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景结情的艺术魅力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诗、写文章,都很注重开头和结尾,自古皆然。署名白乐天的《金针诗格》说:“破题欲似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也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尤其是结尾,好的结尾能让引人遐想,余味无穷。这样的结尾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名族性格,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华名族的审美诉求。经过古代文人的长期实践,他们发现,“以景结情”这种现象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文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是指诗文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对相关景物的描写,以写景句结束诗文的一种方法。用形象性更强的景物描写取代直接的议论或抒情,使得情感的抒发含蓄有节制,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景有终而情无限的艺术效果。正如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文人们一旦发现“以景结情”的妙处,就千方百计地在诗文中运用,也成就了数不尽的名篇佳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的名句。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凄凉哀怨之情,結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这极其清新明净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凄凉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和《省试湘灵鼓瑟》这首诗相似,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用中国古典诗文中用文字描摹音乐的典范之作。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第一次描写琵琶女弹奏音乐时,通过对琵琶声的描摹极力展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戛然而止。按着通常的写法,到此诗人应该对琵琶女的弹奏技艺做正面的评价和赞美。但诗人没有这样做,却转入了对江上景物的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虽然乐曲结束,但人们还久久地沉浸在乐曲当中,悄无声息。只有江面上一轮明月高高悬挂。仿佛那那优美的琵琶余韵伴随着明澈的月光在江面上久久回荡。诗人以景结情,不但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赞美,还收到了言有尽儿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这种表现手法,不但诗歌中多有采用,散文中也屡见不鲜。作为“唐宋派”散文大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所称道。文章围绕项脊轩回忆了作者生命中的三位亲人。在回忆到自己伉俪情深却英年早逝的妻子时,归有光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文章到此结束。作者在此没有直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也没有沿袭前面的形式继续回忆妻子生前的生活点滴,而时把目光转向院子当中妻子亲手栽种的一个枇杷树。小树一天天长大,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也与日俱增。一句“今已亭亭如盖矣”把对亡妻的思念,天人永隔的悲痛,物是人非的沧桑尽含其中。读之,不禁让人产生无限思量,无尽叹息。正所谓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以景结情的经典案例不胜枚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这种表现手法成就了许多经典诗文作品。以至于到今天许多影视作品中都大量借鉴。我相信,“以景结情”这种充满艺术魅力的手法必然助力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艺作品。
其他文献
模型思想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的核心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事物地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如果我们更加明确地理解和把握模型思想的含义,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进而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教材专门安排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创设问题情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观察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学习细致分解的观察事物,学习运用不同的感官观察,对于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通过教学,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提升观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观潮》一文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描写可谓精彩至极,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时,
期刊
一、立意要新颖准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文章要推陈出新,避免陈词滥调,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文章才更有意义,更具创新性,才能在众多的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在学生平日的习作中,很多作文都在重复着一些司空见惯之事,比如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很多同学就会想到在地铁上给老人让座之类的“老话”,毫无新意可言。立意之新往往出于取材之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写他人之所未写,言他人之所
期刊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它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怎样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呢?近两年,我在实施校本课程京剧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京剧知识,欣赏京剧艺术的尝试。京剧校本课程从美术的角度切入京剧艺术,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京剧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
期刊
一、引言  颜色词是构成习语的重要语素,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从理论上讲并无本质的区别,英汉习语产生共同联想实属情理之中。  然而,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价值观念的迥异,观察角度的不同,对色彩的感知取向就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喻义的差异。比如:巴西人忌绿,日本人忌黄,泰国人忌红,比利时人忌蓝,土耳其人忌花色。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取向上的差
期刊
对特殊生的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现在总是听到教师这样的感叹,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社会的发展,各种负面影响对校园的冲击不可避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难度,其实从教育本身而言,我们的教师在对特殊生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以为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其实教育学生特别是特殊生,教师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是正常的现象,对他们的教育有时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期刊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它的积极作用也被各个行业所认同,特别是在教育行业中,能为学生提供新型的知识点获取途径。班主任在小学德育课堂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需求出发,设计合理的运用策略,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德育课堂,自主挖掘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高度。班主任要不断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平台,将小学德育效果最大化。  一、提
期刊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从自身实际教学出发,说说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搭建桥梁,让学生想创新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要将能生活片段结合教学情境,整合教学资源,
期刊
在解析几何中求动点的轨迹方程问题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求点的轨迹是把基本知识、方法技巧、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能力集于一体的过程,因此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求曲线的轨迹方程问题,贯穿于圆锥曲线的始终,也是高考热点问题之一。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时,要审清题意、确定解题方法、逐步解答、综合陈述、完整作答等环节,其基本步骤是:  ①设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曲线上的任一点坐标;②列式:写出适合条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