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选取了近年建设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和上世纪末完成法国卢浮宫扩建项目为研究对象,因二者具有较高的时代文化特性,从其纷繁复杂的现象因素中,寻找更深层的文化因素,以一种建筑现象、建筑过程展开对比研究。从设计师的需求及出发点角度分析思考,结合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比对,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建筑文化展开反思和讨论,寻找符合时代特征、时代需要的建筑落脚点及前进动力。
关键词: 时代特征 设计出发点 国家大剧院 卢浮宫
在项目建造和设计过程中,设计目的是项目的出发点,是推进项目实施的源动力。许多项目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或不尽人意等现象,究其根源就是业主或设计师对该项目的设计目的认识不够清晰,挖掘不够,导致最终结果差强人意。为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在起始阶段针对设计目的,即项目内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建筑设计目的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性质。物质层面比较基础直接,与日常工作生活联系紧密,甚至是由日常生活决定影响的。分析该层面设计目的重点要观察具体的日常生活,认识生活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找到合理的设计出发点来满足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精神层面则与文化历史、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上层因素有关,不易被识别或清晰描述。由于在多数情况下业主甲方可以清楚的告诉设计师他的物质层面需求,但是不能准确描述其精神层面设计需求,任务书中也多以大气、庄重、美观等词语模糊定义,很难摸清其真正的设计精神层面需求。要做到能够把握精神层面设计需求,我想应该加强思想文化学习,对其歷史文化有足够认识理解才有可能找到其合理的精神层面需求。
根据市场特点,与建筑活动相关的有三方,即建造商、设计师、使用者,最终项目的落脚点是在使用者上。三方有着各自的出发点,作为设计师,就要兼顾设计师本身、开发商角度以及最终的使用者,其中是以使用者做为根本落脚点考虑,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成为了开发商与使用者的桥梁,要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处理协调好三者的需求关系,贝聿铭曾指出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建筑师成功的关键。
现以中国国家大剧院及法国卢浮宫扩建项目对比研究,从设计师角度分析设计师的出发点。国家大剧院给了全球优秀的建筑师在中国心脏发言的机会,国内外设计师给出了各自的答案,通过这些答案我们去发掘、思考设计师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什么?是否与我们自身文化历史相适应?这里重点分析两个方面,一是中标的安德鲁,另一方面是国内的设计师。安德鲁是法国设计师,勇于突破创新,迎接挑战,强调个性。在其参与大剧院过程中曾发表过“我就是要隔断历史。”“我认为保护一种文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置于危险境地。”“不能说北京就是故宫。故宫的形式今天已经停止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如果一个城市,永远按过去样子固步自封,就看不到前途了。”“建筑创作就是推陈出新,创作不是去追求本源,而是永远探索未知领域。”等观点。安德鲁对于大剧院的理解更多考虑的是未来,是创新,包括其最后提出的方案也是对项目周边历史环境的极大挑战,反而对古老的中国文明给予回避,完全从相反、对立的方向寻找答案。然而其提出的“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主题带有不少中国文化色彩,我们发现为何从形式上技术上前卫创新,然而设计理念上却显得传统保守,城中之城是中国历代延续的建城模式,而其手法则是用壳体将内部空间与外界完全隔离,而与中国院落的天人合一理念大相径庭。难道说建筑设计的突破仅仅在于外形或技术等视觉方面突破而不在于设计理念及本质探寻的内在层面上?再看中国设计师在本次竞赛中主要从中国的内向院落式围和模式、中国建筑传统符号、传统建筑色彩等方面入手。其中院落式围和模式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思路,根据院落空间组织剧院不同功能区,形体上以较小建筑体块围和以削弱其大体量感,形成整体的建筑群体关系,同时中国人对院落空间的认同及情感上都比较合适,由于种种原因此方向方案未被选中,十分遗憾。
至今我们仍然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才是中国的建筑?什么才是我们当今时代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是风靡城市的新古典住宅、或是挑战重力的央视大楼?我们不能依靠外国人去诠释和书写自己的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建筑师想要寻找本国的建筑风格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要充分学习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要有人文情怀;第二要深刻理解当今人们的生活及需求,在社会中的关系,不断探索可行的合理的生活理念及模式,坚持站在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第三要充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理念,要注意去糟粕留精华,吸取有益自身发展的养分。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而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文化到物质的发展过程,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努力,绝不是仅仅从形式及符号的摆弄上所能实现的。
