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骨汤面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赵骨汤面是矿区特色美食。
  老赵骨汤面不仅面好,汤也好。面是鸡蛋面,白中泛黄,根根细圆,筋道弹牙;汤是猪骨汤,骨头是猪大骨,骨粗髓满,慢火熬制,白如牛奶。这样的骨汤,煮出这样的面,佐以香料,撒上芫荽、绿葱,或拌上半勺红油辣子,色泽诱人,香气氤氲,让人见了,唇齿生津,不由自主地想坐下来吃上一碗,再来一碗。老赵骨汤面,真香。
  老赵骨汤面不仅香,而且便宜。煤矿门口的牛肉板面,六块钱一碗。家属区的兰州拉面,七块钱一碗。但老赵骨汤面,五块钱一碗。不仅量足、好吃,而且实惠。实惠的原因,是老赵骨汤面成本低。老赵骨汤面不租门面,不赁地摊,在家熬汤,在家煮面。临街房屋,支起窗户是门面、是开张,放下窗户是住户、是打烊。
  老赵骨汤面在煤矿是一朵奇葩。卖老王馒头的是王德福,卖老谭豆腐的是谭春发,卖老张灌汤包的是张秋田。做手工吃食的往往以姓氏做招牌,意喻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也有童叟无欺、诚信为本的意思。但老赵骨汤面的老板不姓赵,姓刘,叫刘大牙。刘大牙瘦高个,着衣板正,一尘不染,特别讲究卫生。刘大牙煮好面,浇上汤,端上临街的窗台,顾客排队自取,井然有序。窗前的矮桌上有红油辣子、胡椒、大蒜和山西陈醋。老赵骨汤面讲究细嚼慢咽吃面,哧溜哧溜大口喝汤,不讲究吃蒜,淋醋。但有人喜欢这口,刘大牙就摆上了大蒜和香醋。有人吃完面,喝净汤,尚余味未尽,不由拿他调侃一番,说:“刘大牙不地道,这么好的汤面,为啥打别人的牌子,不扬自己的万。”刘大牙皱眉,不悦:“你真不知还是假不知?”那人说:“真不知。”刘大牙说:“还真不能告诉你,这个属于商业秘密。”“嗨,还商业秘密呢,狗屁。”有人知根底,毫不留情地说:“不就是一个短处么?”
  原来刘大牙不卖老赵骨汤面,卖老赵骨汤面的是赵新海。赵新海是山西人,在煤矿不下窑了,就经营起骨汤面来。刘大牙条件不好,日子紧巴得像生锈的枪栓,怎么拉都拉不开。刘大牙便撵着赵新海学做面。赵新海熬汤煮面,刘大牙招揽顾客兼顾收钱。刘大牙没来,赵新海月月盈利。刘大牙一来,赵新海月月都是亏。十块八块,不多,但也是个亏。赵新海长了心,注意起刘大牙。刘大牙一碗面收一块钱,往自己兜里装两毛。收摊了,刘大牙要走,赵新海喊住了他:“大牙,你就這么走了?”刘大牙说:“收摊了,我不走还干啥?”
  第二天,刘大牙再来,赵新海不干了。“画猫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赵新海说,“我天天累死累活,出力不挣一分钱,还干个毬呀!”刘大牙羞愧难当,张了半天嘴,没说出一句话。刘大牙有心想说自家急着使钱,拿走了一部分,但怎么也说不出口。最后,唉了一声,蹲在地上,捂住脸呜呜地哭了起来。
  赵新海不卖骨汤面了,刘大牙只好打碎牙往肚里咽,独自硬着头皮卖骨汤面。不过不叫老赵骨汤面,叫老刘骨汤面。刘大牙眼高手低,价高质次,让人吃了一次,不想再吃第二次。矿小人少,没有回头客,一天到晚赔本赚吆喝。刘大牙正无精打采着,有人喊:“来一碗面。”吃面的是赵新海。赵新海吃了几口面,压桌上一张纸条走了。刘大牙看了,纸条上写着两行字:骨头不新鲜,熬汤火候短,面粉质量次,价格不实惠。
  夜里,刘大牙来到赵新海家。赵新海说:“你连最好的朋友都留不住,还能拿什么留住顾客呢?”刘大牙问:“那我该怎么做呢?”赵新海反问:“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该怎么找回我这个朋友呢?”刘大牙深思熟虑,恍然大悟。人如候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做生意讲究诚信,人无信而不立。
  刘大牙一改精心算计、贪小失大的秉性,把心放开了,把劲儿使足了。买最好的猪大骨,用最好的精粉面,放最好的鸡蛋,熬最地道的骨汤,使用最好的食材。不仅如此,还把老刘骨汤面,换成了老赵骨汤面。寓意尽管是姓刘的经营,却是老赵的班底。这样一来,成本高利润少,但卖得多了,利就大了。刘大牙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十几年如一日,硬坚持了下来。
  天长日久,老赵骨汤面竟成了煤矿一景。这景不在乎刘大牙的骨汤面,而在于诚信。很多人提起老赵骨汤面都说:“刘大牙是个仁义人。”
  其实刘大牙辛苦十几年,就是在等这一句话。
其他文献
旧时候的当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进门是厅堂,左右两侧各摆着两把椅子,当间是小茶桌。这是为一些有颜面的当家预备吃茶歇脚用的。当铺的柜台搭得都很高,上半截是格栏窗,中间开一个小窗口,是收当货用的。当铺的老板或是伙计高高站在柜台里,居高临下接货。不管什么人来当货,只要站到这个高高的柜台下面,人就矮了半截儿。  有人来当的是九成新的小羔羊皮袄,递进窗口。伙计打开只翻两下就喊:“一件皮袄,有皮沒毛,当银元四块
期刊
