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和谐阳光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问题事关百姓生计与生活,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近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努力做到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民生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据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全省绝大多数百姓对幸福的认知以及对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其中,城镇占91.8%,农村占92.3%;苏南占90.5%,苏中占92.4%,苏北占93.3%。总体说,江苏不存在明显的地区、城乡、群体的差异。民众对未来5年生活预期普遍乐观。在改善民生方面,江苏的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拓宽就业渠道。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江苏各级党委、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广开就业门路,落实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强化就业服务,引导多渠道自主就业和多形式灵活就业。一是立足发展扩大就业。通过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有效增加了就业岗位。二是倡导创业带动就业。在全社会弘扬“三创”精神,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带动就业的首要途径,鼓励支持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靠创业带动社会就业。三是实施培训推进就业。充分利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扎实推进“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促进百万农民大转移。四是落实政策帮扶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增加培训经费、政府购买岗位、实行岗位补贴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大力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岗位,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弱的再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托底安置就业。确保“双失业”和“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五是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坚持外输与内转并重、境内与境外兼顾,在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创业和返乡创业,以统筹城乡就业的理念和方法努力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此外,江苏通过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步提高低收入者群体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了职工最低工资随经济发展相应增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幅随社会平均收入增幅相应增长、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增长。五年来,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1倍,2006年达14084元,居全国第六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以上。2006年达5813元,居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国各省区中保持最小。全省居民储蓄存款超过1.2万亿元,增长1.5倍。已连续两年实现新增就业突破百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连续四年下降的基础上降至3.5%。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社保是安民之要。江苏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通过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实个人账户,研究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省内跨地区转移衔接办法,积极探索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立足省情实际,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并实施“财政投人、集体扶助、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新型农保制度。三是通过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完善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四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物价的变动,在全省范围内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其中苏南城市“低保”不低于每月260元、苏中不低于每月210元、苏北不低于每月160元,保证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幅度与社会平均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有效缓解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2006年,全省148.5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07.4万人、147.7万人和62.6万人。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2%。省级社会保障和帮扶困难群众支出达到66.5亿元。五是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保证江苏每个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每个困难家庭的患病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确保诉讼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让新一代江苏人得到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是民生之基。近些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战略方针,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秉持“教育优先”的政策,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率先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接近100%。二是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72%,210万在校生中75%在优质高中就学,三是大力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十年来培养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300万人。特别是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助学力度,支持3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四是率先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来,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大专以上毕业生16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6%。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均位居全国第一。五是促进公共教育投入向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2006年,省财政增加投入20亿元,用于免除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逐步扩大免费提供科教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范围。同时,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2亿元,将免费发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课本的范围扩大到苏中地区,增加到80万人。
  据统计,江苏“十五”以来的教育经费总投入、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都在全国名列第二,全省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现阶段江苏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造和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水平。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超过90%,培训农村医疗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2.59万名。二是加快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小病诊治在社区、大病治疗进医院。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NY_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全省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居民65%。三是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努力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单病种限价等项改革,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食 品药品放心工程,整顿规范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四是推行惠民医疗制度。针对困难家庭看不起病的突出问题,从2002年起,江苏逐步推行惠民医疗制度,全省目前设立了32家惠民医院,其中南京就有12家惠民医院,并对特困家庭实行“五免五减半”政策。去年全省约有40多万人在惠民医院接受惠民医疗,那些困难家庭通过惠民医疗得到的减免费用约有1亿多元。
  
  五、实施安居工程,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住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江苏把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据统计,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已由2001年的26.5平方米上升到去年的28.8平方米,已接近全面小康的标准。特别是对城镇困难家庭,通过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让他们圆了住房梦。近两年,全省约54000户住房特困家庭住进了新房。为了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从2003年起,由政府出资补助,对苏北地区的农村草危房进行改造,并列入政府必须抓好的“农村五件实事”。已累计支持补助资金3.7亿元,帮助15.2万户住房困难的农民住进了砖瓦房。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2001年的34.2平方米增至去年的38.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住房面积比重达99%。
  
  六、加强“平安江苏”建设,为群众提供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一是完善“大调解”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二是完善“大防控”机制,健全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专项行动,全省连续三年没有发生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没有发生有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有影响的重特大恶性案件。打击刑事犯罪绩效考核和侦破命案绩效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结果,江苏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三年上升,2005年达到95.8%,跃居全国第一位。四是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原则,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近几年全省没有发生一起未经批准的游行活动,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五是深入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满意率持续上升。通过平安江苏创建活动,全省群体性事件和进京上访量继续平稳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量降至全国的第22位,进京上访登记量保持在23位以后。
   
