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散文)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f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都说人一上了年纪,便容易怀旧。昨日读到月月《旧时光里寻往昔》,淡淡的笔触淡淡的情怀,如她飘舞在春风中的裙裾,淡淡的、素雅的,那些旧时光,便隐匿于细细碎碎的折痕里,令人无端怅然。
  那时的豆蔻年少,我们唱着谁的歌谣?那时的青葱岁月,我们为谁流泪为谁心跳?
  那时的天空,是否比今天辽阔与湛蓝?那时的笑容,偶尔在旧照片里觅得,纯粹而洁净。
  很多时候,旧时的一切,我们能写下来的,也只是模糊的片段,不是不记得,而是害怕回忆,不是不真实,而是真实中总带一丝忧伤。
  那一个初恋的男孩,你会忘记他的容颜,却记得月光下笨拙而热烈的拥吻。
  那一次离家远行,似乎早已想不起前因后果,却记得落日下一个孤独凄清的身影。
  还有,还有,那一行行美丽的诗句,是如何在我笔下反复展开排列?那一声声甜蜜的呼唤,曾怎样温柔地打动过你我年轻的心扉?
  某一个黄昏,行走在陌生的城市,蓦地听到路边的店里传来《偏偏喜欢你》的乐声,不由久久地伫立在街头,深秋的风拂起我单薄的衣衫,看远处一抹斜阳挂在枝梢,心底便仓皇了起来……旋律依然、歌声依然,多年前,那是谁,在我耳边一遍遍深情地吟唱过?而我所追念的,究竟是初初萌动的情怀,还是渐行渐远的青春?
  是不是所有關于旧时光的歌都会唱出比黄昏更惆怅的伤感?是不是满地斑驳的光影描画出的都是逝去年华里那一处最温暖的色彩?
  眺望、回首,锦瑟开过,便已旧了。我知道,我们终究将在回忆中慢慢地慢慢地老去。
  绽放的已经绽放,凋零的早化为泥土,有一天,我也会不喜不悲,淡淡地说,那一段旧时光,曾经,很美好。
  二
  菜场东面,有一家烧饼店,店主是个高高大大的中年汉子,面色黝黑,或是长年的炉子烟火给熏的。店铺不甚大,但生意一直很火暴,有新识的朋友得知我在范市,对烧饼的兴趣居然抵得过美女的美文——你们菜场边上那家烧饼店的烧饼味道那可真叫好!之前我是基本不吃早餐的,偶尔起得早了,也拿个面包饼干的填一下肚子,为了验证朋友的话,我还特意去现场买刚出炉的烧饼尝味道,果然是外焦内嫩、入口香脆,以后,凡儿子在家,勤快地问我早点吃什么,我总让他带个烧饼回来。
  春节后某个清晨,儿子照例给我买了烧饼来,闻着便似不同,吃上一口更觉寡淡无味,问他,说还是原先那家店买的,难不成这么个烧饼也开始偷工减料了?过两日路过,才发现店主已经易人,炉子也换了个新的,店铺前偶尔有几个人光顾,显得冷清清的,原本排队等烧饼出炉的热闹景象早已一去不回了。
  略略有点儿遗憾,一个地方的烧饼时代就这样结束。
  当然,烧饼还是有人在做在卖,只是,不会再有原来的口味。记得有一次我赶一个活动,早早过去买烧饼,好多人在等,店主麻利地和面粉撒葱花、粘上芝麻入炉烤制,不时用铁钳去转动炉子里的饼,神情专注手法娴熟,我等得急,说看上去可以出炉了呢。看店主呵呵笑着说,还差点儿,别看只是做个烧饼,这火候时间都得掌控好,早出晚出都不行……
  是的,早一分出炉,烧饼或是少了酥脆,晚一分则可能烤焦,如同写一篇文章,情感拿捏字句修饰都得到位,过了显矫情,反之又流于平淡无味。
  傍晚去横河,朋友问吃过这里的烧饼吗?远近闻名呢。
  一元一个,排了十来分钟的队,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烧饼,确实美味,似乎以前在美食论坛上也看到过有人推荐。只是,现在做出来的这些烧饼,有谁知道什么时候也会突然消失或是变了味呢?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失去,即使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但想起来也会惆怅,因为,伴同那些消失的,还有那样一段旧时光、一种旧习惯。
  原载于《达蓬山》2019年冬季号
其他文献
东正拍卖公司将于12月底隆重推出字画、油画、玉器、瓷器和杂项四个专场,一千多件艺术品,奉献给广大收藏界朋友。     最令人关注的字画类,包括古代名画和近现代、当代作品。江南才子唐寅(伯虎)《钱塘景物图》,曾收录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明四家书画集》,系唐伯虎中年精品。八大山人早岁创作的《双鱼鹰》图,有国际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王已迁题跋,是作者作品中极少见的两只鱼鹰鸟的图式,其笔墨清刚的气象已初
期刊
