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与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戈尔丁在他的成名小说《蝇王》中,大量地、多层次地、动态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深化作品的主题。本文将从小说中的人物方面剖析其象征意义以及其表现主题,从而解读作者所寓言的人性本质。
  关键词:《蝇王》 人物象征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蝇王》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在这部被誉为当代寓言的小说中,作者大量地、多层次地、动态地运用了象征艺术表现手法,使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凭借《蝇王》所取得的巨大影响和成就,戈尔丁于198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其获奖理由中称,“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术和多样而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人类世界的状况”。
  一 故事背景
  小说讲述了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6—12岁的男孩从英国疏散。飞机因遭到袭击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失去成人管教、远离社会文明的环境中,这群男孩分成两派:以拉尔夫、皮吉和西蒙为代表的一派,坚守文明习惯,坚持生火堆以期得到获救;以杰克、罗杰为代表的一派,则只热衷于打猎。渐渐地,杰克一伙摆脱了文明的一切束缚,他们把脸涂成花脸,赤身裸体,最终退化成野蛮人。在两派的残酷斗争中,善良的皮吉、西蒙被杀死,拉尔夫也被追杀,人性中的善良、正义、理性等所有美好的品质都泯灭了,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恶被释放出来,文明人变成了野蛮人。小说生动地表现了邪恶怎样战胜了善良、正义和理性,造成了可怕的后果。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二 人物象征
  1 拉尔夫:理智、文明和民主的象征
  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他理性而勇敢,有号召力和领导才能。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争取获救,他手持的海螺成为民主的象征物。这位12岁,长着一头金发的男孩是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他的嘴形和眼睛流露出一种温厚的神色,表明他心地不坏。”但他的出类拔萃并不是因为他的德行,他的聪明也不是因为他的身材是孩子当中最高最壮的,而是因为他吹响了海螺从而掌握了这正统权威的力量。被选为首领后,他总是以民主的姿态竭力维持集会的秩序,尊重言论自由,以信念归服人,因此得到了孩子们的拥戴。拉尔夫并不具有一个领袖所具有的全部才能,但重要的是,他能发掘他人的才智,所以他才能获得皮吉的帮助,并登上首领之座。此外,拉尔夫还具有领袖的率直和坦诚的作风,当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后,他便把杰克任命为狩猎队的头,借以安抚投反对票的孩子。
  但拉尔夫也并非完人。他总是按规矩办事,作为领袖却不能设法满足孩子们生存的基本要求。他也不知道怎样团结孩子,因此对民主产生疑惑。他还草率地泄露了皮吉的绰号。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同样也有着阴影和黑暗,在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他不由自主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终也未能把握局势,把孤岛上的群体引向光明,而是眼睁睁地看着皮吉被惨杀,甚至自己也被追杀得无处可逃,差一点死于非命。这些无疑都表明了建立在社会理性基础上的民主在专制和暴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无力。也许会有一些读者倾向于把拉尔夫看作是一个庸人,一个穿着民主外衣的稻草人,辗转于他无法抵抗的强权之中。对此,戈尔丁曾说:
  “在我看来,民主生来就有缺陷——内在的缺陷。……对我来说,这不是民主是否是正确的问题。每当民主制度受到极权制度威胁时,民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原则。”
  可见,民主的软弱妥协给强权专制有机可趁的机会,并最终被它打垮。但对拉尔夫做出评价时,我们也要看到他对民主的绝望是因为其虚伪空洞,并且他也为小小的背叛向皮吉道了歉。当皮吉想为自己杀害西蒙的罪责开脱时,拉尔夫却不能忍受这种虚伪,坦然承认了自己应负的罪责。
  2 皮吉:科学理性的象征
