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中的法治意识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188667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发治安事件具有强烈的突发性,并常引发较大的争议性,成为现代新闻传播机构报道的常见内容。但是,由于传播者专业素养和法治理念的欠缺,容易导致此类报道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问题。因此,只有在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中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注重法治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针对突发治安事件报道的实际特点进行报道,才能使此类报道更加科学合理,使报道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突发治安事件;新闻报道;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48-0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裂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突发性的社会纠纷不可避免,而突发性治安事件正是其表现之一。突发性治安事件不同于刑事案件,它往往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突发治安事件新闻话题更加容易吸引社会受众的眼球,也更加容易被受众所关注,常常成为现代新闻传播机构报道的热点话题[1]。在突发性治安事件报道实践中,传播者能够迅速反应,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新闻报道。然而,在面对突发治安事件时,传播者往往过于注重报道的新闻性,却忽视了其法律性特征,在报道中过于夸张,甚至过分渲染事件经过来吸引公众的眼球,因而容易导致这类报道的娱乐化与庸俗化。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商业运营的新闻传媒机构受经济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些新闻记者在进行突发性治安事件报道时,失范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传播者在进行突发治安事件报道时缺乏法治意识。
  二、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中法治意识缺乏的表现(一)关于突发治安事件报道的正确认识
  突发性治安事件属于社会事件中的一种,相对一般的刑事案件而言,突发性治安事件具有影响面广、发生频率高的特性[2]。从交通秩序到生产生活,从饮食起居到旅游出行,都有可能发生为广大受众关注的敏感事件,并且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强的典型特征,因而也更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舆论关注。同时由于突发治安事件具有突发性、矛盾性、冲突性等特性,往往更加容易受到传播者的青睐。我们在报纸、电视中的很多社会新闻版块都很容易找到突发治安事件报道的影子,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涉黄涉赌事件、校园治安事件、家庭暴力事件等,单是新闻标题就能够抓住受众眼球,引发舆论关注。例如,“某地9岁小学生被高年级学生罚跪磕头致重度抑郁”;“某市公安局长带队抓赌,行拘9人,收缴多台麻将桌”;“杭城警方昨夜扫黄大行动”。这些事件往往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有些甚至是矛盾冲突激烈的群体性事件,社会关注度相对较高[3]。由于突发治安事件的社会危害性不像刑事案件那样严重,所以传播者在对此类事件报道时往往容易忽视法治思维和报道的规范性。
  (二)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中法治意识缺乏的表现1.新闻性与法治性的平衡不够
   一些传播者在面对突发治安事件时,过度追求新闻性甚至娱乐化功能,以此来吸引受众的广泛关注,缺乏必要的采訪调查,为了追求及时性和新闻性,过于情感用事。往往导致在进行突发治安事件报道时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色彩和主观臆断,这种非理性的报道行为无法体现法治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有甚者,有的媒体机构和传播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在报道涉黄事件、暴力治安事件时, 不去关注事件本身的性质和社会影响,而是着重渲染新闻事件的各种细节。例如,某新闻机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名为“某市花苑小区打掉招嫖团伙, 嫖客多人为女性”的新闻。再配上现场的图片, 使该事件法治性、严肃性荡然无存, 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反而失去了作为法治报道所应有的教育意义和警示意义[4]。
   2.不能正确使用法言法语
   法言法语是所有涉法新闻报道者应该掌握的专业术语,对突发治安事件的报道也应正确使用法律专业用语。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与刑事案件报道有着明显区别,前者只是一般的社会违法行为,而后者则是构成犯罪的严重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二者之间的法律术语使用存在细微的差异,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不同的词语可能字面略有不同,但表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意思。例如,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采取的是“刑事拘留”措施,治安事件中的违法嫌疑人被采取的则是“行政拘留”措施。再如,经常性看到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中出现“公安机关已经将嫌疑人拘捕”这样的字句,其中“拘捕”就不是正确的法言法语,因为公安机关对嫌疑人采取的措施可能是“拘留”,也可能是“逮捕”,但是不会有“拘捕”这种措施。有的新闻记者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对事件的基本定性不清,在发挥法治报道普法宣传社会功能上明显不足。
   3.语言表述新闻性有余,法律味道不够
   突发治安事件报道应该是新闻和法律的结合体,这就要求其既要体现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又要体现法治新闻的严谨性、严肃性。在治安事件报道实践中,部分媒体机构和传播者过于追求报道的可读性,却牺牲了法律的严谨性、严肃性[5]。甚至在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时,不向办案机关核实,或者虽经核实但办案机关未给予明确答复,媒体便擅自发表带有主观臆断的报道。
   4.事实和报道尺度把握不准,侵犯他人隐私
