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MB5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硼替佐米耐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fs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β5亚单位(PSMB5)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和硼替佐米(BTZ)耐药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以MM细胞株RPMI 8226细胞和BTZ耐药细胞株RPMI 8226/BTZ100(简称BTZ100)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建立过表达和下调PSMB5表达的MM稳转细胞系;CCK8法检测PSMB5对MM细胞增殖和BTZ耐药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PSMB5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SMB5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p-Akt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结果

①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和下调PSMB5表达的RPMI 8226和BTZ100细胞系。②PSMB5表达与RPMI 8226和BTZ100细胞增殖呈正相关(P值均<0.05)。③下调PSMB5表达后,在相同浓度的BTZ作用下RPMI 8226细胞活力较对照组降低[作用24 h时IC50分别为(7.01±0.47)、(9.64±0.55)nmol/L,t=6.289,P=0.003],过表达后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升高[IC50分别为(10.99±0.58)、(9.51±0.37)nmol/L,t=3.724,P=0.020]。④PSMB5表达可促进BTZ诱导的RPMI 8226、BTZ100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⑤下调PSMB5表达可上调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降低Bcl-2和p-Akt表达,而过表达则相反。

结论

下调PSMB5表达可通过激活凋亡信号通路促进MM细胞凋亡,增强MM细胞对BTZ的敏感性。提示PSMB5可能是治疗MM的潜在靶点。

其他文献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头面部外伤后视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一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轴突在视神经损伤后通常不能自发再生,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丧失。RGC轴突不能再生的原因被归结为视神经损伤后RGC的凋亡、成熟神经元丧失固有的再生能力、缺乏合适的再生刺激信号、视神经损伤局部的抑制性细胞外微环境。本文阐述了激活RGC的再生潜能、阻断抑制轴突再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可致盲的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尽管近年来基因治疗、干细胞疗法、光遗传学、视网膜假体等新兴技术蓬勃发展,但短期内这些新技术尚未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故经典的药物疗法仍占据主要地位。虽然目前RP的致病机制暂未十分明确,但已有研究指出,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为RP形成的共同终末进程。近年来发现炎性因子的过度激活、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可造成RP的进展,某些神经营养因子、光传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常见的高致盲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影响患者视力主要的并发症为黄斑水肿(ME)。以往RVO继发ME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激光光凝疗法,但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经激光治疗后未见明显疗效,并且可能出现一定的危害性。近年来,随着对RVO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曲安奈德等糖皮质激素玻璃体腔注射或者后Tenon囊下注射,雷珠单抗、贝伐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已在猫、小鼠、大鼠、家兔、犬和斑马鱼等动物上建立,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OIR动物模型具有模拟人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部分病理生理过程的效应,可为人类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OIR动物模型具备了更大的应用价值。尽管如此,这些OIR动物模型都不够完美,无法完整
目的探讨含不同剂量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8、10、12 mg/m2)的I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其他36家单位收治的1 215例成人初发AML患者,根据诱导化疗方案中IDA的剂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剂量IDA联合阿糖胞苷(10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并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allo-HSCT治疗99例难治/复发AML患者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及复发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全部99例患者中男59例,女40例,中位年龄为35(6~58)岁,均接受清髓
期刊
期刊
目的阐述Bing-Neel综合征(BNS)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治疗选择和转归。方法收集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3例BN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3例BNS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例1在诊断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WM)后42个月,通过脑脊液细胞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查诊断为BNS,但在首程化疗中死于感染。例2、3 WM的首发表现均为BNS,依靠脑脊液行细胞学和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