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的词汇化发展及其动因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代汉语中“非”与“常”因省略处理使“非常”具有了由词组取得名词性地位的趋势。但由于“非常”常链接名词性词组并受汉语韵律规则的影响,形容词性的“非常”大量使用。在使用中,其核心意义“异乎寻常、特殊”使形容词性的“非常”的主观性增强,从而产生副词化发展。
  【关键词】 “非常”;词汇化;重新分析;动因;发展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87-03
  一、引言
  “非常”可作為副词、形容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 (1)异乎寻常的;特殊的。(2)十分;极。” [1] 376“非常”在现代汉语中,用例广泛,在句子中作不同的句法成分。例如:(1)他的心里可是很痛快,他今天是作了一件“非常”的事情,足以把孙七的嘴堵住不再吹牛的事情!(《老舍/四世同堂》)
  (2)他只回答说:“我因为近来忙得非常。”静儿的母亲听了他这一句话之后,就佯嗔佯怒地问他说:“忙得非常?”(《郁达夫/银灰色的死》)
  (3)人们互相间随时都有需要,互相间不能沟通会让人感到非常不便。(《蒙田/蒙田随笔全集》)
  (4)后来,又来了一位,最先跟他聊天的先走了,剩下的两位,一阵“情意诚挚非常”的推拉,他已到了路边的房子旁边了。(《李敖/孙中山研究》)
  (5)一个条件非常一般,甚至二婚的工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个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娶到手。(《张平/抉择》)
  (6)陈白也这样说着,因为陈白非常愿意一个人送萝回去,这时却不便说出。(《沈从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非常”作为形容词可在句子中作定语,如例(1)修饰名词“事情”。以副词在句子中做补语,如在例(2)中作补语修饰谓语“忙”;在例(3)中与形容词“不便”构成补语短语;例(4)中修饰形容词“诚挚”做补语。副词“非常”在句子中也可做状语,如例(5)修饰形容词“一般”;例(6)中修饰谓语“愿意”。“非常”的组合使用和词性形成也经历了古汉语使用中的发展演变,才最终形成现代汉语的用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非常”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过程,探讨其语法化机制及动因。
  二、“非常”的词汇化
  (一)“非常”的出现
  《说文·非部》:“非,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从非。甫微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韋也。韋各本作違。今正。違者,離也。韋者,相背也。自違行韋廢。盡改韋爲違。此其一也。非以相背爲義。不以離爲義。从飛下翄。謂从飛省而下其翄。取其相背也。翄垂則有相背之象。故曰非,韋也。甫微切。十五部。凡非之屬皆从非。”本义是往相反的方向背离,违反,违背,如例(6)。
  (7)然则长众使民之道,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礼不顺,非信不行。(《国语·周语上》)
  (8)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国语·周语上》)
  (9)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所染不当也。(《吕氏春秋·所染》)
  “非”也又常用于表否定义。例(7)中译为:晋侯不是后嗣,却得到了王位。非即为“不、不是”的意思。也常与“不”连用构成双重否定,如例(8)中“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所染不当也。”
  《说文·巾部》:“下帬也。从巾尚聲。市羊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帬也。釋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士冠禮。爵弁。服纁裳。皮弁。服素積。玄端。玄裳,黃裳,襍裳可也。禮記深衣。續衽鉤邊。要縫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廢矣。从巾。尙聲。从巾者,取其方幅也。引伸爲經常字。市羊切。十部。”本义是古人穿的下裙,如例(11),这一意义已经被“裳”代替。
  (10)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
  (11)范蠡曰:“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国语·越语》)
  (12)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韩非子·十过》)
  (13)曰:“象不得有为於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孟子·万章》)
  “常”的基本义有永久的、固定不变的,如例(12)中“赢缩以为常”“日月以为常”,由永久不变引申为规律、准则,特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如三纲五常。引申指一般的,普通的,如例(13)中“常人”即普通人,再引申出经常、平常的意思,如例(14)中“欲常常而见之”。由例(13)可见,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非”与“常”的连用。
  (二)“非+常+名词性成分”的连用
  春秋时期出现“非+常+名词性成分”的连用,形式上放置在一起,“非”仍表否定,“常”作定语,修饰名词成分。
  (1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
  (15)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吕氏春秋·举难》)
  例(13)中,“非常道”“非常名”中“非”表否定,“常”取恒常平常之意,修饰“道”“名”,“非常”可理解为不恒定的,变化的。例(14)“非”表否定的意义,“常”表平常普通,作为“人”的定语,“非常”即区别于一般平常的,“非常人”解释为并非普通人。“非常”根据修饰名词成分的不同,意义并不固定。
  (16)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7)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汉书·吾丘寿王传》)
  (18)故日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非常”连用的例子在东汉时期有较大增加,连用形式更加多变,大致可分为三类:
  1.“非+常+者”。例(15)中“常”+“者”构成名词性成分,但“者”代替中心名词,本身意义较虚,使得“非常”在形式上更为紧凑。
