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农”视角的农村信贷配给分析与对策选择

来源 :金融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y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目前的农村信贷市场上,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构成了信贷的供给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担负起支农、兴农责任时,尚有部分保留,而非正规金融由于“先天不足”,其借贷活动的规范仍需长期的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管,这就导致了“涉农贷款难”。为此,本文从“三农”的角度,用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当前农村信贷配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涉农贷款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贷配给;涉农贷款;信用环境
  
  Abstract:In the current rural credit market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formal financial and personal loans as the informal financial constitute the supply side of credit. However, for various reasons,as the main force of rural supporting,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ake up many responsibilities. There are some of the reservations. But the informal finance has a lot of “congenitally deficient”,its lending activities still need long-term policy guidance and market supervision. All of these lead to the “difficulty of agriculture-related loans”. To this end,this article from the point of “Three Rural”,us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micro-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problem incurrent rural credit rationing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solve the “agriculture-related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loans”.
  Key Words:credit rationing,agriculture-related loans,credi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76-04
  
  一、预算约束下“三农”信贷需求的最优选择
  
  面对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组成的信贷供给方,在“三农”信贷需求偏好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放款量的各种组合对“三农”来说都有一定效用。也就是说,在由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分别提供的放款量组成的坐标平面上,“三农”总可以找到若干组可以给其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组合点,将这些点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三农”的无差异曲线(如图1所示)。
  其中, 表示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对“三农”的放款量, 表示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对“三农”的放款量,并且 ,即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作为农村信贷市场中信贷的需求方和贷款的消费者,“三农”对信贷供给方的选择和贷款量的确定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对贷款利率水平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三农”的经济实力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如果假定“三农”的经济实力与其收入水平 存在某种线性关系,即 , ,则在以 、
   分别表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时,“三农”能从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和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获得的贷款量 与一定满足不等式:
  
  由此可以得到“三农”的预算约束线(见图2)。
  
  其中,、 两点为极限点。 点表示“三农”仅从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时所能获得最大贷款量,点表示“三农”仅从非正规金融贷款时所能获得最大贷款量。
  由图2可以看出,两轴与预算约束线围成的三角形包含了“三农”所能获得的所有贷款组合,而在预算线以外的其他点都有,“三农”可望而不可及。
  将“三农”的无差异曲线与其预算约束线叠加,可以得到图3。
  对于图3中的三种不同的贷款组合 、 、 , 点位于预算约束线的上方,因此该贷款组合为“三农”所不能及;点虽然位于预算约束线上,但其并未使“三农”获得最大效用,因为在将点沿预算约束线移至 点时,“三农”获得的效用已由 提升到。因此, 点才是“三农”的最优选择,即该点代表的贷款组合( ,)是在“三农”综合经济实力和贷款利率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给“三农”带来最大效用的贷款组合。
  
  二、涉农贷款难:“三农”无法实现信贷需求最优选择的原因分析
  
  目前,“三农”未能实现信贷需求的最优选择,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涉农贷款难。银监会2007年第三季度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约有7742万农户从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但仍有超过40%的有合理贷款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无法获得贷款。由此可见,现阶段“三农”面临的金融环境不容乐观。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信贷市场竞争机制的缺失造成了信贷配给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涉农贷款成为典型的卖方市场,在许多农村地区“只农村信用社一家、别无分店”,农村信用社逐渐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底,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已经占到农户正式渠道贷款的71.8%。由于缺少外部竞争压力,农村信用社不仅对农村金融需求“反应迟钝”,而且建立在垄断基础上的价格决定权也造成了信贷配给的低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损失。
  (二)僵化的贷款制度设计限制了涉农贷款支农作用的发挥和“三农”贷款效用的提升
  现行制度规定,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为1至3万元。这个额度基本可以满足纯农户的需求,但对于养殖专业户和农产品收购、加工业主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小额信用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的限制则降低了涉农贷款对水果、经济林种植等长周期行业生产的支持力度。调查资料显示,小额信用贷款的最适度期限为15至18个月。此外,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贷款额度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强,但因农村信用社贷款制度设计滞后等问题限制了涉农贷款支农作用的发挥,阻碍了“三农”贷款效用的提升。
  (三)单一的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和匮乏的贷款担保体系使“三农”失去了获取贷款的支撑和后盾
  为了降低风险资产权重、避免风险资产的再生,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日渐注重抵质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的发放,这也是基于《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国际惯例。但从客观上看,农户往往难以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品、质押物或担保人,从而使其获取贷款相当艰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对信贷担保实行严格控制,对于民间担保公司的设立也只是近几年才解禁。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撤出,为国有商业银行和“三农”牵线搭桥的公有制信贷担保机构正在消失,而处于起步阶段的民间担保公司却因为规模小、缺乏管理经验而难堪大任,从而使“三农”失去了获取贷款的重要支撑和坚强后盾。
  (四)恶劣的农村信用环境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目前,乡镇企业和农民的信用观念仍然比较淡薄,逃废贷款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恶劣的信用环境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质量乃至生存发展,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贷款质量,农村信用社加大了对新增贷款的审批力度,缩小了基层机构的信贷授信额度,增大了对信用风险的补偿即在发放贷款时贷款利率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上浮一定幅度。这些措施的采用对农村信用社防范信用风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瓶颈和“三农”贷款效用的下降。
  (五)非正规金融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其难以长期、持续地支持“三农”发展
  作为一种补充,非正规金融起到了弥补农村信贷资金缺口、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4倍。根据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2003年观察点农户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仅占年末借入款的19.27%,占年内累计借入款金额的36.09%。从局部数据来看,部分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已有相当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信贷资金的缺口。但由于非正规金融借贷活动导致了大量资金“体外循环”,这不仅加大了政府对资金运作的监管难度,减少了国家税收,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容易由其自发行为造成金融信号失真,影响宏观调控效果,并且由于缺乏合法的手续和健全的监管机制,私人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的借贷活动容易引起纠纷,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三、优化“三农”信贷配给的对策选择
  