  小说对皮吉的描绘不仅与众不同,而且也让我们联想到拥有无限智慧的老人的形象。他肥胖,不活跃,因得了哮喘而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他可谓是科学理性的象征,有着很强的科学理性精神,就其社会身份来说,他事实上是属于科技知识分子一类的。他与拉尔夫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事实上,两个人是始终抱在一起的,拉尔夫开始的思想和主意都是来源于皮吉的出谋划策,且皮吉始终都能坚持科学和民主。当别的孩子大肆玩耍嬉戏时,他却用带着一点严肃和理智的孤独眼光看着他们。当他们心血来潮群起疾奔时,他却嗤之以鼻“像群毛孩子似的!”他向往着成人的世界,在孤岛上,每遇到困难时,他总想着要是有成人就好了,而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却更不太平,而且恰恰是因为具有理性的成人之间的互相残杀,才使得他们流落到孤岛上,从而在未成人之间也演绎了一场人类血腥发展的历史,展示了人性的丑恶。他也试图去否定野兽的存在,虽然说得有些语无文法,却也条条是理。他总是一副民主卫士的形象,在以拉尔夫为代表的民主与以杰克为代表的专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他始终忠诚地捍卫着前者。
  拉尔夫赏识他,因为他有思想、有智慧、有远见,既能展开批评,也能提出建议。而且只有皮吉才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他们已一步步丧失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他总是不停地嘲笑同伴“像群毛孩子”,而他心中却有着作为智者的焦虑。并且他也有着科学的态度:“我们可以试验一下,找个办法生个小火,然后往上加绿树枝来冒烟,有些树叶烧起来一定比别的更好。”他把经验性思维用于思考问题,主张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比较中决定优先的和有价值的。在变化的环境中,他始终没有舍弃科学的态度。他的眼镜代表着科技,因为有了眼镜才有了火,而火又无疑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荒谬的是,因为有了火,孩子们可以向远方发出求救的信号,但同时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分裂,火成了他们争夺的焦点,这似乎也暗示了科技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又在阻碍人类的前进。
  皮吉只相信能被解释被证明的东西——“生活嘛,总是有科学性的”。然而,他也难免会犯错误。他缺乏运用智慧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他错误的预期也往往导致他理智的失效。当他挑战杰克,想要回眼镜时,显然并不是因为那些男孩的刺激而致,他当时触人心弦的话语明确地表现出其公正的意念,但荒谬可笑的是他所说的却很不现实。“我就拿着这个海螺到他那儿去,”他说,“不是求他把眼镜还给我,而是因为有理就是有理。”他的这种不现实也使他最终碎身岩上。他至死都坚信民主的力量(海螺是民主的象征)是强大的,这无疑又是在讽喻人类社会。二战的直接原因无疑是因为法西斯的疯狂发动,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掀起二战,几乎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历史表明了专制力量的可怕和民主的脆弱。当然这其中似乎尚暗示了科技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处境尴尬的社会地位。毕竟这些理性的科技知识分子有时过于理想地看待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前途;他们所想象的乌托邦王国毕竟是不现实的,社会的发展绝非只是由科学所能决定的,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影响是与之俱来的,只不过到了现代社会更为突出而已。
  3 西蒙:人类先知和理性的象征
  西蒙,这个被戈尔丁称为基督式的人物,是这部小说中唯一逃脱责难的人物。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他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于探索真理。他可谓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和人类的先知。这个孩子之所以独特在于他有着源于博爱的勇敢,有着耶稣洞悉人性的眼光,有着超然的孤独。他身患癫痫,但却是一个心智健全的小孩,而他的疾病更使得他像是一个圣者。西蒙对首领这个地位并不感兴趣,真实自然的性情才是他的本色,而非自我夸耀与自我推销。他善于思索,有很强的洞察力,敢于探索真理、发现真理。他性格内向腼腆却非常敏感,是他首先揭开怪兽之谜,认识到邪恶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他勇敢地提出应该在他们自己当中揪出所谓的野兽:“我想……大概野兽不过是咱们自己吧。”而他这番话却引来了孩子们的嘲笑与侮辱。他们说他是怪人、是发了疯,因为他老是一个人做自己的事,他们宁愿听从一个健壮帅气男孩的指挥,仅是因为被其外表的强悍与魅力所吸引。没有人能理解西蒙,而皮吉是最不能理解他的人,因为皮吉只相信科学,而西蒙整个生活的精神支柱却是美德。
  对于身陷绝境的孩子们来说,唯一能将他们从疯狂与混乱中解救出来的便是要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尽力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在荒岛上只有西蒙一人具有这种理性。他用真理规劝盲目,以谦卑劝诫桀骜,然而孩子们却将西蒙拒之门外。所以当他想要奋力拯救他群情激昂的同伴,告诉他们这里并无野兽,有的只是孩子们自己心中的邪恶时,却被杰克一伙当作野兽、在痴迷状态下的游戏式狂舞中杀害了。西蒙的人格是通向光明的救赎的理想人格,当西蒙被那些受偏见和狂热控制的孩子们当作怪兽活活杀死时,也是人类在微缩的世界中再一次杀死能够拯救他们的先知和人性已经完全被兽性代替的时候。西蒙是全书中理性的象征,西蒙之死象征着孩子们具有的理性全部失落,暴力、野蛮、杀戮终于完全支配了他们。