我们再看看卢浮宫扩建项目,贝聿铭作为卢浮宫扩建项目设计师从开始的备受争议到后来赞赏肯定,经历了从魔鬼到英雄的巨大转变,贝聿铭自始至终都抱着对法国历史文化尊重谨慎的态度工作。在刚开始接受设计任务时贝聿铭就要求充裕的时间研究法国的历史、人民的性格、爱好,以及卢浮宫的历史背景。贝聿铭强调在设计中有三个方面应给与足够重视:一建筑与环境相结合;二空间与形式的处理;三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他说:“我是一位现代派建筑师,建筑是一件极具严肃的事情,它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是个人的私事或样式上的翻新,它是为满足社会要求并为人们的需要而营造的。”我们试着去分析贝聿铭设计的出发点,他以一名华裔设计师身份来设计位于法国心脏区域的卢浮宫工程,设计的前提是他对法国的历史文化要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了解法国人民的想法及生活方式,去让法国卢浮宫建筑群在新时代生气勃勃。保持历史建筑的活力就必然要让其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强调场所的进入感、停留感、亲切感,是新卢浮宫成为巴黎人乃至世界游客休闲、游憩的重要文化交流场所,使卢浮宫不仅仅是古时的珍宝同时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发出绚烂光彩。贝聿铭为法国这条核心的城市空间轴线的起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体验。 中国国家大剧院和上世纪末完成法国卢浮宫扩建项目都是高度代表各自时代特征的里程碑式建筑,通过两个项目设计出发点的比较我们有几点体会: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更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创造者。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建筑师、规划师而应该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即使用者,只有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鉴赏力提高,才能促使设计师、建设者产生高水平的城市建筑环境。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却需要教育和启蒙,我们希望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文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对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艺术有了解、有感情,自然而然他们就会成文我们自身文化的保護着和传播者,否则我们在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冲击时会显得无力迷茫,更不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展开对话。
2必须要有完善的严格的历史建筑环境保护法规,和透明的监督体制。法国在1913年就出台了《历史建筑保护法》,而至今整整一百年我们仍没有将相关法律给予重视,破坏和强拆随处可见,或是肆意建造假古董、洋垃圾。城市建设仍是长官意志为主,造成了整个城市形象往往是少数当权者决定,没有形成以专业人员意见为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作为重要判断依据的城市建设体制,这样的建设方式注定要落后于我们当今的时代发展步伐,只有在全民的监督和参与下才能逐渐形成代表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优秀建筑。
3当设计师、开发者、使用者三者的需求趋近一致和谐统一时,才能产生让人们满意的城市建筑环境,丰富人们的生活。这种需求是建筑生长的内在动力,设计师和开发者必须要回归到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本源上来,才能更好地创造怡人的城市环境和鲜活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天赐编.《贝聿铭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 勉成.《巴黎大卢浮宫》【J】《世界建筑》1/1996
3 [美] 赖·贝克.《从魔鬼到英雄 贝聿铭历险卢浮宫》【J】《世界建筑》1/1997
4 周庆琳.《从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建筑学报》1/2000
5 汪之力.《试析安式国家大剧院方案的不同评价》【J】《建筑学报》11/2000
6 [法]安德鲁.《国家大剧院》【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 刘敦桢编.《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关键词: 时代特征 设计出发点 国家大剧院 卢浮宫
在项目建造和设计过程中,设计目的是项目的出发点,是推进项目实施的源动力。许多项目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或不尽人意等现象,究其根源就是业主或设计师对该项目的设计目的认识不够清晰,挖掘不够,导致最终结果差强人意。为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在起始阶段针对设计目的,即项目内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建筑设计目的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种性质。物质层面比较基础直接,与日常工作生活联系紧密,甚至是由日常生活决定影响的。分析该层面设计目的重点要观察具体的日常生活,认识生活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找到合理的设计出发点来满足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精神层面则与文化历史、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上层因素有关,不易被识别或清晰描述。由于在多数情况下业主甲方可以清楚的告诉设计师他的物质层面需求,但是不能准确描述其精神层面设计需求,任务书中也多以大气、庄重、美观等词语模糊定义,很难摸清其真正的设计精神层面需求。要做到能够把握精神层面设计需求,我想应该加强思想文化学习,对其歷史文化有足够认识理解才有可能找到其合理的精神层面需求。
根据市场特点,与建筑活动相关的有三方,即建造商、设计师、使用者,最终项目的落脚点是在使用者上。三方有着各自的出发点,作为设计师,就要兼顾设计师本身、开发商角度以及最终的使用者,其中是以使用者做为根本落脚点考虑,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成为了开发商与使用者的桥梁,要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处理协调好三者的需求关系,贝聿铭曾指出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建筑师成功的关键。
现以中国国家大剧院及法国卢浮宫扩建项目对比研究,从设计师角度分析设计师的出发点。国家大剧院给了全球优秀的建筑师在中国心脏发言的机会,国内外设计师给出了各自的答案,通过这些答案我们去发掘、思考设计师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什么?是否与我们自身文化历史相适应?这里重点分析两个方面,一是中标的安德鲁,另一方面是国内的设计师。安德鲁是法国设计师,勇于突破创新,迎接挑战,强调个性。在其参与大剧院过程中曾发表过“我就是要隔断历史。”“我认为保护一种文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置于危险境地。”“不能说北京就是故宫。故宫的形式今天已经停止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如果一个城市,永远按过去样子固步自封,就看不到前途了。”“建筑创作就是推陈出新,创作不是去追求本源,而是永远探索未知领域。”等观点。安德鲁对于大剧院的理解更多考虑的是未来,是创新,包括其最后提出的方案也是对项目周边历史环境的极大挑战,反而对古老的中国文明给予回避,完全从相反、对立的方向寻找答案。然而其提出的“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主题带有不少中国文化色彩,我们发现为何从形式上技术上前卫创新,然而设计理念上却显得传统保守,城中之城是中国历代延续的建城模式,而其手法则是用壳体将内部空间与外界完全隔离,而与中国院落的天人合一理念大相径庭。难道说建筑设计的突破仅仅在于外形或技术等视觉方面突破而不在于设计理念及本质探寻的内在层面上?再看中国设计师在本次竞赛中主要从中国的内向院落式围和模式、中国建筑传统符号、传统建筑色彩等方面入手。其中院落式围和模式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思路,根据院落空间组织剧院不同功能区,形体上以较小建筑体块围和以削弱其大体量感,形成整体的建筑群体关系,同时中国人对院落空间的认同及情感上都比较合适,由于种种原因此方向方案未被选中,十分遗憾。
