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毕业生读研动机浅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及时了解现代大学生的读研动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对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发展缕清脉络。本文对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有意向读研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分析,就调查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就业 读研动机 课程改革
  隨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和门槛越来越高,作为社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选择继续读研深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读研意向的学生发放问卷,并对问卷的结果和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此研究结果折射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
  作者在2017年5月设计了《高校毕业生读研动机调查研究问卷》,对毕业生读研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
  此次调查共向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中有意向读研的学生发放了100份问卷,占毕业生总数21%,收回问卷89份,其中有效问卷85份,有效率达95.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覆盖面较广,调查对象的专业人数、男女比例、城镇来源等与我院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取样合理,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工科类)读研动机呈现以下特点:
  (一)读研动机积极向上,但呈现较强功利性。
  在调查“你读研的目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68%的毕业生的选项是“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拓展人脉,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只有14%的毕业生选择“出于对学科的热爱,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和求知欲,提升自我”,还有14%的学生分别是因为“受同学朋友或家人影响”及“暂时不想就业,想继续过校园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读研的动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都想通过提升一个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用以拓展行业范围内的人脉和资源,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学生是出于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出于对学术或学科的热爱,目的性和功利性相对较强。同时不难看出,有14%的学生只是受同学或家人影响而选择读研,或者干脆是因为暂时不想就业,逃避竞争压力较大的就业而选择读研,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甚至是没有目的性的读研深造,不清楚也不了解自己读研的指向是什么。
  在“你是否热爱接下来所读研的专业”一题中,高达39%的毕业生选择“一般”,既然一般热爱,又选择了读研,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读研的很大动机是为了将来更好就业,寻找一个更好更高的平台,而不是出于对学科和科学的喜爱和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当代大学生读研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的纯粹性。
  (二)专业思想明确,但缺乏钻研精神。
  在“你想成为这个专业领域中的专家吗?”一题中,75%的毕业生选择“想”,25%表示不清楚。在问题4“你有继续读博的打算和想法吗?”一题中,55%的学生表示“有”,45%的学生表示“无”。
  由此可见,当代毕业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尤其是工科生)认可度较高,对于自己本科所学专业的教育和思想都持比较“忠诚”的态度,专业思想较为明确,如无意外都希望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做出一番成绩。据笔者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可以看出端倪,工科类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和毕业后半年的非失业率都比文科类和理科类学生高得多,因为经过几年艰难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历练,他们一般都会对自己专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轻易转行,不轻易找非对口率的工作,部分工科类学生都会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就业,希望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由此可见,工科类学生的专业思想比较明确。但是只有55%的毕业生有继续读博的想法,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继续深造和学术钻研精神,部分读研后的学生都希望尽快出来找工作就业,笔者观察到他们一般认为,自己读研只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平台,无论是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经费成本、人力成本、机会成本等,都会约束他们进一步读博,他们往往考虑读博需要花费的精力、经费、时间等会不会投入产出比不划算,甚至因为博士的文凭,失去比较多的合适的就业机会,所以部分读研后都会选择出去就业,对于是否可以继续在高校里面读博、研,对学术继续无条件追求等,往往会失去兴趣和耐心,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基本上只有1%不到的工科类研究生会继续选择读博,大部分工科类研究生毕业后出来就业,缺乏对自己学科的热爱和坚持,由此可见,他们在学术方面是较为缺乏学科钻研精神的,不具备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于学术纯粹而明晰的热爱和追求,这是一个值得反思和思考的问题,是否浮躁的社会让现在的研究生失去了平静地追求学术的心境和勇气?
  (三)读研态度不够坚定。
  在“假如当时你保研/考研失败,你会选择第二次尝试么?”一题中,只有39%的学生选择“会”。
  不到四成的学生表示会愿意进行二战考研,根据笔者对现实大学生的观察,甚至大学前三年专业学习非常强的学生,因为在大四没有准备好保研,而和保研失之交臂的大学生,就因为保研失败就转身就业,完全不考虑考研,实际上,这种不是个案,是比较多的情况。恰好说明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读研或者追求学术坚定的信心,失败了一次,就放弃了读研之路,实际上他们本身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但是出于对浮躁社会的影响、对功利主义的追求、对自身不能吃苦耐劳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不进行“二战”。这是一个严肃的信号,当代一些大学生读研态度不够坚定,在第一次保研/考研失败以后,部分毕业生选择放弃,直接就业,而不是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考研尝试。也就是说我国大学教育缺乏给学术进一步学习的体制、环境和人才吸引力,导致大部分学科人才流失,直接到社会就业岗位上挣钱养家,而不是对于自己有把握的学术继续搞下去,推进我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来学科人才将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这肯定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是事实表明了我国当代大学生读研态度不够坚定和纯粹的残酷事实。   三、结果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读研动机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基本上呈现三大特点:读研动机积极向上,但呈现较强功利性;专业思想明确,但缺乏钻研精神;读研态度不够坚定。
  根据笔者数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看,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读研动机的现状,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中国现今的大环境是急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互联网、海外人才的引进、国门的打开、知识和资金的流出流入,人才每年都以急速扩张的速度增长,一些好的工作岗位的准入门槛不停提高(例如公务员、高校、部分事业单位、国企等),就业大环境的压力使得一些本科毕业生想暂且逃避就业压力,借读研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同时大学每年扩招,让本科学历开始贬值,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读研动机越显得功利化,他们企图通过一纸研究生硕士文凭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硕士文凭成了他们手中一个就业的“筹码”;同时一些高校本科教育沿袭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十年如一日,专业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灌输专业知识,而较少实践如何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不少本科毕业生对自己专业知识只是被动接受,教案十年如一日,选取的教学文案和例子都是几十年前的,没有更新过,很多学生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让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动力,缺乏钻研精神,逐渐对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失去兴趣,因此他们对读博这种进一步加大对专业知识的钻研显得没什么兴趣,只希望可以通过一纸研究生文凭,增加自己找工作的筹码和竞争力。
  四、几点建议
  针对此次调查折射出的读研动机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读研动机工作的开展:
  (一)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和读研动机。
  高校毕业生把硕士生文凭当作将来就业的一个敲门砖,而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深造学习,主要因为缺乏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在本科在校读书期间,没有接受专业兴趣的培养,假如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教育、邀请本专业内的优秀学者,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提前介入(如开展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等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将会持有较好的读研动机,而不能一味追求现实物质利益。同时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输送更多愿意在专业岗位上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学术型人才。
  (二)加大課程或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
  高校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是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几十年陈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乏味,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当前,毕业生读研动机没调整好,与此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读研动机和培养专业兴趣,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或教学方法改革,对上课内容实时更新,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1]张彦博.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分析与优化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2(中):312.
