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孙悟空的乐观精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ma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西游记》中主人公,作者在创作这一角色时赋予孙悟空众多的性格特色,由于被塑造成为一个勇敢无畏的英雄主义角色,其身上不是十分突出的乐观精神就往往被忽略。孙悟空的乐观精神体现在其强大自信的心态上、语言动作中以及坚定的信念上,正是他的乐观精神使得孙悟空形象更加的丰满。
  关键词:孙悟空;乐观精神;心态;信念
  作者简介:冯宇婷(1993-),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
  在通常情况下,作者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阐述自己的人生理念,按照这一创作思路来考虑,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与主题的重要角色,作者创造了一个奇幻中有真的游戏世界,这一游戏世界中蕴含着哲理,由于受到了明朝心学“致良知”“本心”观点的影响,作者试图通过孙悟空来宣传心学理念,让人们回归自己的本心,这一点从“心猿”这一代称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孙悟空形象时,将其塑造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的形象,这样羽翼丰满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表现在心态上的乐观
  孙悟空的乐观开朗主要来自他对于自身法力的强大自信,作者将孙悟空塑造成一个神通广大,法力高强的存在,集天地日月精华而生,经历了各种考验与磨难,最终踏上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路。同时他心思缜密,不畏艰难险阻,对于取经道路总是报以乐观的态度,在取经道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不乏有法力高强,机智聪明的妖怪,师徒四人总有应付不来之时,在面临困境时,猪八戒总是最先说起丧气的话,要分道扬镳,分行李,说这取经的路太难走,要放弃取经之路,而孙悟空总是先骂醒猪八戒,然后想尽各种办法去打败妖怪,不会因为师傅被抓而失落,不会因为营救师傅失败而沮丧,时刻保持着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例如:青牛精独角兕大王是孙悟空遇到最难缠的妖怪,因为他一个名为金钢套的宝物,所以师傅、八戒、沙僧都被妖怪捉走了,连自己的金箍棒都被收走了,于是他又请来了众神相助,不料众仙家的兵器,甚至水、火、雷、電全都被套走。这算是孙悟空遇到的最难对付的妖怪,他甚至吃惊于妖怪的法力高强,但仍然没有放弃,依旧乐观积极的想办法救师傅和师弟,最终,顺利救出了师傅和师弟。
  在所遇到的妖怪法力高强,无法轻易战胜,或是其他人抱怨取经之路太艰苦时,他总是以乐观的精神去宽慰其他人。例如:在遇到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这对法力不弱的妖怪之时,偶遇了一位樵夫,樵夫说这里有毒魔狠怪,法力高强,并且扬言要吃唐僧肉,妖怪还有五件神通及其广大的宝贝,唐僧者遇到妖怪会十分凶险,在听到这样的话之后,悟空宽慰唐僧说,“师傅,没甚大事。有便有个把妖精,只是这里人胆小,放他在心上。有我哩,怕他怎的?走路!走路!”[1]在知道自己面临的妖怪十分厉害后,依旧宽慰师傅,有自己在,什么事都可以解决,这句话安慰了师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句话也起到了稳定整个团队的作用,这样的玩笑话,充分体现了孙悟空的乐观精神。不仅如此,就算是自己被妖怪困住,面临严峻考验,不容易脱险时,也总是能够乐观面对,淡然处之。例如:在与红孩儿大战之时,孙悟空找来了龙王,要灭了红孩儿的火,但是三昧真火遇水反而更加凶猛,他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得已经火气攻心,三魂已经出了舍,吃了红孩儿的亏,即使这样,悟空也没有沮丧放弃,最终,在南海观音的帮助下救出了唐僧。在与红孩儿的战斗之中,第一次遭受了失败,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但后来依旧积极乐观地想办法营救师父,这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了孙悟空的乐观精神。
  二、展现在语言动作中的幽默风趣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想要展现一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其语言的展现,孙悟空的乐观精神就是通过对其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展现的,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幽默风趣。孙悟空虽然是猴子,但他智慧超群,作者赋予他人的特质,人的情感,例如:“那些和尚一见了,唬得跌跌滚滚,都爬在地下道:‘雷公爷爷!’行者道:‘雷公是我的重孙儿哩!起来,起来,不要怕,我们是东土大唐来的老爷。’”[2]这是师徒四人路过观音禅院时,孙悟空与观音禅院和尚的对话,这里是作者对孙悟空外貌的一个侧面描写,他的样子长得像雷公,和尚都吓怕了,但孙悟空却用幽默的语言让和尚不再畏惧自己,将雷公说成自己的重孙,这是孙悟空说一个夸张的笑话,这样的玩笑话,缓解了当时和尚们害怕的气氛,这句话中有一个“哩”字,“哩”是口语,并不是书面用语,“哩”字更是体现出了这是一句充满了口语化的玩笑话,比较轻松,不是正式的,孙悟空用这句玩笑话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又缓和了当时的紧张气氛,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孙悟空的幽默风趣。当观音禅院的住持,说自己已经二百七十岁了的时候,孙悟空又开玩笑地说“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3]这句话是他在与老僧开玩笑,夸张的说是自己的万代孙儿,充分体现了孙悟空非常口语化的幽默风趣。