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剧烈变化,当代大学生无论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价值观的树立方面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同时,也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如何提高身处在开放社会的大学生在各种思潮下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中坚定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等,都成为了当前各高校和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唯有在德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94-02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道德等方面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加之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在信息网络愈来愈发达的今天,他们像身处在社会中的每个人一样切身体会着社会的变迁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和校园间的高墙业已坍塌。在这种剧烈的变化过程中,传统的以道德灌输、以教为主的单向德育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他们越发的转向网络来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他们越来越多的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以物质利益为目标的发展趋势。社会上出现的少数腐败现象和不和谐声音在他们心中无限放大,对主流把握不清,认识不够。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但说明了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的巨大冲击,更提醒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德育方式的反思。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虽然传统德育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往往表现为内容分散、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不成体系,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以致于在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和形成过程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因此,只有及时的对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和再造,才能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教育中的根本体现和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传统的德育将学生当作物来对待,主要表现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忽略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多样性;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以教为主的单向思维,双方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注重用惩罚性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行为,忽略以鼓励、引导等积极方式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自由成长;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因此,创新性的德育模式应当从物化走向人化、从灌输走向对话、从限制走向解放、从分离走向融合。只有以学生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才能使人民满意。
  
  (三)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时代重任,首先要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合格,才能保证其所学知识为社会主义事业所用。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中,虽然强调政治教育,但其形式较为单一,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也普遍反映无法提起其学习兴趣,简单的课堂授课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传统的德育过于注重政治色彩的教育,忽略了学生自身人格和品行的塑造。因此,只有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创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
  
  大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简单的修修补补无法实现德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因此,针对传统德育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更新德育理念,突出以人为本,以此为基础创新德育内容和方式,从而达到德育与国情世情相适应,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现代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德育理念的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德育创新首先要对事实证明过时或落伍的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旧观念进行革新,以科学发展观体现现代德育精神,指导德育工作,丰富和深化高校德育的时代内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目标,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大学生的自主性。具体表现在:
  1. 树立德育为先的德育理念
  将德育放在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予以重视,改变传统注重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传授,将大学生看做整体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性。
  2.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理念向主动发展型德育理念转变,引导大学生学会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自我教育能力。
  3. 树立多样的人才观豎
  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知识面宽、兴趣多样,追求个性发展。要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观念。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培养人才上要根据年龄、专业等因素针对不同需求区分层次,分类培养指导。在进行共同德育教育时,也要确立具有层次性的个体德育培养目标。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 树立开放型的德育理念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与其被动的将学生封闭在校园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如充分发挥德育的信息选择和文化整合作用,主动迎接开放社会的各种挑战,引导和培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世情国情,帮助提高学生在各种思潮下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使学生具备辨别大是大非和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德育内容的创新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多的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品德修养上。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现代德育理念,还要不断创新德育的内容,要在内容上体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体现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豏这就要求在德育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主要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与此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应重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注重用情感激励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刺激、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其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意志磨练,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决心和毅力。在构建法治社会的今天,要将法制教育放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应重视人文教育对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大学生宽阔的视野和促进大学生心智的成长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就思想论思想、就道德论道德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将人文教育贯穿到德育中去,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寓德育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之中,使德育教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底蕴。
  最后,在德育教育内容上要更多的体现“思考、体验、实践”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单向封闭式的灌输,将抽象的理论灌输和现成的结论的传授转变为密切联系大学生自身实际的,以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教育。因此,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其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反省自我、完善人格,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使其内化为自身的自觉信念和行动准则。
  
  (三)德育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德育方式脱离实际,侧重讲理论,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和主观能动性,达不到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德育方式方法上必须改变旧有的模式,以新的方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主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善于吸收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信息论、协同论、对策论等科学方法论,形成现代化的德育方式体系,体现开放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其次,德育方式方法的运用应多样化,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对话式的平等交流方式,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平等的朋友式的沟通交流掌握大学生的各种精神需求和心理诉求,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使德育教育不仅发生课堂里,还要进入到食堂、宿舍、网络和活动场所,将德育工作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来感化教育学生,用教育工作者的以身作则与循循善诱来激励引导学生。
  最后,要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德育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向社会的大课堂进行实践活动,亲身体会、不断反思。开设德育活动课,让德育活起来,增强实践性,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与自身教育相结合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德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也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因此,只有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开拓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服务贸易中离岸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使GATS服务原产地规则凸显出不足,本文对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服务贸易的原产地规则以适应服务贸易发展中出现的诸如离岸服务外包等新问题进行
近年来由于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使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思维的挖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其中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形象
笔者在盐胁迫下对28份银合欢种质种子萌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胚芽干重、胚芽长度在不同浓度间有差异,但因种质而异,28份种质间有显著差异。综合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96-01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
摘要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平等及其对教育资源的公平占有,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分为受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实现教育公平对形成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保证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教育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等基于先赋因素方面的差别和差距,政策刚性、教育产业化和扩招、教育腐败等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促进教育
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之后,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模式的正确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浅要探讨。 After analysing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模拟教学、理论应用、直接参与等三个实践教学模块;课堂、课外校内、社会实践基地等三个实践教学平台;从间接知识学习到实践与从实践到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本文通过阐述创设情境、贴近生活、鼓励审美、动手操作、运用媒体等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
摘要尚贤即崇尚贤能,尚贤思想对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具有重大作用。尚贤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其在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备受推崇,这与儒家学说的影响不无关系。由于孔子的思想在儒家学派极具代表性,故本文着重对其尚贤思想加以论述,以期进一步发掘其思想价值。  关键词孔子尚贤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98-01    一、尚贤思想的
期刊
随堂英语自我测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注意教学难点和重点,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本文分析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中与期末考试成绩,发现期末考试两班的平均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