元,2015年,公司的账目、吨油等利润均位于沿江石化企业的首位,而生产优化从局部的优化逐步提升到了一体化在线优化,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10%以上[16];作为九江石化的战略合作方,华为在九江石化建设智能工厂中的作用巨大,在炼化工厂的建设当中,通过使用其基础,可以避免由于金属管线过于密集而屏蔽无线信号情况的产生。 (三)未来发展的具体路径
1. 发挥四大优势,解决三项问题
九江石化在智能工厂的建设中坚持需求驅动、业务主导的政策,积极的带动部门员工落实方案的实施、应用等工作,坚持顶层自上而下的设计、中间层消除应用边界、底层自下而上的全员进行参与的模式;确立了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千万吨一流炼化企业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依托项目建设优势,抓住油品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的契机,集中生产管理控制中心与相关系统的同步建设。
另一方面,职能工厂的建设还有基础仪表完善、开发运行维护能力的提升一级应用机制的考核激励三个问题需要解决[17];其中,自动化技术是支撑系统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完善现场自控仪表设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另外,需要建立一支运行维护的团队,建立相关的强化考核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智能工厂各个系统的最大成效。
2. 抓好七项工作、实现最大效益
智能工厂的核心是建设好顶层设计,这就需要首先建立科学权威的数据指标体系,规范和支撑智能工厂的内部信息集成,并保障全员的参与;其次,要在总体框架下进行高度的集成,将公司的每个系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预留、扩展和整体规划;再次,充分的把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努力提高盈利能力;最后,努力提高信息化能力,为其他企业提供好的借鉴。
四、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构建产业技术联盟
首先,在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上,德国4.0政策虽然并没有对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进行明确规划,但是却对产业发展所需的竞争环境的维护、市场体系的建设、产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上给与了高度的重视。中国应不断加强和德国企业之间的交流、吸收和借鉴,构建中德两国的产业技术同盟,对国内的产业规划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并加强双方技术方面的合作。通过建立境内外的研发合作中心,加强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和新产品的研发,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
(二)加强企业间合作,完善两国互访机制
发挥大型企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发挥的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因为大型企业能充分的调动自然资源,不断的推动培育和开拓市场,对整个产业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注重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队伍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全局的顶层规划和战略方向。重视中德企业间的合作,中德市场之间有极其强的互补性,中国的消费市场比较广大,而且具有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德国具有技术和效率优势。目前,德国机构正在不断的开拓中国市场,增加对华的投资力度。中国和德国两国的企业之间应该不断加深双边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开展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的投资合作。其次,需加强中德两国的商会和行业协会等商业中介组织之间的交流,推进双边合作论坛和会议的召开,建立新型产业的合作发展制度,构建双边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政府需加强在融资、信息和行政服务方面对企业的支持,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利益。
(三)加大人才的交流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一个民族拥有不竭创新动力的重要保证,德国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人机关系上产生的重大变革,工业4.0战略认为需要充分的借助在线知识平台等高科技技术方式不断的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在此战略中,德国对机械加工等领域进行了巨大的调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开放式虚拟工作载体和人机交互系统大范围的投入使用,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工业4.0战略下的任何系统化的集成中,居民的就业机会水平比以往更为增加。特别是对于我们正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十分的重要。具体来说,首先,为各类人才提供较为优良的发展和创业平台,比如说股权激励和人才基金等,大力的奖励那些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次,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的人才。利用事企分开的原则,不断改革隶属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研究、咨询、检测和认证等服务机构,进一步的向市场释放专业人力资本。再次,对内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和培训,对外加大对高科技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丁纯,李君扬. 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49-66+126.
韩硕. 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新未来--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5(6):9-10.
李政新.“德国工业4.0”对河南工业升级的启示[J]. 区域经济评论,2015(2):85-91.
盛朝迅,姜江. 德国的“工业4.0计划”[J]. 宏观经济管理,2015(5):85-86+92.