  七、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针对江苏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和工业负荷全国最大的特殊省情,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大力加强“绿色江苏”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一是制定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从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干部考核等10个方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的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二是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对重点污染产业、区域、流域抓紧整治,控制农村水源污染,下决心淘汰了一批布局分散、污染严重的“小化工”。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备用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污染水体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机制,探索建立环保市场机制和环境资源价格机制。经初步测算,去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3%以上,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近5年来,虽然全省GDP翻了一番多,但是万元生产总值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0%左右。三是开展大规模的生态建设,针对发展中已经被破坏的环境,积极加以修复,重建良好生态。在沿长江地区实行保护式开发,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最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目前,全国首批6家“国家生态市”中有4家在江苏。全省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5个、全国生态示范区30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9个,分别占到全国的1/3、1/5和1/4。扬州市还荣获了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奖。
  
  (执笔:钱 钢 王国亮)
  
  责任编辑:刘 忠
其他文献
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载体,开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往往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特色和水平。在沿江开发战略启动4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沿江八市,重点采访了各市的开发园区。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我们依然捕捉到了沿江地带开发园区建设和发展的亮点,感受到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氛围。  南京:  【关键词】跨江发展 “双核”联动  【政策】南京市政府2007年1号文《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若干政策》摘录:按照城市
期刊
近年来南京市侯冲村顺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顺应民意,关注民生,激发民智,聚合民力,相继成立了种植养殖协会、文化娱乐协会等6个协会,以及老党员老干部议事协调小组的“6+1”模式,为转变传统的农村工作模式、破解“三农”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侯冲农民协会的运行成效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协会注重把农业家庭经营推向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侯冲村的种植养殖协会,定期邀请专家来
期刊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坚决贯彻执行,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    一、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地方机构
期刊
姜堰市地处苏中腹地,既不沿江,也不靠海,虽然缺乏区位优势。但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增势强劲,GDP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及综合考核排名连续两年跃居泰州各市之首。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我市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打造苏中经济强市,做好三篇文章,实现三大跨越。    一、做好特色经济文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    培育特色经济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制
期刊
正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群众》创刊70周年。  1937年月12月11日,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群众》周刊作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在武汉诞生。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局势变化,《群众》周刊先后辗转于重庆、上海、香港,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潘梓年、华岗、章汉夫、许涤新、乔冠华、戈宝权等先后担任《群众》周刊各时期的主要负
期刊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政府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所做的惠及8亿农民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自2006年实施以来就受到全国广大农民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当前亟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好规划建设关,使“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建设血脉相联。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完成本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
期刊
2007年9月1日下午,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带领全省380多名市、县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和农技专家,来到被誉为“江苏寿光”的泰兴市新街镇。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张连珍副书记说:“作为经济薄弱的偏远乡镇,新街创新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思路,让农民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实惠。这种模式值得全省学习和推广!”  是什么力量让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稻麦两熟忙一年”的农民“不务正业”,改行种起了蔬菜和瓜果,并且用不到
期刊
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增进幸福?文化又如何增进幸福?文化与幸福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时刻叩问着以提炼生活、指导实践为己任的理论工作者。更不断引导、激励着以人为本、以实践创新为宗旨的当代执政者的思考和探求。由苏州市沧浪区委书记宋文辉任主编、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任执行副主编的《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十五”沧浪发展的历程与愿景》一书,正是理论工作者与地方行政者对于文化与幸福问题的共同探讨。该书
期刊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近年来社会建设的实践表明,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尤其是服务性、导向性的管理,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向城市新市民的转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无锡梅村镇作了调查。  所谓社会服务管理,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创造社会公平的发展环境,为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提供服务:在价值层面上侧重建立起大家认可、
期刊
在由我党执政的当代中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担负着全党全国最高层次领导与决策的历史使命,它所确定的主题、所高举的旗帜、所择定的走向、所作出的决策、所制定的战略、所推出的举措,特别是所有这些所付诸的行动和收到的实效,从根本上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民生国计和人民福祉。我们要从这样的历史高度、政治角度和实践深度,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努力把握和实现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根本要求。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