   随着社会公众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当下的传媒机构和传播者面对的受众更加挑剔,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突发性治安事件报道中,一些传播者和传播机构为了追求时效性和社会性,为了抓取第一手新闻资料,不加核实就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传播话语权, 公开报道未经准许的信息内容, 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尤其是有些事件涉及未成年人、受害女性、有伤风化的事件情节时,虽然事件事实也是客观无误的,但是从当事人信息保护、隐私保护的角度,采用模糊处理更加妥善,但个别传播者还是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不加筛选地公开, 更有甚者直接暴露新闻对象的详细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等,最终导致新闻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受到侵害, 给传播机构和传播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5.传播者法治意识的缺失
  一方面,部分传播者和传播机构只具有新闻传媒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法律知识略知皮毛,一知半解,导致对治安事件、刑事案件、民事事件基本区分不清;另一方面,在报道突发治安事件时妄加评判分析和揣测,导致报道本身不中立、不客观,甚至治安事件新闻报道内容失实。
   三、加强突发治安事件报道意识的基本路径(一)正确认识突发治安事件报道,树立法治底线思维如前所述,突发治安事件报道的实质是法治报道,这种报道具有新闻性与法律性融合交叉的典型特征。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社会新闻报道, 它对传播者的素质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严格的要求。传播者既需要具有严谨的报道态度、掌握扎实过硬的新闻知识,还应该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否则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法治报道。同样的道理,一篇规范的突发治安事件报道必然是新闻价值和法律价值的统一, 法治底线思维是传播机构和传播者在进行突发治安事件报道时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素养。唯有如此,报道突发治安事件时才能够准确遴选出法律价值和新闻价值兼具的重要信息, 最终提高突发治安事件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在突发治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传播者应该加强对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既要学会运用新闻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还要学会运用法律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传播者在大量的报道实践中,不仅要掌握普通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传播技能和职业素养, 还需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不断强化对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在报道中掌握并正确运用“法言法语”毫无疑问,法言法语是涉法类报道中常用的专门的法律术语,它由法律规定并且具有特定的含义。突发治安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事件,从传播的效能来看,这类新闻具有明显的法治宣传作用。传播者只有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在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中准确使用法言法语,才能起到准确报道事件真相,客观普及法律知识的社会效果。传播者在采写突发治安事件新闻时,要精确地把握并表达不同事件实况,就必须知晓常见法律术语的特定内涵[6]。通过学习和实践理解法言法语的含义、性质、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等,能够区分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例如,“抚养”“扶养”和“赡养”的区分;“被告”和 “被告人”的区分;“违法嫌疑人”和 “犯罪嫌疑人”的区分等。对一些涉及事件基本性质的报道,应尽量使用 “据办案人员介绍” “据当事人称”等客观性较强的词语,避免妄加评论。
  (三)坚持新闻真实性与“法律味道”的平衡突发治安事件报道具有新闻性与法律性融合交叉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突发治安事件报道既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底线,又坚持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和普及法律知识的传播理念, 树立高度的法治社会责任感, 彰显新闻传播媒体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社会效应。第一,突發治安事件报道者应始终恪守真实、全面、公正等新闻专业主义原则, 视准确、真实为新闻报道的生命线,不人云亦云,善于挖掘突发治安事件的客观真相,全面报道。同时,积极普及法律知识, 宣传依法治国的理念,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二,突发治安事件报道毕竟不同于法制文学,在报道时不能过于追求形象生动和夸张渲染,而应该尽可能平衡新闻性和法律性的关系,把握新闻语体与法律语体的关系,采写时尽量对事件保持中立平衡的态度。突发治安事件报道实践中,一些报道者在面对事件时,经常运用情感色彩强的词语,采用情绪化、文学化的处理手法,过于直白地表达对受害人的同情或者对犯罪分子的仇恨。例如,嫌疑人将受害人打得“头破血流”,对违法嫌疑人使用诸如“败类”“变态狂”“窃贼”等不规范的用语,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反而淡化了突发治安事件报道的严肃性和法律味道。因此,应该通过报道理念的调整,坚持新闻真实性与“法律味道”的平衡统一。
   四、结语
   我国法治建设脚步日益加快,法治中国的蓝图已经向我们徐徐展开。担负着法治新闻宣传报道重任的法治报道工作者,在对各类法治新闻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树立法治思维,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注重法治新闻传播与国家法治建设的紧密关系。尤其是在广泛存在的突发治安事件报道中,应在法治意识的指引下,把知法理、懂法律、用法报道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应针对突发治安事件报道的实际特点,保障突发治安事件报道的最佳传播效果,为构建法治中国、和谐中国添砖加瓦,实现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美好期许。
   参考文献:
   [1]李延林,邓也.新闻报道要讲“法言法语”刍议[J].新闻界,2012(12):66-69.
