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9
  摘 要 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感知、阈值、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无导线脱位,起搏参数与植入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 主动电极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安全性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理性起搏部位[1]。这种起搏部位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优势得益于QRS时间的缩短。RVOT和右心室中位间隔起搏术可能存在起搏阈值高,导线固定困难,定位时间长,容易脱位,甚至穿孔等并发症,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本研究通过观察主动固定导线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时间的改变,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时损伤电流和起搏参数变化及术后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及并发症,探讨采用主动固定导线的临床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寻找更符合生理性的起搏导线植入位置。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37~81岁,平均61.6±13.5岁;其中主动电极组41例,被动电极组57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1例,房室传导阻滞4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的Ⅰ类和Ⅱa、类适应证[2],主动电极组有器质性心脏病5例、被动电极组有器质性心脏病4例。
  方法:①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心电图、超声心动描记术、胸部X线等检查。所有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②起搏器植入:常规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导线。主动固定螺旋导线采用美国圣犹达公司产1888TC尺寸:58型。调整导线位置,固定于右心室间隔部。RVA主动固定导线应用常规直导引钢丝植入。拧入螺旋固定后立刻测定主动固定导线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同时心内电图测试损伤电流ST 段抬高幅度,参数满意后在X线透视下退出导引钢丝,观察导线头端是否移位。旋进螺旋15分钟后重复测定参数和再次测量损伤电流ST段抬高幅度。最终结果应符合以下标准:心室起搏阈值<1.5V/0.5ms,R波振幅>5.0mV,起搏阻抗300~1000Ω。植入部位由术者根据术中的情况决定。植入部位判断:每例患者术中常规行后前位(PA),左前斜位(LAO)45°,右前斜位(RAO)30°透视。植入心尖的导线根据常规PA即可判断。植入RVS的导线以PA、LAO 45°、RAO 30°透视定位,在LAO 45°根据导线尖端指向左侧或者右侧判断植入部位为间隔或者游离壁。③随访:植入后1个月在起搏器随访门诊随访,测定导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QRS 时间,观察导线脱位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④心电图及损伤:电图检查纸速25mm/秒,电压1mV/mm,观察术后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主、波方向及宽度(取Ⅱ与V1的平均值)。以心电图机V1联接心室导线,所产生的ST段变化即心室腔内心电图为损伤电流的改变,ST段抬高定义为水平基线到ST段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调节适当的增益(50%或25%)以使R波和ST段充分显示。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一次性植入起搏电极,主动电极组41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囊袋血肿、经穿刺抽血、局部加压包扎后血肿消失。各组有1例患者术后电极移位,经第二次手术,在介入科重新操作成功植入。在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植入10~15分钟后才能达到较低的起搏阈值,表1可见起搏阈值、阻抗、损伤电流均低于释放时(P<0.01),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明显缩短(P<0.01)。植入后3个月两组起搏参数比较,观察其他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 论
  传统的RVA作为多数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点,主要是因为此处肌小梁较多,被动固定的翼状导线容易放置,固定简单、脱位率低、起搏阈值良好。然而RVA起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它导致了左心室的异常除极和不同步的机械活动,并导致长期的血液动力学紊乱和心室结构的改变,在不需要时不容易拔出。随着主动螺旋固定电极的问世,使右室选择性部位起搏成为可能。右室间隔部(RVS)定位起搏,能带来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同样也可达到易固定、起搏感知良好的目的。本临床观察证实,使用1888TC主动固定电极的RVS起搏与使用被动固定电极的RVA起搏相比,本次所有患者均采用主动固定螺旋导线RVS定位起搏,全部病例1次植入起搏导线成功,术中和术后3个月测试起搏参数,各起搏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同时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导线脱位、穿孔。充分说明了使用主动螺旋导线在右心室选择性的定位起搏是安全可行的。随着近年来主动固定螺旋导线的广泛使用,理论上能让起搏器导线定位在右心室的任何部位。国外有多项研究表明,通过特殊塑形的引导钢丝主动固定螺旋导线能安全有效地固定在RVOT、流入道、心尖、中部间隔[3,4]。与传统的RVA起搏相比较,其他起搏部位改善心功能方面的优势得益于QRS时间缩短。本文显示RVS起搏心电图QRS 时间较RVA起搏心电图QRS时间短,有显著差异(P<0.01)。RVOT间隔和右心室中部间隔是心室除极最早的区域,而右心室游离壁和心尖是除极最晚的区域,但是RVOT间隔部的导线定位存在一定的难度。RVS起搏的最早激动点位于RVS近His束区域,心室激动循序RVS向双心室和RVA扩散,双心室激动基本同步[5]。被动导线时代通常认为ST段抬高说明导线头与心内膜接触良好。主动固定导线螺旋充分旋出时损伤电流达到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ST段逐步回落。目前起搏器手术中主动固定导线是否已经满意固定,螺旋是否已经释放完全,一般根据起搏参数结合影像学的改变来判断。观察了起搏阈值在即刻和10~15分钟后的变化情况,植入10~15分钟后才能达到较低的起搏阈值。这提示对于有满意的损伤电流但阈值偏高时,应等待一段时间重复测试,而不应立即更换位置重复固定。不管有无满意的损伤电流,起搏阈值、阻抗在10~15分钟后测试都有明显的下降,而感知变化并不明显。总之,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的起搏部位。
  参考文献
  1 Giudici MC,karpawich PP.Altemative site paking:it s time to define teris.Paking clin Electrophysiol[J].1999,22:551-553.