有一天,这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并不重要。我是谁也不重要。反正是有一天,临下班前,单位领导找我谈话。领导先是扯了些有的没的,最后才进入话题,单位最近要选派一名员工下去挂职。  我说,听说了。  你的优秀是大家公认的,派你下去,多让你锻炼一下也是应该的。但是(听到这个词后我心头一凉),你现在的岗位非常重要,无人可替,如果派你下去,整个单位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我说,我很珍惜这次的机会……  下班回家吧
期刊
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当沛县县令的血溅自己一身的时候,樊哙突然明白了,他的身家性命,跟刘邦牢牢绑在一起了。  还能怎么办呢?樊哙想,只能把脑袋别在腰上,跟着大哥杀出个未来了。  樊哙第一次体会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于是樊哙攻胡陵、破泗水、击秦军、拔宛城,每战登先,直至临咸阳,沛公入主阿房。  樊哙觉得,累了那么久,是时候享受一波富贵了。  然而现实无情地嘲弄了樊哙。站在项羽的军帐前,樊哙觉得
期刊
每次旅行给自己寄张明信片如同寄出一份隔空的记忆。把那张带着情感的画面投进邮筒,便寄出一个期待,那已经属于自己的经历暂时离开,又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像分离的生命回归,重逢带来惊喜,加盖了邮戳的回忆成为人生轨迹的一个个珍藏。  离开S城的那天,我选了一张标志性建筑的明信片,我曾在这古老建筑下驻足良久,吸收着历史融进现实的气息,每一个陌生人的微笑都让我感到温暖而难以忘怀。  可还没有找到邮筒,明信片却不见
期刊
他放下手中的高倍军用望远镜,揉了揉眼睛。瞭望塔外漫长的边境线上,满眼的雪白,刺得眼睛生疼,只有铁丝网和柱桩上还能看到些许黑色。  “报告连长,军区正午时分将有物资抵达。”  他转过身,接过通讯员手里的电报本,签上字,回敬一个军礼。  “这几场暴风雪呀!”在内蒙古二连浩特驻守近20年,这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几场雪了。运输道路被齐腰深的积雪填埋,推雪机没日没夜地抢挖,等挖到这里,估计要年后了。往年军区都是
期刊
村里人说,曹石头是头犟驴,而我却觉得他很好说话,大局观非常强。  我这么认为是有根据的。  村里搞户户通,道路硬化到每家每户。既然是修路,总会有人利益受损,比如让出尺把宅基地,拆除个破柴房,或者将影响通行的围墙拆了,工作不是一般难做。我们扶贫工作队跟村干部一起,没日没夜地上门入户,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讲得口干舌燥,草珊瑚用了好几盒。  曹石头家的猪圈也得拆,不然后头的人家没法通车。  村支书曹
期刊
遠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  东方泛白,晨光熹微,抚河洪水渐退,浑黄的河面上还漂浮着破木板、烂衣、菜叶等脏物。  薄雾中,一只敞篷船正从文昌桥下的肖公庙码头出发,逆流而上,前往浒湾。船头端坐着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束髻裹巾,面容安详,目视远方,若有所思。此人便是陆游,担任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到抚州任所才数月。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切记!”陆游望着河畔墙倒屋塌、泥沙遍地的村庄,大声说道。  “大人,
期刊
张老实给一瓢凉水呛死后,张家女人哭了个稀里哗啦。  张家女人就成了张寡妇。  好心人劝她说,还年轻,路长呢,寻思上个人家嫁了吧。又说,崖畔上那个说书艺人叫憨憨儿的就好着呢!  张寡妇抹起眼泪说,先前的男人就是个老实疙瘩,总让人欺负;再寻个外来的都不知道祖宗姓甚的灰汉子,叫人笑死呀。  张寡妇说的憨憨儿其实并不憨,是多年前从陕北逃难过来的。那年河西大旱,一个说书的老艺人领着一个孩子来到小山村。刚进村
期刊
剿匪的東北民主联军有个法宝——剃头。  东北土匪又叫胡子,头发老长,胡子满脸,拿这个抖威风吓唬人。民主联军即使军装破烂,也剃得利利索索,刮得干干净净。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那时候理发,多使刀刮,理发师叫刮头匠。嫩江分区老二团有个半专职刮头匠,管着一千号脑袋。  刮头匠?也就剃头刮脸呗。可别这么说。刮头匠最要沉稳,最经得大浪船摇。杀声炮响,乱不得一根毫毛。划人家一个口子,饭碗就得摔了
期刊
院坝边苕花开了,奶奶脸上也笑开了花。她把绣花架子搬到苕花旁,看着花儿飞针走线。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爬到奶奶脚边,轻轻抚摸她那双怪怪的小尖脚,奶奶一点儿都觉察不到。  后来,村庄长出了城市,苕花被挤到花盆里。每次回家,我总看见奶奶注视着花盆,停下针,摇头叹气。  我出国离家时,苕花开了,奶奶一边看花,一边走针,脸上又开出一朵微笑。我停下脚步,静静地看她,蓦然,奶奶身边闪出了儿时的院坝。  等我归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