   [2]韩林芳.法治新闻报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山西日报,2020-12-29.
   [3]张宇春.略论法治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J].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2):194-196.
   [4]周小琨.浅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N].法制生活报,2020-09-23.
   [5]张蕊,庞欣欣.浅谈法制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及措施[J].经济与法,2013(7):169+177.
   [6]党德强.法制报道中的法言法语[J].青年记者,2018(30):84-85.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1-03-07
  作者简介:靳琳琳,女,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治安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法学、治安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美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总书记的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为大学美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已成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国务院、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推进下,以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在各类高校中纷纷成立.
期刊
作为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代表,通过量化分析,“封面新闻”抖音号具有内容原创性强、新闻生产较为专业、注重自觉综合运用多种视听技术、具有良好的受众互动等多种传播特色.同时呈现出内容题材畸重畸轻、更新频率较慢等问题.
情绪调节是个体有目的 地评估、改变、控制情绪的过程.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的8259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除了消极情绪调节的表达宣泄维度,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消极和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得分均值都在3以上;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得分差异并不显著;在专业类别上,文学、理工、农医学类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情绪调节能力上具有较高水平,且文学类大学生在表达宣泄策略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
摘要:《英雄儿女》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多视角口述采访和珍贵的影像资料还原历史,实现跨越时空的全局叙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该纪录片以不同的视频形态多屏联动传播,并开启了同名周边产品的初探之路。   关键词:《英雄儿女》;纪实叙事;整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87-03  为纪念
摘要:广告传播是基于人际互动的社会化传播,它必须满足和迎合现实的主流文化特征和发展倾向。媒介环境变革驱动广告文案创作理念和传播路径的联动创新,因而总结其规律并尝试策略分析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从社会洞察、痛点思维和故事场景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展开解读,旨在为新媒介环境下的广告文案创作提供策略性思考。   关键词:社会洞察;痛点思维;故事化;场景化   中图分类号:F713
摘要:河南综艺节目的发展虽然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但却总是未能创作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佳作。通过探究河南综艺节目的创作发展困境,笔者发现,河南的综艺节目创作正面临着品牌化发展意识不足、高质量节目亟待产出,以及与地方文化融合度欠佳等问题。所以,在今后的综艺节目创作中,可以通过探索与打造文旅资源与综艺创作的融合新模式,助力河南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河南综艺;品牌意识;文旅融合;双向建
摘要: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持续上千年的传统出版业伴随着封建小农经济的瓦解而逐渐消亡,晚清编辑出版业在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实现了近代化转型,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本文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编辑出版业在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三个发展阶段的基本概况,认为印刷技术的革新是晚清时期编辑出版业发展的前提和推动力,编辑出版人才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德智主义”思想的提出rn早年二度游欧的经历,让张君劢一度怀疑他以往全盘西化的观点;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更是让他对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科学之梦破灭.在对欧洲社会的实地考察中,张君劢从“耳闻目睹的不断罢工和食品匮乏、住房拥挤的状况中感觉到了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存在”(刘义林,罗庆丰:《张君劢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第37 页).由此,张君劢选择并接受了国家社会主义思想.而这也正是其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熏陶以及游欧所见所闻的必然结果.民国早期的军阀混战让中国百姓有着对和平社会的向往
期刊
《海上传奇》作为2010年世博会官方影片,对于该片导演贾樟柯来说无疑是一道“命题式作文”.与众多历史题材纪录片、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的是,《海上传奇》无疑寻求着更具特点及审美性的表达方式.本文将基于艺术美学的规律,从视听语言、叙事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索影片的表达方式与表达策略.
摘要:《八佰》作为一部战争片,与同类型的影片相比,在文本语言表达与社会文化功能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体现在间接式的战争场面、散点式的人物群像、作者化的影像印记、魔幻感的历史真实四个方面。本文将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该电影的反类型化创作特征。   关键词:《八佰》;反类型化;战争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77-03  电影《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