  2 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编辑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3,17(5):321.
  3 Kistler PMI,rew G,Mond HG.Long-term performance of active fixation pacing leads:a p rospeclive study[J].PACE,2006,29(3):226.
  4 Tse HF,Yu C,Wong KK,et al.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ventricular pacing:the effect of elektrical sitimul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2,40(8):1451.
  5 周宁,王琳,吕加高,等.右心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6,22(5):267.
其他文献
专家简介  梁晓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临床工作将近三十年,培养硕士6名、博士10名。1999年~2000年曾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师承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祝谌予教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12多项。曾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奖等7项。发表论文13
期刊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减轻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止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预防心血管病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是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指南中的重要原则。麝香保心丸是治疗心绞痛、胸闷和心肌梗死的常用中成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已有多项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证明,该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疗效明显。  近年,国家及上海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麝香保心丸的科研投入
期刊
病例回顾  老汤今年72岁,是一位有着二十多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最近心电图检查被发现有轻度心肌缺血。由于是“轻度”缺血,加之自我感觉良好,老汤就没有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心血管问题,更不服用任何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某个周六,老汤将家里破损的凳子、椅子做了修理。晚上老伴为了慰劳老汤,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老汤喝酒、吃菜,情绪很好。哪知半夜时分,已经深睡了的老汤突然大喊一声。老伴顿时惊醒,发现老汤已经没有了呼吸心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和研究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与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后护理侧重点不同的比较,使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更专业优质的服务为目的,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30例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患者和23例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并讨论了术后护理侧重点不同,并作比较。结果: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30例全部治愈。2例出现发热,发热几天后经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8  摘 要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出血急性期开颅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纵裂入路开颅夹闭治疗16例前交通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24.6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出血急性期可采用腰池置管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经纵裂入路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安全,可以减少对脑组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67  摘 要 目的:分析下颌骨结核病误诊原因。方法:回顾该病例诊治过程,找出误诊原因。原因:病史采集不全,鉴别诊断不细致,病理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缺如。结果:经抗结核化疗8个月,随访2年,完全康复。  关键词 下颌骨结核病 误诊  病历资料  2007年4月我院收治1例女性患者,年龄24岁,未婚。自述下颌骨疼痛6个月,局部肿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4  摘 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情况,提出治疗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设计胰岛素使用情况调查表,对120例患者使用胰岛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存在胰岛素应用认识及方法错误。结论: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知识教育,对保证胰岛素治疗效果、预防不良反应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基层医院 胰岛素应用情况 分析  2008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59  关键词 失眠 针刺疗法 灸法治疗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使睡眠状态维持长久,醒后难以再次入睡,因此而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睡眠维持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差等。常见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精神因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环境原因、情绪因素等。既往研究发现由植物神
期刊
洪玲玲 陈美羡 李雪梅  361003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96  摘 要 回顾2009~2012年病案复印过程中存在的误解和纠纷,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通过完善病案复印相关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加强病案书写质量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良好的服务态度、关注细节、保护隐私等措施。病案复印中发生的矛盾或纠纷明显减少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3.21  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采用人工材料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亦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2008-2012年应用Lichtenstein法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年人腹股沟疝患者4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47例,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