  [2]纪小平.浅谈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现状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1):72-73.
  [3]周岚峰.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0,28(4):69-7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鼓励更多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讲课竞赛,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促进同行交流、扩大竞赛的辐射圈,并充分发挥讲课竞赛对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专业认可度所起的引领示范作用,现结合参加水利类讲课竞赛的经历及竞赛组织形式及相关环节,分析总结讲课竞赛在“以本为本”教育理念和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并对参赛青年教师在讲课竞赛中如何获取最大收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讲课竞赛
摘 要: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名短篇小说,被公认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马拉德夫人这一女性形象在听到丈夫死亡后经历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冲突,最终丈夫却活着出现她的面前,而她突然死亡了。由于长期受到男权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压制,马拉德夫人的潜意识/本我无法得到适当的发展,丈夫突然死亡的消息让她完全爆发内心深处强烈的渴望——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强大的父权制力量把这
摘 要: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小麦肯(奶娃)是一反常规的英雄形象,虽已成年,但心智尚不成熟,没有独立的人格。在利益驱使下,奶娃南下寻找金子,开始了寻根之旅,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最终找到了家族之根。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奶娃的寻根之旅,指出在此过程中奶娃最终自我意识觉醒,在心理上真正成长起来,意识到黑人群体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西方社会中,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
摘 要: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端正学习态度能够有效改变不良学习行为。本文通过对有关学习态度研究的874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研究已经有近七十年的时间,即使如此,依然不够成熟,并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譬如文献质量堪忧,研究者对自身关注度不够等。  关键词: 学习态度 CNKI 文献计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推进教育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本文借用《斑纹》这一篇课文对两个高二班级教学进行对比与思考,认为将微视频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高中語文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聚焦教学重点、促进知识内化。同时也提出一些疑问,探求以微视频为载体促进语文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微视频 高中语文 《斑纹》  一、微视频的含义与特点 
摘 要: 中西方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在表达方面,有灵主语句及无灵主语句的明显体现。 本文分析《经济学人》中的无灵主语句并将其分类,总结出可以采用译为无主句、译成人称主语句, 将无灵主语转译为汉语的谓语、状语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 无灵主语句 翻译   一、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传统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的影响,更侧重“什么人怎么样了”。西方用语,更
摘 要: 本文以自杀女作家三毛为个案,从心理传记学角度分析自杀原因,结果表明三毛自杀与其在家中不受重视、童年痛苦经历、感情屡屡受挫和自我实现受阻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三毛 自杀 心理传记学  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在重庆出生,后随父母迁居台湾。幼年期的三毛对书表现出极度喜爱,5岁半就开始看《红楼梦》,初中时市面上名著几乎被她看了个遍。初二休学回家,在父母悉心教导下,打下了诗词古文、英文方面
摘 要: 本文阐述“大思政”背景下牢牢主抓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首要任务,研究分析“3 3”中高职贯通学制中学生团员、党员培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在中高职团员、党员培养教育实践中的思考,希望对中高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高职衔接党团建设的研究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 分层分类 一体化 “3 3”中高职贯通  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
摘 要: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的重头戏之一,历来认为本节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波澜起伏的情节。《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中提出让学生“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为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从人物的主次结合和交相辉映中引导学生赏析人物形象。  关键词: 宝玉挨打 《红楼梦》 人物形象  《宝玉挨打》选自《红楼梦》第33回,是《红
摘 要: 唐宋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随着中华文化踏出国门,许多翻译者致力于将唐宋诗文展现给世界。表达颜色的词汇是唐宋诗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探究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对唐宋诗文中颜色词进行翻译时的差异,观察不同文化背景对译者的翻译产生的影响,并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对特定语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得分析更加高效准确,希望为翻译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色彩词 唐宋诗文 文化背景 翻译 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