  4 杰克:野蛮,邪恶和强权主义的象征
  杰克心狠手辣,善耍阴谋且充满权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形象。他的丑陋强悍、他的暴躁自傲、他的骁勇好斗无一不使人联想到魔鬼的形象。当孩子们提出需要一个首领时,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推上这宝座。然而公平的竞选让他仅仅成了狩猎队的头,但他从此也就掌握了这股赤裸强大的力量。“我们要有规矩!”他兴奋地喧嚷着。但他只是热切地盼望这个次序能规范到他所厌恶的人、在他之上的人。可这些幻想却落了空,于是他否定了所有的规矩,并宣称自己才是首领。疯狂的火焰在他的眼中燃烧,他像猎人一样扯起了他黑色的斗篷、画上了面具,从此释放他所有的邪恶,掩盖他所有羞恶的意识,发泄他所有的狂热情绪。如皮吉所说,海螺是他唯一没有得到的东西。当他想要借海螺来登上首领之座时,却发现自己是吹海螺的外行。于是他领悟到这种方法行不通,便又把海螺置于“脚下”。至此,他开始寻求另一通向权威的道路。他借助狂舞使孩子们摆脱恐惧,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并以食物为诱饵把孩子们从拉尔夫那里拉到自己周围。西蒙与皮吉的惨死都是他野蛮统治的必然结果。最后,连海螺这民主的象征也被他的帮凶砸得粉碎。这象征着邪恶战胜了科学,毁灭了民主。
  杰克已被“野兽”所吞没。他以灵魂为代价,从魔鬼那里换来了赤裸的权力,从而凭着直觉,无意识地应用面具、舞蹈、仪式、赎罪物来驱走对未知的恐惧,然而,这更助长了他对未知的恐惧。杰克并非无政府的象征,而是一种比拉尔夫所代表的那种秩序更加集权、野蛮的秩序。从政治和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他比拉尔夫更具有领袖的风范,他的专制比拉尔夫的民主政策更有效。他保持了“秩序”,停止了争吵和分裂,克服了懒惰,满足了人类的基本本能需求。但他对野蛮的渴望、对邪恶的崇尚,却压抑排斥了文明,扼杀了理性美德,使孩子们堕入了野蛮与邪恶的深渊。
  三 结语
  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员而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廉·戈尔丁,亲眼目睹了无数残酷血腥场面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极大伤痛。小说《蝇王》通过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恶”和人性“黑暗”,小说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少年儿童,但戈尔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揭示小说的道德主题——人性“恶”,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演绎了人性恶具有多大的破坏和毁灭的力量,它所带来的只能是残酷的杀戮和血腥。同时,小说也给读者以警示:“人性恶”以及“人性的黑暗”若不加以有效的控制,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 威廉·戈尔丁,刘力坚译:《蝇王》,今开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3] 王宁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吴少跃,男,1970—,广东揭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华裔作家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以特殊的第二人称为叙述主线,通过精心设置的多组互为映照的存在镜像,让历史——文学、作者——叙述者、叙述者——主人公以及中/西文化在动态的对话语境中衍生出各自的意义。小说精妙的语言和经由叙事构建的文学镜像共同编织起文本丰饶的诗学意涵。  关键词:《扶桑》 镜像 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华语写作的版图上,严歌苓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引人瞩目
期刊
摘要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较为特殊的女性作家,她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一样在战争环境下写作,但却是从纯粹的女性视角出发,以独特的女性意识为指引,描写都市平凡女性的普通生活,同时渗入历史与女性自身的因素,突出展现在这个特殊环境中女性价值的种种异化。  关键词:女性意识 女性异化 男权意识 女性自我价值 “非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回顾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从事文
期刊
摘要山东庆云女作家姜金霞近期的两部长篇小说《蓖麻花》和《女枪王》,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这两部作品所塑造的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形象,不同于中国以往战争小说对女英雄的男性化阐释,而是都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此外,两部小说都表现了女英雄的情爱观,写出了她们成长的历程。  关键词:姜金霞 《蓖麻花》 《女枪王》 女英雄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人物形象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
