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称谓来代替。这种相关的称谓就叫年龄的别称,多见于古代诗文,有不少还一直沿用至今。
十岁以内的年龄别称大致有周晬 、垂髫、始龀、幼学等。
周晬就是周岁,袁枚的《祭妹文》里有此称代:“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人不剃发,童子自然下垂的短发谓之“髫”。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垂髫”即为这个年龄段。始龀,又叫“童龀”,刚刚换牙之意,代七八岁,如《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幼学为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而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则是幼年求学意,不能与十岁划等号。
总角年龄跨度较大,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时儿童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头顶上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像《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这里的“总角”已能伺候人,起码十岁开外。
十到二十范围内的年龄称谓主要有豆蔻、志学、束发、及笄、二八、弱冠等。
豆蔻本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杜牧《赠别》诗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的美丽,现今仍有“豆蔻年华”之说。志学,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老舍自传》中云:“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归有光《项脊轩志》里“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即这个岁数。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就是簪;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行笄礼,结发插簪,源于《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二八十六,成语“二八佳人”即十六岁美女,语出苏轼《李钤辖座上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女渭城歌。”弱冠指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弱,年少,因二十岁的人体骼尚未发育健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戴帽,以示成人,可娶妻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也。”左思《咏史》诗云:“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三十岁至一百岁之间的年龄全为整数代称。而立代三十岁,不惑代四十岁,知命代五十岁,耳顺及花甲代六十岁,古稀代七十岁,八十称耄,九十称耋或胡,一百岁叫期颐。其中好几个代称出自《论语》。
《论语•为政》:“子曰:‘……(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意是孔子说:“我三十岁确立自己的观点,四十岁不受外界言行的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从天命,七十岁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做,不会超越规定的规范。”六十称花甲,古人用于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七十称古稀,源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至于耄耋,历来解释不一,有说“七十曰耄”,有说“七十曰耋”,有说“八十曰耋”,也有说“八十、九十曰耄”,最通行的是两字相连指八九十岁。九十岁又称胡耇,《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里有例,“虽及胡耇,获则取之。”胡,老之称;耇,寿之意。一百岁称期颐,因为百年为人生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见《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再者,古人还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崤之战》中秦穆公骂蹇叔道:“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据此推算,蹇叔当时已活到八十光景了。
十岁以内的年龄别称大致有周晬 、垂髫、始龀、幼学等。
周晬就是周岁,袁枚的《祭妹文》里有此称代:“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人不剃发,童子自然下垂的短发谓之“髫”。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垂髫”即为这个年龄段。始龀,又叫“童龀”,刚刚换牙之意,代七八岁,如《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幼学为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而于是之的《幼学纪事》,则是幼年求学意,不能与十岁划等号。
总角年龄跨度较大,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时儿童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头顶上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像《林黛玉进贾府》:“这院门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这里的“总角”已能伺候人,起码十岁开外。
十到二十范围内的年龄称谓主要有豆蔻、志学、束发、及笄、二八、弱冠等。
豆蔻本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杜牧《赠别》诗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的美丽,现今仍有“豆蔻年华”之说。志学,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老舍自传》中云:“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归有光《项脊轩志》里“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即这个岁数。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就是簪;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行笄礼,结发插簪,源于《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二八十六,成语“二八佳人”即十六岁美女,语出苏轼《李钤辖座上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女渭城歌。”弱冠指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弱,年少,因二十岁的人体骼尚未发育健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戴帽,以示成人,可娶妻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也。”左思《咏史》诗云:“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三十岁至一百岁之间的年龄全为整数代称。而立代三十岁,不惑代四十岁,知命代五十岁,耳顺及花甲代六十岁,古稀代七十岁,八十称耄,九十称耋或胡,一百岁叫期颐。其中好几个代称出自《论语》。
《论语•为政》:“子曰:‘……(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意是孔子说:“我三十岁确立自己的观点,四十岁不受外界言行的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从天命,七十岁心里怎么想就可以怎么做,不会超越规定的规范。”六十称花甲,古人用于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七十称古稀,源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至于耄耋,历来解释不一,有说“七十曰耄”,有说“七十曰耋”,有说“八十曰耋”,也有说“八十、九十曰耄”,最通行的是两字相连指八九十岁。九十岁又称胡耇,《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里有例,“虽及胡耇,获则取之。”胡,老之称;耇,寿之意。一百岁称期颐,因为百年为人生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见《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再者,古人还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崤之战》中秦穆公骂蹇叔道:“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据此推算,蹇叔当时已活到八十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