孙悟空在很多时候与猪八戒说话时都叫他“呆子”,如:“行者笑道:‘呆子,你和谁说哩?’”[4]这是在猪八戒与孙悟空讨论谁来拿行李,并且抱怨自己一直在做长工,作为大师兄的孙悟空什么都不干,孙悟空回答猪八戒的抱怨时,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呆子”这个称谓,既表现了猪八戒的特质,也有孙悟空对于猪八戒的调侃,这一句“呆子”就体现出了孙悟空风趣的特质。如:“列为,我出家人,果然不曾带得盘缠,只这个针儿送你罢”[5],师徒四人取经途中,遇到一伙强盗,要截盘缠,孙悟空在耳中将金箍棒摸了出来,递给了强盗们,明明是定海神器,却说是根针,还打趣说要是拿得动就送出去,明明可以直接教训强盗,却要故意戏弄一番。又如“孙一生不会弄术,都是些真手段,实本事,已在尊嫂尊腹之内耍子,已见其肺肝矣。我知你也饥渴了,我先送你个坐碗儿解渴!”[6],孙悟空第一次借芭蕉扇,没有办法直接借得芭蕉扇,只能变成小虫飞进罗刹女的肚子里,说是要给嫂嫂解渴,实际上是把脚一蹬,疼的罗刹女一下子坐到地上,这还不够,接着孙悟空又说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7]说给点心充饥,实际上是在罗刹女的肚子里把头向上一顶,这一下疼的罗刹女脸色煞白,说不出话,只能在地上打滚,因此,便把假的芭蕉扇借给了孙悟空,虽说第一次借芭蕉扇失败了,以上的例子均展现了其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虽然被作者赋予了人的特质,但本质上孙悟空依旧是只猴子,在很多行为动作上,保持了猴子的特性,正是因为如此,人与猴结合,在人类环境下的格格不入,产生了幽默的戏剧效果,动作上的幽默风趣通过孙悟空动物属性便可窥一二。例如:“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8]是孙悟空在听菩提祖师讲课时的表现,祖师问他为什么不认真听讲,他说是因为听到祖师讲到了精妙的地方,高兴得不能自已,所以手舞足蹈起来,这一片段看得人不由一笑,孙悟空用自己独特的行为动作来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其他人的表达方式不同。在传统的道德伦理之中,严肃的课堂之上,所有人都要安静听课,以此代表对于师傅的尊敬,但准确来说,孙悟空不是单纯的人,是一个具有动物属性的人,孙悟空的夸张动作与安静严肃的课堂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动作展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
  三、深藏在信念中的樂观
  大多学者对于孙悟空的形象分析都是分析其悲剧形象,说他是一个与天地,与自身命运,与封建社会,与封建伦理制度不断抗争的悲剧性人物,从这一方面来看,孙悟空确实是一个悲剧英雄,刚开始,石头孕育是传统伦理下无父无母的悲剧,他这样一个向往自由,不愿被束缚的自由灵魂,最后屈服于传统封建制度下,成为了封建伦理制度下,一颗循规蹈矩的棋子。与天庭的规章制度抗争,最后却不得不臣服,听从观音菩萨的安排,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从表面上看,孙悟空是以自己的服从,不再抗争结束叛逆,接受安排,但换一个角度,是以乐观的精神,开始新生活,踏上新的征程。同时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时候,是赋予了他乐观精神的,虽然这一部分的乐观精神,并不像其他的反叛精神,悲剧色彩那么明显,但也是孙悟空这一角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悟空的乐观精神从某一个层面来说,是信念上的乐观,也可以说是对于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孙悟空一直保护师父求得真经作为唯一信仰与目标,正是坚定了这唯一宗旨,在取经的道路上,孙悟空都一直竭尽心力保护师傅,无论遇到法力多强大的妖怪,他都能凭借自己的法力和乐观精神,救出唐僧和师兄弟,然后又重新踏上西行取经的征途,他的这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延伸为一种对于真理的坚定追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坚定追寻真善美的英雄形象,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辨识妖怪的伪装,这也是作者为了让他能够辨别世间的虚假丑恶,寻找到真实真理的设定,三打白骨精时,他一次次看破白骨精的变幻,从小姑娘到老妇人再到老妇人的丈夫老爷爷,每一次都保护师傅不让他受到伤害,唐僧看不清妖怪的真面目,不断劝诫悟空不要杀生,但每一次他都把妖怪幻化成的人打死,虽然后来被唐僧赶走,但是他不后悔,不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也没有责怪师父,在这一过程之中,就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对于真理的执着,他坚信要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保护他不受伤害,无论过程有多艰难,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理解和信任,但他总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乐观面对发生的所有困难。
  结语:
  孙悟空是具有乐观精神的,这些乐观都可以从他的语言,动作或者是内心都可以找到,在困难重重,诱惑诸多的取经之路上,他用自己的乐观,为师傅和师兄弟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原本困难的局面变得轻松起来,也是因为他的乐观执着,西天取经的道路才变得如此“顺利”,作者是用孙悟空的乐观幽默,补足了他这一形象石猴而化,无父无母,天不怕地不怕所带有的一些强硬呆板的印象,从而使孙悟空这一形象更加像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参考文献:
  [1][2][3][4][5][6][7][8]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329,192,193,277,693,732,732,15.