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2):1-10.
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110.
徐寒冰.德国4.0--中国3.0=?[J]. 经贸实践,2015(5):32-33.
李金华.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2015(5):71-79.
王德显. 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J]. 税务与经济,2016(1):9-15.
杨思维.升级版德国“工业4.0平台”经验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J].电信科学,2016(1):108-111.
于晓飞,梁靓,车玲洁.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295-296.
裴长洪,于燕. 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7-33.
林夏,赵瑞玉. 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科技展望,2016(12):308.
尹非凡. 工业4.0,德国做给中国看的一场戏[J]. 中国信息化,2015(2):93-94.
董志学,刘英骥. 工业4.0浪潮下智能制造的路径研究[J].企业管理,2015(9):107-110.
鲍勇剑.工业4.0背后的德国逻辑[J].清华管理评论,2015(2):61-63.
黄明刚.中国工业4.0之科技先导作用机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6(1):54-57.
关键词: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智能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7866 (2016) 05-503-07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www.iereview.com.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5.004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the founding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Germany"4.0 industrial strategy" and "made in China 2025" ,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wo strategy has brought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oth opportunity andchallenges, on the one hand, it has a positive role in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in China, promoting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German "4.0" and "made in China 2025",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further use case specifically analysis the intelligent produc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4.0" and "made in China 2025"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dustrial 4.0; Made in China 2025; Manufacturing; Intelligent Production
引言
2015年,我國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之前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为了提高本国制造业提出的以智能制造为主的重大战略,目的是实现德国传统制造技术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提高产业机械设备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从而达到实现工业领域研发和创新及提升工业竞争力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中德两国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两国在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上的合作不断加深。德国“工业4.0”提出后,中国更要充分利用“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吸收德国的先进经验,借助创新产生的高端制造技术,实现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一、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特征及意义
(一)德国“工业4.0”
“工业4.0”是以工业制造业全面深度信息化,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实现深度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1]。工业4.0所产生的信息化红利,不仅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提高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水平,还能减少资源消耗,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创造力、效率和质量。
“工业4.0”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是数字化。数字化是信息化的起点和关键,通过数字化,可较为便利的将各种行为、状态、特征等转变为信息,为后续的信息化操作提供相应的便利。其次是自动化。通过信息、数字化和软件等技术,将一系列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数字化和标准化,在操作管理的过程当中可根据指令和要求自动进行运作。然后是网络化。利用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把生产设备等各类主题按照一定的协议集合起来,克服空间、时间及个体能力的限制。降低信息交流、知识传播的成本,从而提高操作效率。最后是集成化和智能化[2]。通过利用信息、软件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管理、生产设施、及其设备的控制,对业务大数据进行自动的智能分析,挖掘对产业生产和管理有价值的信息。 (二)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要内容可总结成为:一条主线、四大转变[3]。
“德国4.0计划”是“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方针和策略,它会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挑战的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顺利实现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经验[4]。“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5]。不同点是:“德国工业4.0计划”侧重使用信息网络和物理生产系统的融合来改变制造业的生产和服务模式,让企业通过使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实现价值,更加注重高端装备和布局的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则更加强调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二、我国制造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核心技术缺失,创新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
