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师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作文。“一切写作活动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温室中长大,大部分没有经历夏天下地干活的艰辛,没有享受过冬天打雪仗的乐趣,没有经历邻居关怀的感受……而这些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由于缺少生活的阅历和感受,他们只能胡乱拼凑,苦思冥想,瞎写一篇作文应付了事。研究写作“不仅要注意成品——文章,更要研究形成文章之前那段看不清、摸不着,充满矛盾,反复的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这个物质世界相当于“原料基地”,人的头脑是“加工厂”,写作是从生活的物质世界摄取原材料,经过思考设计,生产出“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并受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最终借助语言把思想现实记录下来形成文章。学生写作文是生活与学生、学生对生活进行认识、生活世界与学生的感受相交叉的产物。简单地说,写作这一行为过程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把生活现象向学生头脑转化的移入过程;二是学生主体的思维、情感向文字转化的输出过程。这种“递进转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个步骤。
  针对学生写作这种现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其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积极性中最活泼、最积极的一个心理要素,是写作思维能力提高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在作文课上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学生有话可说,命题命到学生心坎上
  命题要了解学生生活,唤起生活经验,力求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写出童心童趣。命题形式要宽泛轻松,不要单一化。原则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去说。其一,借鉴经验结合课文命题。在命题上我们不妨借鉴当代语文教育家郑逸梅先生的经验,结合课文命题,让学生写读后感。课文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能保证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教师抓住学生好奇天真的心理,设计诸如《祖父责备我破坏菜园》等命题,让学生大胆想象,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内驱力。其二,作文命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也要联系学生能力的实际,注重把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布置《我的故乡》这个命题要求学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往往是有离开故乡经历的学生写得比未离开过故乡的学生好。再如,给小学生命《坚强自信》的题目就超越了学生作文水平的能力,让学生无从下手,无法把握,作文训练的针对性将大打折扣。其三,命题要有启发性。富于启发性的命题能触发种种联想,激起写作的兴趣和表达欲望,调动心中积累,顺利进入构思阶段。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他们敏感、细腻,思维活跃、易激动、易亢奋。正如一位小学生在《除夕的话》中所说:“因自己知识的贫乏,我开始了担忧,因自己总不敢那么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我开始了自责;因自己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我开始了内疚;因一个飘来的莫名的微笑,我开始爱的寻觅……”
  2.让学生写“放胆文”,激发写作兴趣
  “放”,一是放开文章内容的限制。在训练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写什么或不写什么。二是放开理论限制。就是有关句式、结构、章法的问题要放在课文欣赏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在具体作文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此外,还可以把这些要求放到作文讲评中分析,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在作文批改中激发学生兴趣
  作文批改能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与启发,能有效纠正学生作文中的漏误。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及时,并在批改中以表扬、鼓励为主。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想方设法启发诱导,使学生的写作热情像股股泉涌源源不断,作文一蹴而就后,学生迫切地希望知道老师对他习作的评价。因而,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应抓紧时间,一气呵成批阅完毕,并趁热打铁进行评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批改的评语要真实。对于学生的作文,我都认真地写评语,鼓励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怕作文,信心不足,缺乏兴趣。那么,我就用心去发现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让这一部分同学从自己的点滴成功之处看到希望,从而提高作文兴趣。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是其生活内容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真实写照,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内容上首先要尊重小作者的意愿,掌握适度的标准。
  二、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应把作文与生活统一起来,形成开放性的大作文教学。基于对作文本质的认识,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当着眼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写文章需要生活的积淀,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认真观察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所感悟,生活素材是文章的来源,胸中有积蓄,仓廪充实,才能文思泉涌,娓娓道来。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是源头活水。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作文苦于找不到下锅之“米”,索然无味,空洞无物。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可谓千姿百态、五彩纷呈,21世纪的中小学生拥有过去任何时代的青少年无法相比的信息来源和获得信息的途径,为什么小学生却感到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呢?显然问题不在于没有生活,而是他们对生活缺少感受和发现。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独特感受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获得丰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教会学生“挖掘”“发现”的本领,于平淡处见新奇。   2.使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作文时仅仅具有知觉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事物本质,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由感性到理性,使知觉上升为感知和感受。什么是感受呢?感受即作者在观察接触现实生活中,受到影响和启发而可能产生的复杂认识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一方面,不同的人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即使是面对同一景物;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月是故乡明”就是这个道理。学生没有感受,写不出好作文;感受不独特,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去体验,去发现生活,去了解社会,使视野开阔,思路敏捷,从而充实作文的内容。学生只有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时代的脉搏,才会欣然心动,文思泉涌。 小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面对大千世界,常常会突发奇想,迸射出创造的火花。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
  三、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叶圣陶有言:“果能善读,必自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想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可以让学生多看书,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从阅读中汲取有用的养料。课文所选的大都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内容上,记叙性作品是作家热爱生活、体察生活、参与生活的产物,饱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鲜明的爱憎情感:说明性作品是生活的知识汇集;议论性作品则提供了正确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形式上,立意的新颖深刻,材料的得当取舍,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写作手法的高超运用,以及语言的生动鲜明等等,都是学生摄取的重要方面。如何实现高效摄取呢?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的感官,与作者感同身受。作家写作时善于调动人的感觉,写听觉,如闻其声;写触觉,如在其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感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使他们沉醉于其中,如沐春风,如润春雨,会有一种顿悟。
  此外,要鼓励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重视仿写的功效,人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初级阶段,需要借助于模仿。作文教学时,教师提出仿写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寻求同作文题目的相似点。作文时,再让学生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储备。仿写是知识迁移的最直接的途径。仿写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入领会课文神韵的过程。作文中的需求与问题,会反作用于阅读的过程,增强其针对性和选择性。因此,阅读与作文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
  总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广泛阅读、积累知识,从读到写,从仿到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浪漫,还是现实?如果你想把它上成文字训练课,它就具有工具性;你想把它上成思品课,也能挖掘出很多人文因素。因此,在浪漫与现实的两大交锋中,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不是“语文
研究由格蕴涵代数所诱导的格蕴涵N序半群的sl理想的代数特性,给出了格蕴涵代数L中的LI-理想与相应的格蕴涵N序半群中的sl理想以及理想之间的关系定理,并对由集合A所生成的sl理
晋祠泉出露于山西太原西山悬瓮山下,由难老泉、圣母泉、善利泉组成。1954—1958年实测泉水平均流量为l.94 m^3/s。与晋祠泉同处山前断裂带的平泉于1978年成为特大岩溶水自流
在m维正欧式空间的子集类上,通过引入集合的新序和依序收敛的概念,讨论新序意义下集值模糊测度的伪自连续、一致伪自连续性,并研究它们的蕴涵关系,从而丰富集值模糊测度的理论。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求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这给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应当与生活为伴,这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文从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规范人们的行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代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整体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中枢地位愈发地突出.在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各个因素中,人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很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初级阶段,是小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建立初级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此时,若能引入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充分整合构建高效课堂,将更有利于孩子们掌握这些知识。  一、巧用信息技术,构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天真活泼,不喜欢受束缚,若是被困在单调枯燥的课堂之上肯定无法专心学习,还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导致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有助于
进城是新世纪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一个重要母题,在叙事策略方面有三个独到之处:一是温情叙事下苦难、欲望、文化三种书写内容的交织。二是同一故事中两个进城女性人物的对比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