  [9]张锦池.漫说西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0]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1]宁稼雨,冯雅静.《西游记》趣谈与索解[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12]李舜华.孙悟空形象生成的文化追寻[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
  [13]周先慎.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5)
  [14]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意义[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15]余冠军.从孙悟空的角色扮演解析《西游记》之悲剧色彩[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1(6)
  [16]杨江平,李新灿.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和启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4(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代作家中莫言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在其小说中通过有效融合美与丑来打破了人们原先对于美丑的界定,对美学史及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们阅读莫言相关文章时,能够从中收获许多生活中的意境,起到净化我们心灵的作用。笔者阅读多很多莫言先生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了解与总结,在此简单叙述莫言小说中的审美观。  关键词:莫言;小说;审美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研究了早稻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群体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移栽密度较低时,群体的分蘖高峰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且旱育秧群体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双季
这是方方根据朋友母亲亲身经历而撰写的一部小说.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读者带入历史现场旁观着早已被时间“软埋”的一幕幕惨状.这些惨状结痂于那些亲历者的身上,他们不愿提
期刊
摘 要:南京作为文化古都,承载着文人墨客的“诗和远方”,文人墨客在南京这片土壤下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文采,将诗融入生活,也展现生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感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文人墨客的存在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南京独有的韵味。  关键词:诗人;诗和远方;南京;文化  作者简介:黄晓璇,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7级中文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历史文学通常是用传播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生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精髓。因为历史文学与传统人物传记之间的关系,其所描述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气节早以根植到人民大众的内心,并且在整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均有体现。目前的大众文化普遍偏向于文化消费,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小说,种类繁多。一大批优秀的历史小说也开始走向图书市场,一些优秀的书籍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等广泛流行。  关键词:历史文学;消费观念
“雨”是中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在诗歌领域.其抒情意象,折射出诗人们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本文通过搜集《唐诗三百首》和《古今和歌集》中含“雨”的诗句
摘 要:快乐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精神状态。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普遍要求。本文从《论语》出发,探寻孔子所追求的快乐,孔子将修身、交友、立志作为获得人生快乐的途径。孔子说的快乐是超于物质的精神的快乐,再对比现代社会人们对快乐的追求,从中我们获得一些启示,使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去获得真正的快乐。  关键词:孔子;快乐;现实;物质  作者简介:邓朝岚(199
摘 要:内容提要:《金瓶梅词话》被誉为“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但对其作为文人小说的性质、特点与价值,迄今尚无人作出具体的探讨。本文即尝试通过《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四回《书童儿因宠揽事,平安儿含恨戳舌》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四回的《闲云庵阮三偿冤债》的改编,从其内容、结构与叙事等方面产生的变化,来阐述《金瓶梅词话》“文人”气质及其具体表现。  关键词:文人气质;《金瓶梅》;《古今小说》
摘 要:从古至今月一直是文人骚客们用来抒发情感的对象,她是相思之情的化身,她引发人的无限遐想,对人生,对世间万物进行思考,她是永恒,她也是瞬息万变,她给人带来感伤但又可以是悠闲、旷达情怀的代名词……就是这样,月成了诗人词人们的宠儿。  关键词:月;相思;人生感悟;闲适旷达;清幽雅致  作者简介:李天姿,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7级中文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宋词作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其发展过程与宋代经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宋代的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口语与口语化表达。本文从这种现象的产生基础、特点和其美学意义出发,探究宋词中的俚俗口语与宋代市民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市民文化;世俗美学;勾栏瓦肆;俚俗口语;雅俗共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3  两宋十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