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较低,仍处于技术的改进和模仿阶段,从产品和技术层面上来看,我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企业自身缺乏相应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对国外的创新技术较为依赖过重,盈利水平遭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挤压,中国制造业在出口贸易中主要是进行代加工贸易,企业普遍没有掌握生产制造的关键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由于我国企业品牌意识的缺失,品牌和产业的价值链并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的利润都被拥有品牌和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占有;从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角度来说,中国目前缺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和创新链条的结合也较不完善。
(二)制造业面临的资源、能耗压力不断加大
制造行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数量通常较高,而且,由于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能量消耗比较快[8]。再加上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原材料、能源和成本也大幅度的被抬升,而我国外贸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提高了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9],这就导致制造业低档、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的增长空间比会比较小。
(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弱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不具有竞争优势。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是相对的,它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冲击和影响[10]。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新经济体在劳动成本和我国相比性价比更高,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人才质量也不低,给我国的劳动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下,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导致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利润空间也相应受到了挤压。
(四)贸易环境恶化、外资撤离;人民币升值,汇率风险加大
我国的外贸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是贸易环境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涉及贸易保护主义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这不仅给中国制造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也是近年来我国外贸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我国外资还面临着撤离的风潮,低端消费品制造产业也逐渐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南亚等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13年9月,约有2250亿美元的资金流出中国[6],相当于2013年中国经济GDP的3%[7]。
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近年来不断增大,导致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致使出口企业在进行国际结算时收取的货币价值大幅度缩水,导致企业的出口利润减少,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不利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三、案例分析——中国九江石化智能工厂
在工业4.0的风潮下,德国工业发展迅速,而在“中国制造2025”的动力下,中国也并非没有建树,很多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在质量效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提升,其中九江石化作为我国第一批智能制造试点[11],通过和华为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在信息通信、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改造,实现了生产的可视化、实时化和智能化[12]。石化行业是典型的流程行业,通过实现工业领域各个环节的交互和连接,形成数据为核心的交互,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方便企业进行智能决策。
(一)案例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信息化占据十分有利的地位,是国有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國石化的信息化能力和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相比,在系统、IT资源等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2012年,九江石化为了全面提升企业软实力,于5月首先启动了智能工厂项目的编制工作。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力争完成8-10家的智能工厂建设示范,为炼化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3]。
(二)主要特色和成效
九江石化企业通过使用互联网打通了生产运营、过程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之间的障碍,使先进信息技术和石化生产工艺达到高度融合,实现制造工业到智造工业的转变[14]。九江石化公司率先在行业内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工厂,并率先出台了企业级别的智能工厂的标准规范体系,从设置设备角度来说,在网络安保监控上投入使用智能监控和网络报警装置的使用能够迅速的判断事故的大小,迅速确定救援方案,提高各部门的沟通和救援时间,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由于和华为在通讯方面的合作,九江石化公司已经实现了LTE无线宽带网络、调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设备终端的布局,虽然目前离工业4.0要求的智能工厂的运营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但九江石化智能工厂通过和华为集团在大数据及云计算方面积攒的技术优势,未来将会建设一个实现虚拟化、云计算等IT智能化管理的云数据中心。
从生产效率上来看,九江石化智能工厂的先进控制投用率提高了10%,外排污染源自动监控率达到了100%,生产优化由局部优化、离线优化提升到了一体化优化和在线优化[15];从企业生产组织模式角度来说,员工数量、班组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石化基本上能够实现智能工厂的试点项目建设;九江石化自主开发了炼油全流程一体化平台,通过持续的开展资源优化配置等工作,2014年累计效益为2.2亿元,2015年,公司的账目、吨油等利润均位于沿江石化企业的首位,而生产优化从局部的优化逐步提升到了一体化在线优化,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10%以上[16];作为九江石化的战略合作方,华为在九江石化建设智能工厂中的作用巨大,在炼化工厂的建设当中,通过使用其基础,可以避免由于金属管线过于密集而屏蔽无线信号情况的产生。 (三)未来发展的具体路径
