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立宪派在宪政文化价值目标追求上的“错位”

来源 :新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js1989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近代中国宪政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西方宪政的基本价值目标在受到维新志士折射摄取后发生了“扭曲”。宪政的基本价值目标已经和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粘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工具化方案,从而不自觉地出现了宪政价值目标上的“错位”现象。
  【关键词】维新志士;宪政文化;价值目标;错位
  
   中国几千年来的集权专制体制,演化到近代,由于自身内部机制趋于老化、外力的侵蚀与冲击,已难以应付制度败坏的困境,新的制度在旧的废墟上进行建构的可能性几乎丧失殆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冲击自给自足的封建生产方式,并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步入近代的中国又遇上了一个生产力远远胜于自己并夹着霸气的文化力量的冲击,要想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通过修修补补来克服内外双重危机,看来可能性不大,在这样的政治体制面临着几乎不可延续的时候,到旧制度或自身制度以外的文化视野中去寻求破解的趋势成为必然。近代中国宪政文化的衍生与变迁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当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以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和加工西学时,就抱有极大的理想化色彩,由此使得宪政在中国并不是被看成一种纯样的政制政式。中国的实践者和思想家也不在乎单纯地探求宪政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原生价值,而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相连,从而不自觉地产生了宪政文化价值目标在移植到中国后的“错位”现象,陷入了“宪政功能主义”,把宪政物实施看成是一种“魔力”--牵引着处于危难之中的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 宪政理论在西方
  宪政,通常理解为“实施宪法的民说政治”或“以宪法治理国家”。具体而言,它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但是,宪政决不是宪法与政治的简单相加,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成果,一种从特定传统演衍而来的生活方式,它蕴含着人民主权、服从法律、尊重价值和尊严、平等、自由、容忍等许多原生文化的元素,所以在西方,宪政并不单是一种独立意义上的政治型式设计,而是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超然正义;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相辉映。简而言之,宪政自身的价值及其目标与思想者所期望的东西是这样的:宪政就是通过防御性的制度设计来控制权力,以便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保有一个充分的私人空间【宪政理论中划有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和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限制政治权力是宪政政体的核心任务。”“设定各种各样的私人自治领域,以便限制政府权力,保护私人的和公众的权力,保障公共领域的平稳运作;通过结构性的限制(如制衡制度),约束政府行动的能力,发展制度化的措施来强化民主过程,制约派别和议员,……立宪民主的中心任务确保公众对偏好进行讨论并加以集体选择的领域,同时防止派别专制和自利代表的危险。”也就是说,宪政主要是通过设计某些制度以限制政治权力的行使,以解决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等问题。
  2 清末立宪派对西方宪政理论的解读
  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是从西方宪政文化中萌发出来的,“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这个时候开始搞起来的。”但在解读西方宪政理论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多地从“中国情境”出发,以自己的需要进行剪取,不自觉地抛弃了宪政理论中原生在西方的带有防御、制衡性、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内容,从而使之成为了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鲜明的政治品格的工具。西方宪政文化内在的具有的原生价值这样被中国的功利性所摄取与继受,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宪政的持久信念和崭新的秩序,集权专制制度在政治上被推翻了而宪政的原生价值却变形走样。
  在细读一些立宪派人的言论,不难发现,其中确有着出自爱国忧民的亢奋激情,但对西方的宪政的认识过于肤浅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眼光表面化地解读西方的宪政理论,从而促使宪政理论的引入产生了这样的现象:把自身传统文化的某些概念硬绑于西方宪政文化这种异质自身的文化体系的身上,因而造就了一个形式与内容的混合体。宪政的基本价值在这里没有丝毫的体现。其实,宪政的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否定无限权力。而他们却没有丝毫的顾及。
  我们都很清楚,近代中国宪政历程是顺着御侮救国而不是顺着个性解放、自由平等之路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比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中国时,看到西方立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前者有议院,议院能集合众议,消除君民的隔阂以达到“君民共主”的新型关系。有了这种新型关系,君民就能彼此协调一致向国家富强目标使劲。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逻辑判断就理所当然出来了:西方优越的制度造就了西方高度文明、发达的物质成就。这也正是他们热衷于引进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并以此作为榜样从政治上寻求中国富强出路的最重要的心理动机。这样的一种心理动机就会很容易地把西方宪政的模式看作是西方有意设计出来而达致富强的东西,也就抛弃了宪政理论内核里的原汁原味,断裂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纯粹地追求宪政中所谓的“华丽的外壳”。这就使得中国人从思想上抑制对西方的这些价值如何移植于中国,如何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政治结构进行理论探究的可能性。相反地,他们在可能不太理解西方那些价值所代表的不同涵义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富强逻辑”的需要把西方那些价值实体分割成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服务的工具,强行地把宪政与中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发生联系。西方有“议院”是致强之因,中国无“议院”是积弱之根,“今欧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而”吾国行专制政体,“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陈炽对英、德两 国的 君主立宪制度极为赞赏,认为这是“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一心”,是“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认为西方国家以议会制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是立国的根本,也是国家富强的主要原因。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召开国会的建议。他认为,日本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富强,就是因为它们都不得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的缘故,因此,只有仿效日本与西方国家,召开国会,才能走上富强之路。很显然,“富强逻辑”是他们解读西方宪政价值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根基浓厚的大国,有着五千年文明连续发展而不中断、博大精深的伟大文化传统,在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浓厚的基础和雄伟、恢宏的气度,不断地吸收融合各种类型的文化,如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等,并泽被域外,形成中华文化圈。由此所形成的心理优势,它的子孙对其偏爱程度可想而知了,这种偏爱也就塑造了具有内在属性的难以超越的心理机制,从而在深层上对西方文化是排斥的,同时也是隔膜的。而中国在近代所遇到的问题远不是传统文化所能够解决的,到新的文化视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势在必行,从但是,此时同样又遇上了这样无法克服的两难境地:如何移植并融合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宪政大概否定封建专制)和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国需要选择宪政,但作为救亡之民族主义运动的手段,中国的宪政运动又需要激发民族热情和强化民族意识来获得动力,而民族主义精神的动员必须强化民族文化(加强民族主义也就增加引进宪政的难度)。