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大力推广应用,让许多教师选择了“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本文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形象化教学手段与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问题。
一、使用形象化语文教学手段要注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学习实践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义重大。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学生坐等已经加工好的语言材料,势必会减少其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影响对其语言感悟能力和化抽象为形象的思维过程的训练。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对“完形思维”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完形思维”对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的意义。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即使拿到一篇新课文,也能较为流畅地读出来;而有些学生虽经老师再三指导,还依然磕磕绊绊,我们常说某某同学朗读能力差或语感不强,深究起来,就是他对语言文字的完形思维不够畅通。完形思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具有预见性,当你看到前面的字词时,很自然地会对尚未出现的字词进行推测,读到一行末尾同样会对下一行的开头进行预测,这就是“完形”。如果“完形”准确率较高,那么阅读就较流畅;相反,如果“完形”的准确率较低,或者“完形”的速度太慢,阅读就不流畅。
二是对阅读内容的感知能力的意义。语言是文学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中介,语言描绘的事物即使再具体形象,也和事物的原形有一定的距离。阅读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去恢复作者描绘的事物的形态,这就是一个“完形”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者运用联想、想像、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参与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是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过程,“完形”的准确性和深度决定着鉴赏的水平。
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对这一“完形”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描绘的事物,进而把握作者描绘这些事物的意图。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可见,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传授现成的知识,如果过分强调教学手段形象化,就会削弱了教师作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和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的职能。周德藩主编的《素质教育论教程》认为“交流需要表达,表达促进思维”,而简单地追求教学手段形象化的观念容易导致语文教学缺乏师生、生生、师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性,影响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的思维训练,因此,我们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一定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交流,发展其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使用形象化教学手段要注意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事实上,某些形象化教学手段对语言训练是有一定损害的,试比较阅读文学名著和观看名著录像,阅读写景散文和观看风景图片,它们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差别非常之大,这是因为阅读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即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不足以应付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的情境,人的思维正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素质教育论教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设置情境,将学生带入语言实践之中,使之受到语言训练。即便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也应精心设计,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消声配音法:将某一影视片断声效隐去,让学生根据画面情境为该片断选配音乐效果或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配音与原作进行比较,以此来训练学生对语境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培养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运用语言时的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在写作和现实生活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提供比较性的模拟练习。
2.片断添补法:播放某影视片断,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写故事的前面或后面的情节,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原作,同时领会原作为何到此收笔,进而把握作者在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上的用心,发掘文章的美质,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风格领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文学逻辑推理水平,为学生写作中多角度思考问题、根据生活逻辑安排事件和人物言行提供比较性训练,避免学生写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3.改编对照法: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叙事类原作,然后将记叙文、叙事诗等改编成小说或将小说改编成剧本,以书面形式把自己改编的结果表达出来,或者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最后教师再适当选放有关的录像,并组织讨论,分析学生改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比较相同主题运用不同体裁表现的文学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体以及文体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训练学生的语体运用能力。
三、使用形象化教学手段要注意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有中生新”。形象化教学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已然是他人(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次创作的产物,学生更容易将其作为现成产品简单地予以接受,从而忽略了进行“有中生新”的再次创造。
鉴于此,教师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潜在生活积累,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包括将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将学科课程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形象思维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来,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等加以设计,这里举几例以供探讨:
1.形象对照法。即在教师展示形象化教学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形象化处理,通过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给出形象材料,引导学生比较彼此的异同、优劣。
2.形象评论法。即在出示形象材料之后,组织学生对照文字材料对所示形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口头阐述或写观后感的形式加以评述,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接受形象材料。
3.形象延伸法。即在出示形象材料、引导学生评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文字材料补形象材料中没有表达完的内容,或故意隐去部分形象材料,让学生根据文字材料予以补充。
4.形象重组法。即让学生在现有形象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文字材料对其详略、先后顺序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重组前后的优劣得失。