  2.“非+常”。例(16)中“非常”独立出现,实则是所修饰的名词成分的省略,意思是“非常的现象”。南朝的《后汉书》中有“备御非常”“致非常”“生非常”“蠲除非常”“戒非常”等,大部分是作动词的宾语,名词性结构的省略也促进“非常”独立成词,有凝结为名词的趋势。
  3.“非+常+之+名词性成分”。古汉语中“之”是汉语为了强调音节,常用“之”来拉长音节的跨度,位置在修饰语与被修饰成分之间,如例(17)“非常之原”,“之”将“常”和修饰成分分割。这种用法使得“非常”的凝结关系更为紧密,加快了形容词“非常”的形成。
  在两汉时期,第三种用法大量出现,南朝《后汉书》25例含“非常”的句子中,11句为“非+常+之+N”结构,六朝《三国志》20例含“非常”句子中此结构13处。“非+常”单独使用中尚未奠定名词的属性,却在两汉时期大量使用中具有形容词性。
  三、“非常”的语法化
  “非常”开始语法化为副词,是由于“非常”“Adj+非常”和“非常+Adj”及“V+非常”“非常+V”形式的出现。
  (19)鸟兽奇骨异毛,卓绝非常,则是矣,何为不可知?(东汉《论衡》)
  (20)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非常欢惬。(唐《霍小玉传》)
  (21)太子闻偈,哽噎非常,遂乃叫切合悲,亦道一偈。(《八相变》)
  (22)二人即引南行,至一城,非常险峻。(北宋《太平广记》)
  (23)近被卖与法界寺夏侯师,今将我向城南耕稻田,非常辛苦。(北宋《太平广记》)
  在东汉和六朝时期偶见“非常”修饰形容词,例(18)中“非常”修饰形容词“卓绝”,语法上作其补语,补充说明“卓绝”的程度。这一语法结构使得“非常”不仅可以充当补语位置,也可以做形容詞的限定语。唐代小说中开始出现“非常+Adj”的用法,如例(19)中“非常欢惬”。五代时期的敦煌变文里,也出现了“V+非常”“非常+V”两种形式,如例(20)中修饰动词“哽噎”。在唐五代时期“非常”逐渐具有了修饰形容词和动词的副词功能。在北宋时期,副词形式大量使用。
  总结来看,“非常”从单字词组的结合凝结为词后词性又发生了转变,由否定意义的“非”与表常规寻常的“常”组合,“异乎寻常、特殊”的核心意义一直保存。对客观对象属性的概括使其成为名词,描摹事物的属性及语法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它具有了形容词性。“异乎寻常、特殊”本身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促成了“非常”在使用中主观化为表示程度高,由描写属性虚化,用来限定属性,于是“非常”由限定名词的形容词,发展到可以限定形容词和动词的副词,这是对事物属性的确认或对动作行为的定性。其中作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进入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
  四、“非常”的语法化机制及动因
  “重新分析指在没有改变表层结构形式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经过重新分析,同一种语言形式,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解释。”[2]363重新分析是“非常”语法化的重要机制,“非常”最早是“非”+“常”的结构关系,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逐渐被重新分析为“非常”+名词性短语的定中结构,状语+“非常”以及“非常”+中心语的状中结构等,被重新分析为“非常”+“中心语”的状中结构,此时程度副词“非常”也形成和发展。“非常”词汇化过程中,以下几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
  (一)使用频率的增加
  一种语言形式在话语中出现得越频繁,越容易语法化,较高的使用频率同样是形容词“非常”语法化的动因之一。“非常”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联系变得愈发紧密,最终两个成分融合在一起。到了汉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非常”出现的例子总共有至少30例。
  因此,“非常”使用频率不断升高,在句子中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这也加速了“非常”的词汇化。
  (二)双音化
  在“非常”语法化过程中,为保持语音上的节奏,会很自然地将两个结构上本来没有直接关系的单音节成分“非”和“常”,放到一个双音节音步中,但是由于双音化趋势的作用,“非常”后面的宾语由单音节变为双音节,这也更加促使“非常”的词汇化。“汉语的两个音节构成一个标准音步,一个标准音步就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3]78韵律规则的制约也是“非常”词汇化的动因之一。
  表否定的“非”与名词的“常”在线性顺序上紧邻,“非常”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适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非”和“常”之间的界限逐步变得模糊,渐渐将“非常”视为一个整体,“非常”之间分界从有到无,最终演变成一个双音节形容词。
  (三)句法位置的改变
  刘坚等[4]认为:“就多数情况而言,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改变而诱发的。”句法位置的变化是“非常”词汇化的句法条件。“非常”在修饰形容词、动词、名词及其短语时存在一定的差别,从位置变化来看,“非常”从位于S或者NP等主语后的谓语成分慢慢演变成位于NP前的定语,用于谓语(VP)之后作补语,发展到谓词前作状语。这种语法位置的改变也促使“非常”词汇化的形成。
  (四)主观性增强
  主观性增强同样是词汇化的动因之一。所谓“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或情感[5]。“非常”在开始起初使用时表明的是一种客观的事实,随着运用的增多,“非常”的用法逐渐由客观的存在说话者或者陈述者对事物、现实情况的判断,态度,观点等,成了促使其词汇化的原因。
  五、结语
  “非常”最初否定义“非”与名词“常”的结合。从春秋时期开始,“非常”的句法位置出现了新的变化,可以状语+“非常”,处于VP/NP前,即“非常+VP/NP”,“非常”已经有了重新分析为形容词的可能,或者说“非常”的形容词用法已出现了萌芽。最迟在两汉时期,“非常”词汇化为形容词。在使用频率升高、韵律规则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多种动因的共同作用下,“非常”被重新分析为形容词,从唐代开始,随着“非常”的使用频率的增加,在句子中作状语成分的用例越来越多,这也促使“非常”分析为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出现逐步虚化的趋势,同时具有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用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76.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363.