至今我们仍然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才是中国的建筑?什么才是我们当今时代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是风靡城市的新古典住宅、或是挑战重力的央视大楼?我们不能依靠外国人去诠释和书写自己的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建筑师想要寻找本国的建筑风格必须做到三点,第一要充分学习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要有人文情怀;第二要深刻理解当今人们的生活及需求,在社会中的关系,不断探索可行的合理的生活理念及模式,坚持站在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第三要充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理念,要注意去糟粕留精华,吸取有益自身发展的养分。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我们才有可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而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文化到物质的发展过程,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努力,绝不是仅仅从形式及符号的摆弄上所能实现的。
我们再看看卢浮宫扩建项目,贝聿铭作为卢浮宫扩建项目设计师从开始的备受争议到后来赞赏肯定,经历了从魔鬼到英雄的巨大转变,贝聿铭自始至终都抱着对法国历史文化尊重谨慎的态度工作。在刚开始接受设计任务时贝聿铭就要求充裕的时间研究法国的历史、人民的性格、爱好,以及卢浮宫的历史背景。贝聿铭强调在设计中有三个方面应给与足够重视:一建筑与环境相结合;二空间与形式的处理;三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他说:“我是一位现代派建筑师,建筑是一件极具严肃的事情,它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是个人的私事或样式上的翻新,它是为满足社会要求并为人们的需要而营造的。”我们试着去分析贝聿铭设计的出发点,他以一名华裔设计师身份来设计位于法国心脏区域的卢浮宫工程,设计的前提是他对法国的历史文化要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了解法国人民的想法及生活方式,去让法国卢浮宫建筑群在新时代生气勃勃。保持历史建筑的活力就必然要让其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强调场所的进入感、停留感、亲切感,是新卢浮宫成为巴黎人乃至世界游客休闲、游憩的重要文化交流场所,使卢浮宫不仅仅是古时的珍宝同时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发出绚烂光彩。贝聿铭为法国这条核心的城市空间轴线的起点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体验。 中国国家大剧院和上世纪末完成法国卢浮宫扩建项目都是高度代表各自时代特征的里程碑式建筑,通过两个项目设计出发点的比较我们有几点体会: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更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创造者。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建筑师、规划师而应该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即使用者,只有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鉴赏力提高,才能促使设计师、建设者产生高水平的城市建筑环境。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却需要教育和启蒙,我们希望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文艺术的熏陶,让他们对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艺术有了解、有感情,自然而然他们就会成文我们自身文化的保護着和传播者,否则我们在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冲击时会显得无力迷茫,更不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展开对话。
2必须要有完善的严格的历史建筑环境保护法规,和透明的监督体制。法国在1913年就出台了《历史建筑保护法》,而至今整整一百年我们仍没有将相关法律给予重视,破坏和强拆随处可见,或是肆意建造假古董、洋垃圾。城市建设仍是长官意志为主,造成了整个城市形象往往是少数当权者决定,没有形成以专业人员意见为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作为重要判断依据的城市建设体制,这样的建设方式注定要落后于我们当今的时代发展步伐,只有在全民的监督和参与下才能逐渐形成代表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优秀建筑。
3当设计师、开发者、使用者三者的需求趋近一致和谐统一时,才能产生让人们满意的城市建筑环境,丰富人们的生活。这种需求是建筑生长的内在动力,设计师和开发者必须要回归到使用者日常生活的本源上来,才能更好地创造怡人的城市环境和鲜活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天赐编.《贝聿铭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 勉成.《巴黎大卢浮宫》【J】《世界建筑》1/1996
3 [美] 赖·贝克.《从魔鬼到英雄 贝聿铭历险卢浮宫》【J】《世界建筑》1/1997
4 周庆琳.《从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建筑学报》1/2000
5 汪之力.《试析安式国家大剧院方案的不同评价》【J】《建筑学报》11/2000
6 [法]安德鲁.《国家大剧院》【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 刘敦桢编.《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