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回归地理教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而教”“怎样教”这两个问题应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它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提出让生活回归地理教学课堂。
  一、让生活回归地理教学课堂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地理在中学课程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地理教学在学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地理课不感兴趣,地理教师也常常抱怨学生地理能力差。因而形成一个怪圈:学生不乐学,教师不乐教,能力提不高,目标达不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以往的地理课堂的教学或多或少存在偏离学生发展、远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表现为:①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事件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中未得到充分体现。②知识堆砌,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罗列大量地理事实,记忆性内容比重过大,原理性不强,迁移价值不大。③忽视实践和应用。④过分注重形式,对地理学科本身教育价值的体现考虑较少。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重任,不能再让课堂拘泥于一种框架,要给学生丰富的思维素材和情感体验,在书本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设桥梁,使课堂回归生活世界。在地理教学时要创设生活情景,使学习的内容向生活渗透,学习的形式向生活贴近,体现出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身边,从而对学习地理产生—种需要感和地理学习的内驱力,进而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生活的课堂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完成目标。
  二、让生活回归地理教学课堂意在可行
  1.生活地理的“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由于地理学习对象尺度广大,距离遥远,地理过程难以直观细查以及过于宏观抽象等原因,常常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产生障碍,使学生逐渐产生了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地理的兴趣。虽然采用地图、图片、图表、地球仪、地理演示实验、地理模型、地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可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之间架设认知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但地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仅仅借助直观教学手段还是难以使学生将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常见地理现象与地理建立起必然联系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有趣的。
  2.生活地理的“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
  《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审美情趣。生活地理的真实材料让学生能感悟地理之真,进而探究其真的原理,培养其地理情感。
  3.生活地理的“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相邻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学生构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基础,也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他可以将物理、化学、经济、人口、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如:对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地理学又有极强的学科渗透能力,许多其他学科的问题,如人口、经济、政治、疫病、竞技体育等,都可以纳入地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预测,从区域经济贸易到文化交流,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网络经济的开拓,无论是管理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这些问题又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说,生活地理的广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让生活回归地理教学课堂魂在践行
  1.课堂教学设计要妙在“梳理经历”里,让生活地理化
  生活地理化就是指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到生活中应用地理原理,从而促成知能转换。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围绕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视角提出问题,尽量做到三维学习目标的统一,更侧重于对生活的感悟,才更利于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历去感受、构建新知识。“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要把他们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更明确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课堂教学实施要亮在“整合资源”里,让课堂生态化
  新课标非常重视教学资源观,倡导由“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要有开发意识和整合技巧。在实践中,我努力将教材、教参等基础性资源与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学生的课堂活动等生成性资源以及地理学科与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等素材性资源有机整合,使课堂逐渐开放而变得充满活力。
  3.课堂教学深化要融在“回归生活”里,让地理生活化
  所谓“地理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地理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们课堂要深化就一定得“生活化”,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以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
  最有说服力的是印度洋海啸中英国那位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救了100多人的十来岁小女孩。两三个月前,在学校的地震活动小组里学到的海啸知识:当海水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常地消退,有可能是海啸的前兆。当她发现自己眼前的海水发生这样的变化,且在大洋远处出现一条长长白线时告诉父母和身边的人,于是这些人奇迹般地幸免一难。让我深思的是如果是我们的学生(高中生)能否发现?即便发现有多少人相信?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镇定并及时转移?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有多少真正与生活接轨,服务于生活,又怎么能奢望深化?
  (作者单位 湖南省攸县四中)
其他文献
摘 要:排球运动是一项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锻炼和健身价值。南通是全国著名的排球之乡,通过排球之乡这一现象,阐述了南通排球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现状、竞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得出一系列的结论,并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本人于2007年4月对南通部分学校、社会团体、群众等参与排球运动的情况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家乡
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交流、创新的意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是多样化的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实现程度看,可分为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在接受式的探究学习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的资料或现有的资源(图书馆、互联网、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对各级妇联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明确要求。陈至立指出,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
目的观察轻度维生素A缺乏(MVAD)对大鼠肺发育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清洁级SD大鼠,雌雄各半。雌鼠随机分为MVAD组(n=10)和对照组(n=6)。MVAD组
河朔图书馆,一所县级图书馆.该馆位于豫北重镇新乡,由豫省社会名流倡办,整合当地社会教育资源,以“提倡社会教育、挽救文化衰颓”为目的,在河南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创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与哲学》课本的第一单元第三节课中,提到了这样两句话:一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二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这两句话都反映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但却产生了真正的哲学与哲学这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这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因此,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
摘 要: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  关键词:高中;体育;选修课;终身体育    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在学生掌握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身体活动,亲身体会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体育能力的培养,需要使学生不断地参加体育运动,在
对学数学的学生可分在两类:一类是对学数学没有困难的,另一类是对学数学有困难的。前者不用我们心烦,后者才是我们要去改变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去改变呢?  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数学学不好,在老师的督促下,在家长的责备中,在同学们的对比下,已经形成一种对数学的害怕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了解学生,不仅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还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以及教学策略的采用上进行简要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
摘 要: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青少年自己、学校、家庭、有关部门都要来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里家外,都要抓紧。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年青一代才能茁壮成长,为将来成就事业、振兴中华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培养;青少年;艰苦奋斗精神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