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 教学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求知与实践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笔者曾经多次执教一些公开课。随着逝去的时光看自己,在磨课的过程中自己有所成长。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反映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不禁想起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因为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的阅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在开放式情境中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各部分名称,体验它们的本质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3)感受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事实证明,这一新的教学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视角能使学生真正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同时,数学文化渗透,生活中问题的介入,使课堂富有诗意,思维灵动。
二、体验是成功的基石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直提倡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正的经历过程,才能更好地建构知识。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则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后,让学生回去自己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有的剪纸,有的刻印,有的用彩印,还有的通过折纸……很多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时刻刻呵护学生的灵光一闪,细枝末节我们都要有一双慧眼去识别。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让学生体验相向、相背和追击现象,我将学生分为几组,以小组为活动单位,上课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求相距的路程。通过实践,所有学生都很好地区分了5种不同的路程问题。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锻炼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更感性地认识了事物。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进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
三、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
数学不应该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要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数学,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去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也因此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起来。数学教学中要彰显学科的文化特性。笔者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末尾,让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的一些体现对称美的建筑,让学生有美的陶冶。教完“观察物体”一课时,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完《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于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与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笔者以为目标、体验、文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点,只要紧紧围绕着它们,我们的教学就不会偏离新课程的理念。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 教学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生求知与实践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笔者曾经多次执教一些公开课。随着逝去的时光看自己,在磨课的过程中自己有所成长。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反映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不仅可以预见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可以调控教学活动进程,它是课时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活动的依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不禁想起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因为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的阅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在开放式情境中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各部分名称,体验它们的本质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3)感受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事实证明,这一新的教学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视角能使学生真正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本质特征。同时,数学文化渗透,生活中问题的介入,使课堂富有诗意,思维灵动。
二、体验是成功的基石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直提倡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正的经历过程,才能更好地建构知识。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则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
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后,让学生回去自己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有的剪纸,有的刻印,有的用彩印,还有的通过折纸……很多作品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时刻刻呵护学生的灵光一闪,细枝末节我们都要有一双慧眼去识别。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让学生体验相向、相背和追击现象,我将学生分为几组,以小组为活动单位,上课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求相距的路程。通过实践,所有学生都很好地区分了5种不同的路程问题。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锻炼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更感性地认识了事物。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进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
三、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
数学不应该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要让学生热爱我们的数学,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去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也因此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起来。数学教学中要彰显学科的文化特性。笔者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末尾,让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的一些体现对称美的建筑,让学生有美的陶冶。教完“观察物体”一课时,让学生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完《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于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与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笔者以为目标、体验、文化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点,只要紧紧围绕着它们,我们的教学就不会偏离新课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