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暄近来的作品与过去相比,在质量上整体拔高了一个层次,无论是立意、结构还是节奏,都有了堂皇气象。而他本来就具备的在细节处的精微而准确的描写,也因为更具信心而显得尤其夺人眼球。
《不了了之》第13章,“一边把胳膊荡来荡去”,整个情绪和画面都对了。
可惜结尾部分的处理,实在和整篇小说的氛围与节奏脱节了。
《构陷》这篇小说的结尾仍然是这个问题。
之前曾经和张暄沟通过,说他早期的作品总要在小说的结尾点一下,所谓的灯不点不亮的毛病,换了一个形式,还是出现在这里。
这个习惯的存在,让张暄的作品的种种提高,尽皆显得没那么闪亮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独自看守》确实是三篇作品当中完成度最高的。
我以此向张暄询问,他给了我解释:部分因为题材,部分因为大环境,作品确实需要以某种形式弱化批判意味。此中况味,不身临其境者难以言说——我认为最好的,他也认为最好的,讨论会上同仁们也认为是三篇作品当中完成度最高的《独自看守》,却也是发表难度最大的!
我对这个答案深以为然:还能让作者怎么辦呢?
在阅读《独自看守》的时候,我就在隐隐的想,要是能有人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讲述这件事情,构成一个系列,肯定是一件很“鸟”的事情。结果之后另外两篇作品果然有了这样的呈现,但却又不尽如我的想象——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而是不同事件的同一性质。我印象中大概两年前张暄表示他开始喜欢艾丽丝·门罗,这种相互关联最终形成小说的创作形式是门罗的一个比较容易被认出的特点,我于是认为看到了读书对一个人创作的影响。
以之询问,张暄表示,他对门罗的喜欢远早于两年前,大概在10年前后他就在向人推荐她了。2013年门罗才得诺贝尔奖。这意味着张暄幸运地在茫茫书海当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喜爱,但要经过接近10年的时光,才最终在作品当中体现出一丝风味。我们看到,读书要对人产生影响,需要经过多么艰难的过程。
今年初的一次会议上我俩聊天,他提起他要创作一个小说,是他在从警之初听闻过的一个案子,他说这是他想写的一个作品,他还说这件事他想了很久,终于觉得现在准备好了!这些话毫无疑问的表明,一个好的小说当然应该是创作者的某个心结。而执着于这个心结,则毫无疑问是张睻本人品质的证明!为什么是品质的证明,看到作品的朋友们都会明白!
这可能是我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
这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作者:黄河杂志社编辑 )
《不了了之》第13章,“一边把胳膊荡来荡去”,整个情绪和画面都对了。
可惜结尾部分的处理,实在和整篇小说的氛围与节奏脱节了。
《构陷》这篇小说的结尾仍然是这个问题。
之前曾经和张暄沟通过,说他早期的作品总要在小说的结尾点一下,所谓的灯不点不亮的毛病,换了一个形式,还是出现在这里。
这个习惯的存在,让张暄的作品的种种提高,尽皆显得没那么闪亮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独自看守》确实是三篇作品当中完成度最高的。
我以此向张暄询问,他给了我解释:部分因为题材,部分因为大环境,作品确实需要以某种形式弱化批判意味。此中况味,不身临其境者难以言说——我认为最好的,他也认为最好的,讨论会上同仁们也认为是三篇作品当中完成度最高的《独自看守》,却也是发表难度最大的!
我对这个答案深以为然:还能让作者怎么辦呢?
在阅读《独自看守》的时候,我就在隐隐的想,要是能有人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讲述这件事情,构成一个系列,肯定是一件很“鸟”的事情。结果之后另外两篇作品果然有了这样的呈现,但却又不尽如我的想象——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而是不同事件的同一性质。我印象中大概两年前张暄表示他开始喜欢艾丽丝·门罗,这种相互关联最终形成小说的创作形式是门罗的一个比较容易被认出的特点,我于是认为看到了读书对一个人创作的影响。
以之询问,张暄表示,他对门罗的喜欢远早于两年前,大概在10年前后他就在向人推荐她了。2013年门罗才得诺贝尔奖。这意味着张暄幸运地在茫茫书海当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喜爱,但要经过接近10年的时光,才最终在作品当中体现出一丝风味。我们看到,读书要对人产生影响,需要经过多么艰难的过程。
今年初的一次会议上我俩聊天,他提起他要创作一个小说,是他在从警之初听闻过的一个案子,他说这是他想写的一个作品,他还说这件事他想了很久,终于觉得现在准备好了!这些话毫无疑问的表明,一个好的小说当然应该是创作者的某个心结。而执着于这个心结,则毫无疑问是张睻本人品质的证明!为什么是品质的证明,看到作品的朋友们都会明白!
这可能是我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
这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作者:黄河杂志社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