总之,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多种思维、训练语言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培英中学]
一、使用形象化语文教学手段要注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学习实践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意义重大。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教学手段的形象化,学生坐等已经加工好的语言材料,势必会减少其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影响对其语言感悟能力和化抽象为形象的思维过程的训练。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对“完形思维”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完形思维”对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的意义。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即使拿到一篇新课文,也能较为流畅地读出来;而有些学生虽经老师再三指导,还依然磕磕绊绊,我们常说某某同学朗读能力差或语感不强,深究起来,就是他对语言文字的完形思维不够畅通。完形思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具有预见性,当你看到前面的字词时,很自然地会对尚未出现的字词进行推测,读到一行末尾同样会对下一行的开头进行预测,这就是“完形”。如果“完形”准确率较高,那么阅读就较流畅;相反,如果“完形”的准确率较低,或者“完形”的速度太慢,阅读就不流畅。
二是对阅读内容的感知能力的意义。语言是文学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中介,语言描绘的事物即使再具体形象,也和事物的原形有一定的距离。阅读过程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去恢复作者描绘的事物的形态,这就是一个“完形”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者运用联想、想像、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参与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是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的过程,“完形”的准确性和深度决定着鉴赏的水平。
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对这一“完形”过程的指导,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描绘的事物,进而把握作者描绘这些事物的意图。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可见,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传授现成的知识,如果过分强调教学手段形象化,就会削弱了教师作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和帮助发现矛盾论点的人的职能。周德藩主编的《素质教育论教程》认为“交流需要表达,表达促进思维”,而简单地追求教学手段形象化的观念容易导致语文教学缺乏师生、生生、师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性,影响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的思维训练,因此,我们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一定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交流,发展其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使用形象化教学手段要注意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事实上,某些形象化教学手段对语言训练是有一定损害的,试比较阅读文学名著和观看名著录像,阅读写景散文和观看风景图片,它们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差别非常之大,这是因为阅读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即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不足以应付实践过程中的新问题的情境,人的思维正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素质教育论教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设置情境,将学生带入语言实践之中,使之受到语言训练。即便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也应精心设计,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消声配音法:将某一影视片断声效隐去,让学生根据画面情境为该片断选配音乐效果或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配音与原作进行比较,以此来训练学生对语境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培养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运用语言时的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在写作和现实生活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提供比较性的模拟练习。
2.片断添补法:播放某影视片断,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补写故事的前面或后面的情节,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原作,同时领会原作为何到此收笔,进而把握作者在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上的用心,发掘文章的美质,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风格领悟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文学逻辑推理水平,为学生写作中多角度思考问题、根据生活逻辑安排事件和人物言行提供比较性训练,避免学生写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3.改编对照法: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叙事类原作,然后将记叙文、叙事诗等改编成小说或将小说改编成剧本,以书面形式把自己改编的结果表达出来,或者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最后教师再适当选放有关的录像,并组织讨论,分析学生改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比较相同主题运用不同体裁表现的文学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体以及文体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训练学生的语体运用能力。
三、使用形象化教学手段要注意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是“有中生新”。形象化教学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已然是他人(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次创作的产物,学生更容易将其作为现成产品简单地予以接受,从而忽略了进行“有中生新”的再次创造。
鉴于此,教师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重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潜在生活积累,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包括将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将学科课程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形象思维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来,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等加以设计,这里举几例以供探讨:
1.形象对照法。即在教师展示形象化教学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形象化处理,通过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再给出形象材料,引导学生比较彼此的异同、优劣。
2.形象评论法。即在出示形象材料之后,组织学生对照文字材料对所示形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口头阐述或写观后感的形式加以评述,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接受形象材料。
3.形象延伸法。即在出示形象材料、引导学生评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文字材料补形象材料中没有表达完的内容,或故意隐去部分形象材料,让学生根据文字材料予以补充。
4.形象重组法。即让学生在现有形象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文字材料对其详略、先后顺序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重组前后的优劣得失。
总之,在运用形象化教学手段时,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多种思维、训练语言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作者通联:湖北武汉培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