期刊
摘要纵观中国近年的青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思想性、文学性都存在很多问题的作品。本文试通过对当下青春文学作品存在的诸多弊病,及这些弊病对青少年的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阐述分析,希冀引起人们对青春文学的重视,从而达到使之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青春文学 分析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中国文坛对于“青春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一般说来,它特指上世纪7
期刊
摘要对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看法历来就有分歧,当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917年“五四”新文学革命和从“五四”文学革命向前延伸。本文从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现代文学语言的确立、现代文学文体的成熟三个方面阐释了以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的原因,并从逻辑上对从“五四”文学革命向前延伸的观点进行了驳斥。  关键词:现代文学 起点 新文学革命 文学观念 文学语言 文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十七年”时期的革命英雄传奇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新英雄传奇构成了中国当代英雄传奇文学创作的两大高峰,新英雄传奇在延续与借鉴革命英雄传奇创作方法的同时,颠覆了传统的“神性”革命英雄形象,极大地丰富与深化了人物内涵。  关键词:新英雄传奇 革命英雄传奇 借鉴 突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形象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十七年”时期革命英雄传奇中那些性格特征简单的
期刊
摘要周作人附逆,蕴涵着复杂的民族文化悲剧,隐含着太多的人性、伦理道德、文化、政治方面的因素。本文从心理、个性、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新文化的负面影响几个角度的分析、阐释表明,周作人附逆的悲剧是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尴尬和悲剧。  关键词:周作人 附逆 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1931年至1945年间,“在抗战的整整十四个年头里,中国文艺界最大的损失是周作人的附逆”,郑振铎在《惜
期刊
摘要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被认为是战后英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白人女主人玛丽和黑人奴仆摩西斯的悲剧命运更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肤色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却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其结局不仅饱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而且在后殖民的语境中被深深地打上了殖民主义的烙印。因此,《野草在歌唱》所展现的并非一曲委婉动听的悦耳之歌,它所真正倾诉的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共同吟
期刊
摘要弗兰克·奥康纳以爱尔兰独立战争为背景,在《国家的客人》中细致、深刻地刻画了五位士兵从平静的生活到进入刑场的不同心理变化和遭遇,反映出他们复杂的心理矛盾,从而讽刺性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本文从人物的思想、宗教信仰、军人职责等方面分析并论述了小说中人物进退两难的处境,从而凸现出战争对社会和人的身心所造成的极大创伤和阴影。  关键词:《国家的客人》朋友 职责 矛盾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波特诺的抱怨》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三部小说,同时也是他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罗斯本人由于在该作品中丑化了犹太人形象而受到犹太社会的激烈批评,同时他也因小说中有过多的性描写而被认为是一个淫秽作家。本文作者撇开传统的种族和身份研究,从性别角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波特诺的抱怨》中传统性别角色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阐明了罗斯对多元性别角色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波特诺的抱怨》 菲利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