雷默直接发给我一篇作品,是马叙的《走在前面的人仿佛消失在去往远方的山路上》。他经常推荐一些好小说给我读。我以为又是一篇小说,读完后便给雷默发了一条微信:“感觉这是用散文思维写的小说。”雷默的回话几乎让我崩溃,他说:“这是一篇散文。”但反过来一想,我的感觉并没有问题,因为就算这是一篇散文,完全可以说它还包含着一些小说的元素。难道是小说还是散文可以这样翻来覆去吗?也许这正是马叙的特点,他似乎并不看重文
期刊
一  马叙的散文《走在前面的人仿佛消失在去往远方的山路上》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头。它不是从介绍开始(例如“某某年,我多少岁,我在某某地”),也不是从喟叹开始(例如“如今回想起来……”),而是从物开始:两块牌子(场牌),“一块写‘浙江省泰顺县地方国营红星林场’,一块写‘浙江省泰顺县地方国营上佛垟林场’。”两块牌子冷冰冰地,轮流放在林场的仓库里蒙尘——就像这个故事一样。但蒙尘的牌子也依旧是牌子,它们永久
期刊
原著/约翰·亚历山大·波普(美国)  翻译/裴光辉    早期的青花瓷    随着对明朝瓷器熟悉程度的加深,瓷器的造型和胎釉质地的某些特征也开始彰显出来,而画师的专有纹饰及其运用也形成一贯的作风,这样,“老朋友”相识变得简单而迅速。然而,必须要补充的是,这种状况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一件后期的仿制品甚至一件平常的赝品总能时不时地逃过最敏锐的眼睛;但总体而言,一件这样或那样的瓷碗或者花瓶,一瞥之下,还是
期刊
在散文写作中,我想到的首先不是散文本身,而是生活本身。构成我生活的有三个原始支点,一是林场,二是部队,三是工厂。尽管自工厂之后还经历了许多次生活变迁,但是前三者是构成我最基本也最有力量的生活及人格基石,它们就像人生底座的金三角,赋予我最底层,最原始的生命色泽。  上佛垟林场的生活是我青少年时代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小时候随父母在林场生活、成长,一直到参军离开林场为止。林场的高强度劳作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
期刊
落 日  一碰到落日我就想攀爬  古人的爬法很简单  一句诗,就把长河  给落日了  圆圆的落日可以到处跑  下山岭,躲树梢,过峡谷  困了的时候  回到屋内当灯泡  故 宫  作揖的位置  在广场上,中轴线上  用红墙锁定  你在里头,我在外头  依旧是一个朝代,像个笼子  把所有的鸟提起来  冬 至  冬至,一点都不冷  南方人习惯了  写一点不冷的问候,没有信箱  就在家门口  大喊一声  
期刊
这么晚了 你该睡了  我想你时你便来了  今天冷清清的 我的笔  看见你进来了  我的信 我们的信  在你的目光下游走  我想你时你便来了  这么晚了你该睡了  我等你上床之后再写  明天我想你时你再来  我枕上有你的头发  那是我想你 你脱落的丝  我把它寄给你  你也看看你的枕上是不是  也有我的头发 想想看  这么晚了天这么黑  你还是忘不了这个写信的人  想想看 我们睡在一起  这个世间会
期刊
春风又绿  春风又绿,我与草木  随即清醒、舒展了,我敏感到  此前有过一阵隐忍的痛楚  从肺部,到关节、肌肤  甚至当着大庭中为数不多的人  难以清晰直接的言说  听任口罩反反复复警示——  对将要光临的狂蜂浪蝶  也要退让,惯于拈花惹草的手  必须插入稳妥的裤袋……     春风又绿,沐浴在春风里  我先要洗清自己,像清理一对  肺形的编钟,搁放几个月  積蓄时间的尘埃与细菌  再严重敲打自己
期刊
祈 祷  祈祷是令人羞怯的  需求太过累赘 甚至有些  青菜萝卜化 但需求那么重要  神却常常一无所知  祈祷吧!从指甲上那束晨光  开始 再到蚂蚁的愤怒  以及露滴滚落前的缄默及爱  请将历史从文字中剔除  请忽略四面八方传递的多种暗斑  让血正常化漫流  而不改变代代珍藏的天色  请允许罪人活着!他们  那么骄傲 适合导引风的  方向。请将苦难赐给你所爱的人  在火势消褪前请同意他  真正成为
期刊
秋  沿着往北的路行走  六千公里过去 到了从没标注的地方  暮色渐浓 双脚踩上默默枯叶  涌流从体内升起  溺于自身  在喘息的一秒钟里 在池塘边歇息  水的波纹和路上人影同在  在相似的潮汐中朝着一致的方向移动  被远方目的地所指引  那里 躲入野草的风景绮丽  石头没有任何脆弱和黑暗  所有抵达的人  不分男女 掌心里开着一朵莲花  闪出熟悉而又亲切的光泽  诞生着 彼此纯粹的交融  万物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