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采取了“截取”的方法,首先从最易和最大功用处下手,从而造就了“中体西用”这样的“非牛非马”的学理定式,这也难怪他们,饱读经书的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也成不了西方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因为他们首先是一些民族主义者-钦慕着西方的“强大物质力量”而非整个西方文明的中国人,只是希图从西方引进一些学说来解决民族存亡问题,也正是从这样的心理动机才去充当“西方宪政民主的学生”。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宪法、三权分立,使他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并从中看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力图将西方国家的民主宪政模式移植到中国,在中国建立起欧美式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是,中国的社会现状要求只对救已之病非常有用的部分进行植入,而那些“无用”的则被摒弃。在事实上,西方的宪政作为一个整体(包含有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在近代并没有受到各国知识分子(包括维新志士)真正系统地探究过。“百日维新”截取了西方的政制,而又要保留中国的纲常伦理、封建专制,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之于中国则被看作是些无用的东西,统统地被抛弃了。这也就产生了近代中国宪政价值目标追求上的“错位”现象。
  3 结语
  清末立宪派人对西方宪政理论的解读(误读)和植入而产生价值目标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一点是它与中国现实社会相背离,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的支撑和政治体系的保护,甚至在自身文化体系中也没有能够与之融合或者说沟通的机制。在“百日维新”期间,希望能凭借西方宪政从根本上和整体上改造近代中国社会面貌,走上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却仅仅掀起了社会表层意义上的激荡现象,对社会深层的动摇却显示出一种无力的态势。其实,这是一种异质的文化类型从外界植入,而并非从自身社会内部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系的变动而生长、发育起来,并从引起社会变革所必然遇到的难境。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学对中国的植入,是从外围开始的——以近代中国的精英为载体,仅仅以民族危亡为催化剂,而迟迟得不到经济结构层面意义上的响应。这样使得西方的学说只能悬挂在社会上层人士的理论中,而不能根植到中国民众中间而得到工农民众的响应。其次,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和当时的“焦急”民族心理有关。
  这样的“错位”,成为中国宪政路子的不平坦与不成功的滥觞。他们的努力,并不能换来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近代中国所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从西方宪政文化中截取于已有用的东西是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的引进,从整体上去把握西方宪政文化尤为重要,“故今之论宪政者,不仅要熟悉其制度,了事其理论,亦须明白其渊源,把握其精神”。只有这样,宪政的道路才能走上正轨,宪政的原生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特别是当前中国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尤其要注意这一问题,因为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核心内容是要依宪法治理国家。
其他文献
【摘要】突出学生主体中的自我发展,以培养主体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主体的认识、思想问题,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  【关健词】高中语文;数学转型  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伴随之。全球文化的一体化也成为必然,特别是中西文化从哲学思维到文学艺术再到日常大众文化的相互流转与冲撞不断在激荡中交融,并趋于混合。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古老中国反省自身,寻求他者。力图
期刊
【摘要】口语交际是日常生活交际,这种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和机智的听说能力,它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然的任务。  【关键词】口语交际;课堂内外;语文教学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and outside of the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ai Xiaohua  
期刊
【摘要】识字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基石。根据低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能让他们在识字中得到快乐的方法,让他们带着快乐的心情乐意去识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动机;利用游戏,调动识字兴趣;总结方法,鼓励自主识字;实践运用,注重生活积累;遵循规律,加强复习巩固。  【关键词】识字;兴趣;游戏;运用;规律Music literacy, music lite
期刊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阅读都是语文教学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教育的四书五经,不就是以读为主吗?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的说法吗?不难看出,自古以来,阅读就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从现行教学内容来看,语文主要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大版块,在这三大版块里面,阅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我可以这样说,不管是传统教
期刊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启蒙阶段,对他们的口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看、读、说、写的能力。说是写的基础,小学的作文要求先说后写。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训练;作文要求On the lower-grade Teaching Oral Communication  Yang Changkai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师生各自都具有独特的情感体,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激发并满足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需要,从而引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态度,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主要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以及与教师个人的积极情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的具体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具有一种惧怕的心理,觉得语文枯燥、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及走向社会所必须的能力。但是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令人担忧,面对作文的教学许多的语文教师也感到头疼。因此,将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写下来,希望可以和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生活;阅读;教材Teaching Writing  Kong Li  【Abstract】Composition in language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Electromechanical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Special En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有效沟通和相互融合已成为主流,所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社会接轨,与社会所融合,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沟通融合机制灵活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sion mechanism of communicati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和缓和我国建设资金的巨大需求与有限供给的尖锐矛盾,必须严格加强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由此,通过必要的工程预算,对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施工图;定额;工程量   Preparation of construction budget    【Abstract】To address and alleviate the gr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