  [3]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8.
  [4]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9.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作者简介:
  王晶,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文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其他文献
【摘要】 古代文学经典作为文化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殿堂上熠熠生辉,而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解读学习,除了基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分析其文学价值,做好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外,更要立足于新时期,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做好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本文主要就古代文学经典的再发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古代文化经典的新时期的新阐述,以期丰富古代文学经典研究,实现古代文学经典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关键词】 古代文学
期刊
【摘要】 电影《致命女人》(Why Women Kill)是由马克·切里创作监制的最新力作。作为一部新上映的美国女性电影,该影片展现了三位生活在不同年代的女性(60年代的家庭主妇,80年代的社交名媛和2019年的律师)处理婚姻中不忠行为的不同方式,彰显了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挖掘和探索。由此,反映了对不同时代女性主体意识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 女性主义;致命女人;时代;变化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抗战期间,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曾三度来昆,参与了徵募寒衣音乐会,援助贫病作家音乐会,救济两广难民音乐会,援助湘桂流亡剧人音乐会等等,积极投身于昆明的各种音乐活动,为云南音乐发展及抗战宣传做出巨大贡献,堪称是抗战时期继聂耳之后云南的“第二把小提琴”。  【关键词】马思聪;抗战音乐;昆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
期刊
【摘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朝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的盛唐。唐朝诗歌艺术的繁荣不是偶然的,本文试从“文学创作论”与“读者接受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唐诗的概况、唐诗的创作群体、唐诗的接受群体、唐诗的发展阶段与美学特征,结合典型的唐人诗作来分析接受美学视野下唐诗的艺术风貌。唐诗的艺术风貌表现在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等多方面,本文以杜诗为例,重点从情景、
期刊
【摘要】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本论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支撑,应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模因论研究的相关文章做了统计,归类分析。梳理出了国内对于模因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模因论与相关学科结合的研究脉络和不同领域的研究维度。本论文高度概括提炼了目前国内对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对模因论在国内的纵深研究和跨学科交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模因论;文化
期刊
【摘要】 琉璃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艺术性带给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伴随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的不断改变,琉璃艺术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创新性具有了更高的要求。琉璃艺术的设计创新使琉璃更适用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分析琉璃艺术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创新性设计方案,以提高琉璃艺术的现代审美体验,促进琉璃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现代生活方式;琉璃艺术;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名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能够体现出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征: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下,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聘有专职教师,教育对象具有阶级性;教育内容以《四书》为主,脱离生产劳动;教学形式单一,存在体罚,重视因材施教等等。  【关键词】《红楼梦》;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青铜器在中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会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被慢慢腐蚀损伤,旨在保护这些珍贵稀有的青铜古物,要将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科技相融合,不断提升青铜文物修复水平,使之能够长久留存下去,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传统修复和现代科技在当前青铜文物修复中的主要应用做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传统修复;现代科技;青铜;文物;修复;应用  【
期刊
【摘要】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以题画诗这一形式为一代画家曹霸立传:以诗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以诗证史,也为后人研究唐代绘画留下了相当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 杜甫;曹霸;《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1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符号学的南京地铁空间艺
期刊
【摘要】 蒙古筝是具有悠久历史,并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传统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风格流传到至今,在传承的过程中蒙古筝的外形结构不断地改变和完善,经历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到如今的十九弦的流传过程。蒙古筝定弦法独特,演奏技巧丰富,适用独奏、合奏和歌曲伴奏等各种演奏。  【关键词】 蒙古筝;定弦;十弦;十二弦;弹奏;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