1. 发挥四大优势,解决三项问题
九江石化在智能工厂的建设中坚持需求驅动、业务主导的政策,积极的带动部门员工落实方案的实施、应用等工作,坚持顶层自上而下的设计、中间层消除应用边界、底层自下而上的全员进行参与的模式;确立了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千万吨一流炼化企业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依托项目建设优势,抓住油品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的契机,集中生产管理控制中心与相关系统的同步建设。
另一方面,职能工厂的建设还有基础仪表完善、开发运行维护能力的提升一级应用机制的考核激励三个问题需要解决[17];其中,自动化技术是支撑系统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完善现场自控仪表设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另外,需要建立一支运行维护的团队,建立相关的强化考核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智能工厂各个系统的最大成效。
2. 抓好七项工作、实现最大效益
智能工厂的核心是建设好顶层设计,这就需要首先建立科学权威的数据指标体系,规范和支撑智能工厂的内部信息集成,并保障全员的参与;其次,要在总体框架下进行高度的集成,将公司的每个系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预留、扩展和整体规划;再次,充分的把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努力提高盈利能力;最后,努力提高信息化能力,为其他企业提供好的借鉴。
四、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构建产业技术联盟
首先,在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上,德国4.0政策虽然并没有对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进行明确规划,但是却对产业发展所需的竞争环境的维护、市场体系的建设、产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上给与了高度的重视。中国应不断加强和德国企业之间的交流、吸收和借鉴,构建中德两国的产业技术同盟,对国内的产业规划根据我国国情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并加强双方技术方面的合作。通过建立境内外的研发合作中心,加强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和新产品的研发,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
(二)加强企业间合作,完善两国互访机制
发挥大型企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发挥的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因为大型企业能充分的调动自然资源,不断的推动培育和开拓市场,对整个产业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注重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队伍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全局的顶层规划和战略方向。重视中德企业间的合作,中德市场之间有极其强的互补性,中国的消费市场比较广大,而且具有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德国具有技术和效率优势。目前,德国机构正在不断的开拓中国市场,增加对华的投资力度。中国和德国两国的企业之间应该不断加深双边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开展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上的投资合作。其次,需加强中德两国的商会和行业协会等商业中介组织之间的交流,推进双边合作论坛和会议的召开,建立新型产业的合作发展制度,构建双边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政府需加强在融资、信息和行政服务方面对企业的支持,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利益。
(三)加大人才的交流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一个民族拥有不竭创新动力的重要保证,德国工业4.0战略的关键是人机关系上产生的重大变革,工业4.0战略认为需要充分的借助在线知识平台等高科技技术方式不断的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在此战略中,德国对机械加工等领域进行了巨大的调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开放式虚拟工作载体和人机交互系统大范围的投入使用,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特别是在工业4.0战略下的任何系统化的集成中,居民的就业机会水平比以往更为增加。特别是对于我们正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十分的重要。具体来说,首先,为各类人才提供较为优良的发展和创业平台,比如说股权激励和人才基金等,大力的奖励那些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次,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的人才。利用事企分开的原则,不断改革隶属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研究、咨询、检测和认证等服务机构,进一步的向市场释放专业人力资本。再次,对内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和培训,对外加大对高科技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丁纯,李君扬. 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49-66+126.
韩硕. 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新未来--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5(6):9-10.
李政新.“德国工业4.0”对河南工业升级的启示[J]. 区域经济评论,2015(2):85-91.
盛朝迅,姜江. 德国的“工业4.0计划”[J]. 宏观经济管理,2015(5):85-86+92.
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2):1-10.
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110.
徐寒冰.德国4.0--中国3.0=?[J]. 经贸实践,2015(5):32-33.
李金华.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2015(5):71-79.
王德显. 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J]. 税务与经济,2016(1):9-15.
杨思维.升级版德国“工业4.0平台”经验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J].电信科学,2016(1):108-111.
于晓飞,梁靓,车玲洁.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295-296.
裴长洪,于燕. 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7-33.
林夏,赵瑞玉. 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科技展望,2016(12):308.
尹非凡. 工业4.0,德国做给中国看的一场戏[J]. 中国信息化,2015(2):93-94.
董志学,刘英骥. 工业4.0浪潮下智能制造的路径研究[J].企业管理,2015(9):107-110.
鲍勇剑.工业4.0背后的德国逻辑[J].清华管理评论,2015(2):61-63.
黄明刚.中国工业4.0之科技先导作用机制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6(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