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自我建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ch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发表了一篇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理由是,文中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上过的一堂《背影》公开课。在拓展延伸时,学生无法体会生活中的父爱,通过我自己对父爱的感悟,引发了一场爱的风暴,留给了我长久的感动,丁教授的那番言论更触发了我的思考:只有弄清楚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自我意义建构,才能尽可能避免丁教授式的对文本的曲解和误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导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0-01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发表了一篇博文《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理由是,文中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此文一出,舆论哗然。有些无奈的网友只好调侃说:应该调查一下有没有人因为看了《背影》而违反交通规则的。我在这里不敢妄自揣测丁教授的阅读思维,但我觉得他至少不太懂得阅读教学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上过的一堂《背影》公开课。
  那天是学校教研组活动,我执教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这是组里的研究课,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好,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一切都向着我设想好的方向发展。正当我暗自窃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形势急转直下。临近下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把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加深他们对父爱的理解,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我见势不妙,紧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父亲爱你们吗”?又是众口一词:“不爱。”对于这种回答,我感到非常吃惊。当时,我觉得非常尴尬,但转念一想,也许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制约,他们还无法体会这种感情吧。但对我来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却是真真切切地想起了我的父亲。于是,我急中生智叙述了我与父亲的故事。引发了一场爱的风暴,留给了我长久的感动,丁教授的那番言论更触发了我的思考,我觉得只有弄清楚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才会尽可能避免丁教授式的对文本的曲解和误读。
  首先,阅读是一种自我建构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头脑、性格、意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思想,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行动规律,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阅读、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
  《背影》教学的全过程,没有一个学生提到过什么“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学生们的反馈实现甚至超出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他们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学会了关注生活的细节、理解生活、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关爱他人……当然,每个人的阅读体验肯定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结合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思想基础、生活经验、社会经验而去积极地发现、建构意义,从而有了对生活、对父爱、对他人的新的、相较自己以前的经验更深层次的认识、体验和理解。
  其次,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自我建构
  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是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的,但是,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们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们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就如我在课堂上那一段对父爱的感悟,正是它拨动了学生们的心弦,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的细节,体会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并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感悟情感的方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提升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建构意义的过程。
  第三,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编者多重对话的过程
  我们的语文教材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阅读文本,就是与文本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对话是思想的碰撞,它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冲破个体发展的局限,在客观上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更完整地塑造自我。对话的本质是达到理解,语文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性的培养活动,而首先是一种以语言理解为核心的生活教育、世界观教育。 要教会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幸福、理解苦难。
  要想使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顺利进行,必须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本决不只是字词的排列组合,它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在备课时制订的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必须依据教学内容,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真的把这些目标都落实了吗?尤其是情感目标,学生真的就能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吗?真的就能体会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吗?如果他们不能体会,老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个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作用和引导作用。教材是一种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课堂上就应该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以教师的视野去影响学生的视野。当学生对课文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感受。也许这样做,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还是一种体会情感的方法和眼光,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背影》的教学在不经意中就遵循了这个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常说,学语文就是学生活、学做人,那么语文教育就是教生活、教做人。要想教好,离不开好的语文读本和好的语文教师。《背影》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应该留在语文教材中,继续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教知识的同时,也应思考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在课堂中做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思考的问题,也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被驱逐的“背影”》,《现代快报》,2010年7月4日。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现状不容乐观,针对现状形成的原因,建议采取改变评价机制、政策的倾斜与平衡、给学生一个互动的、启发式的课堂等对策加以改善,以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改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66-01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社会进步日新月异。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大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文章以龙里县洗马镇龙场小学为例,分析了偏远山区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习惯差的原因,总结了该校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偏远山区 小学一年级新生 良好习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1-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4-02  蒙阴一中始建于1954年,1984年被确定为临沂市重点中学。2007年通过省级规范化验收,2011年通过省规复验,2011年成为全省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项目学校,2012年获得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占地1386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972平方米。现有教学班90个,
期刊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活 灵活 鲜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2-01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然灵感、激发创新、积聚智慧的舞台。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提高则是教师开展好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新课改的实质,抓好教学的每个环节,要能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活性,活力四射。概括起来就是: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7-01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其思想内涵往往大于作品本身,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形象,如“阿Q”、“狂人”、“闰土”、“涓生”、“子君”……,已深深地烙在国人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的代表,时时惊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记得十二岁那年看过一部电影叫《伤逝》。也许看不大懂,至今的印象只记得有个男子, 在烈火面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查阅文言工具书和参考课后注释是积累文言词语的基本方法。参考注释方便快捷,为师生所喜用。但对有些注释,只是全面照搬,未必可行。例如《曹刿论战》一文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如果只按课后注释理解文意未免粗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方可准确把握文章大意,了解古代文化传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  【关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3-02  教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没有停留在词意的理解上,也没有满足于表达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的讲解,而是促使学生由词到词人再到人生态度的深入阅读,积淀学生的人文修养。  师生共同理解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应当是“回去吧,不管是风雨也不管是晴天了”。这里表现的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役的超
期刊
【摘要】在现在这样的法治时代,人们处理事情更多的是以法律为准绳,认为法治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在一切依法办事的前提下,人们才会考虑理和情。也就是说,这三个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顺序是法-理-情。可是,当用这种排序来处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这三个词的排列顺序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既不能正确体现教育的教化功能,也不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相反
期刊
【摘要】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如果脱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成为苍白的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体验,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去体验,从充满真实感的情境中去体验,从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去体验,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让孩子身有体验,孩子自然心为所动!  【关键词】小学品德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品质 心理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80-02  【活动目标】  了解诚信的内涵,掌握诚信是做人之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诚信、讲诚信,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活动重难点】  感悟诚信、体验诚信的重要性;学会从小事做起,养成对人守信的品质、对事负责的态度。  【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活动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