  优化面向“三农”的信贷配给、解决“涉农贷款难”问题必须清除阻碍“三农”实现信贷配给最优选择的桎梏,从而实现“三农”、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一)引入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拓展信贷支农业务,利用其政策性资金优势,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逐步由城市经城乡结合部向农村渗透,以点贷的方式择优放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加快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创新,适度放开农村信贷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设立民营金融机构,允许民间资本、外资参股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具有产权结构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发展地方民营中小商业银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逐步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不断推动信贷业务创新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推动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创新,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不断总结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经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灵活掌握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贷款、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业务。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延伸支农领域,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主导产业优势,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从而实现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推动由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村集体组成的信贷联保体的组建,通过建立联保体担保基金,为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提供担保。促进由政府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地方性担保机构的建立,立足县域经济和农村信贷市场发展担保业务。鼓励和引导商业担保机构进入农村信贷领域,对农户、企业贷款提供有偿担保。尝试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分散因担保金额过大而导致的过度集中的风险。
  (四)积极培育信用文化,逐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通过建立以“诚信”为核心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夯实农户的信用思想基础,积极培育信用文化,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建立完整、系统的农户、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健全规范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农户及中小企业信用征集、评估的真实性,使守信者得到实惠,使失信者寸步难行。通过不断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农村信贷市场。
  (五)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引导与监管,使之真正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尽管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一向对非正规金融采取否定态度,但其借贷活动却屡禁不止,这说明非正规金融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因此,对待非正规金融重在加强引导和监管。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制订《民间借贷条例》,就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借贷活动的利率最高浮动界限、还款期限、利息支付方式与时间等细节做出详细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国统一格式的借贷合同,通过立法使非正规金融逐步走向正规化,并在适当的时候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非正规金融进行改造,尝试建立新的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陈道富.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特点与问题[J].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2007.
  [2]中国沅陵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www.yuanling.gov.cn/ZWGK/dcyj/200710/436.html).
  [3]田俊丽.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6.
  [4]张远超,董长瑞.微观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百胜,霍学喜.简论民间信贷成因及其治理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特约编辑 张 勇)
其他文献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四川代表团载誉而归。我省41家企业400个品种现场销售118.9万元,贸易成交12.3亿元,四川展团获得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四川馆设计获得"最
【摘 要】 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多角度分析;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章中的亮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展开创造的翅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学生  朱小蔓教授说,创新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教育的真诚所在,要义所在”。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
金融的安危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金融脆弱性的研究随着金融风险与危机的频繁爆发而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金融脆弱性原因的理论研究,在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金
金融机构以房地产使用权抵押贷款是防范信贷风险、有效保保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操作不当往往导致抵押无效以及无法处置抵押资产,本文对此予以探讨。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采用原则监管以取代原先的规则监管更是受到了有关当局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日本金融厅也宣布其将效仿英国式监管风格,
新课改在小学阶段的推进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对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在面对一群缺乏社会实践与生活经验的小学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那么,如何做到两者的
当今的社会发展中,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经营的完善,对于保证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避免泡沫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形成的理论探讨以及日本金融危机中银
再贴现目前基本退出宏观调控,Shibor的出现、调控模式的转型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对改革再贴现提供了良机。本文借鉴了美联储的改革经验,提出了改革的相关建议,包括将再贴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