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春一过,就已迈入春的门槛。
春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们吟咏着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志南和尚的《绝句》这两首咏春的千古名诗,感觉真是如沐春风,清新扑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多么绝妙的诗句!——极尽工整、对偶之能事,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杏花雨’如何理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
片刻后,一学生从容答道:“‘杏花雨’就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令人随即联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一学生答道:“那是盛开着的杏花,淡淡的清香在雨中飘溢,故称‘杏花雨’”。
从有“形”到有“味”,见解独到!
还有学生答道:“在和风细雨中,开得早的杏花散落,在空中漫舞,如同下着一场花瓣雨,当然就是‘杏花雨’了。”
多么奇妙的感悟!多么富有创意的理解!那一刻,我在心底默默地想:这,也许就是我所追求的“诗意语文”的课堂境界吧!
此情此景,我忽然觉得课堂上仿佛也正飘着绵绵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而滋润学生心田的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学完两首古诗,本来已经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考虑到这两首诗学生早就会背,甚至会默了,于是告诉自己和学生,不能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而应该有新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围绕这两首诗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迎刃而解中,我发现学生的认识又有了提升,让我倍感欣慰。由此不难看出,学生们的精神诉求中,蕴含着极大的生命潜能和创新活力。教师的明智之举,应该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精神诉求,真正将课堂中的话语权毫无保留地还给学生。
看到学生们正准备“偃旗息鼓”,我乘机抛砖引玉:“看来,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老师这儿倒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编辑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古诗安排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议了起来:
“那是因为这两首都是描写春景的古诗,而现在又正值春天……”
“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了。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继续作壁上观。
教室里起先是一片静默,接着便炸开了锅:
“老师,我发现叶绍翁写的是晴天,志南和尚写的是雨天。”
“老师,我发现叶绍翁是去游园,而志南和尚游的是整个大自然。”
“老师,我还发现叶绍翁是走着去的,志南和尚是坐船、拄着拐杖去的。”
“老师,我又有一个发现……”
此时的课堂,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智慧的声音在流淌。
“同学们,你们竟然能有那么多的新发现,真是不可思议。两位诗人同是游春,你认为谁比较幸运呢?”我在一旁继续“煽风点火”。
尚未恢复平静的课堂再次沸腾起来。
有的说:“我认为志南和尚比较幸运,因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有的说:“我同意,我还要补充:这幅春景图上有小桥流水、参天古木、杨柳依依、杏花争艳、远山如黛,真是美不胜收!”
有的说:“我不这样想,我认为是叶绍翁幸运。虽然他游园不值,只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但是他由这枝红杏想象到满园春色、姹紫嫣红,更是妙不可言。因为人眼看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还有的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我认为我们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去游山玩水,还能学到两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不是一举两得吗?”
如此独到精辟的见解,的确是身为“始作俑者”的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由得在内心深处慨叹:可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我感到作为你们的老师,我,才是最幸运的!听着他们精彩绝伦的对话,我陶醉其中,不愿醒来……
至此,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诗意语文,还应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它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题,在老师充满智慧的调拨和学生不拘一格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奇哉!妙哉!
不久后的一节语文自习课上,班上的几个学生完成了规定作业后,显得有些无所事事,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
我站在讲台上,有些无奈地放下手中正在批改的作业。一抬眼,无意间瞥见讲台上有一本《读者》,一边随手翻了开来,一边暗地寻求对策。翻开封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摄影加电脑制作的风景图,意境非常优美。我灵机一动,立即将这幅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在了黑板前的大屏幕上。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那几个刚刚还无所事事的调皮蛋,这会儿也开始正襟危坐起来,我从他们的眼睛里捕捉到了欣赏和惊叹。见此情景,我感觉时机已经成熟,立马宣布:“已经完成作业的同学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片。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配上一首美丽的小诗, 那一定是锦上添花。”我故意稍作停顿,“同学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就让大家也来当一回诗人,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想写几句就写几句,怎么样?”话音刚落,只见那几位已埋头作起诗来。
新的学习任务的布置不落痕迹,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令他们做起来兴趣盎然、轻松自如。我舒了口气,继续批改手中的作业。
刚批了几本,突然一位男生举手示意他已完成。这么快?我不禁心存怀疑,还是请他读来听听:
夏日清晨/凉风拂面/露珠悠闲地躺在荷叶上/荷花仿佛是羡慕露珠的自在/也散去花瓣/静静躺在水面/可它付出的却是娇美的容颜/啊,荷花/露珠是不是你的眼泪/你在为谁哭泣/是为那秋风就要赶走夏季吗?
多么富有灵气的创作!多么富有浪漫情怀的心灵抒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头一开,学生们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诗作,下面摘录两首:
清风吹拂/荷花残瓣水中飘浮/金黄莲蓬灿烂夺目/露珠虽晶莹剔透/但犹如竞时/荷已凋谢,但风韵印心/景美,韵更美
你已经凋谢了/你的心里却十分舍不得/舍不得那清晨明媚的阳光/舍不得这世上的一切/你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荷叶上/躺着的颗颗晶莹的珍珠/你开始期盼/期盼明年的夏天/又能展放自己美丽的身姿
这三首小诗,或感叹时光流逝,或礼赞夏荷残缺之美,或催人奋进,蓄势待发。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以及诗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对真善美的追求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从那以后,这类看图配诗或自由命题练笔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安全的心态,不必担心自己答对与否,不必担心会受到老师强加的意志的左右;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创造能否引起他人的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否得到自由的渲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和表达欲望,这不正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而诗的灵魂就是创造,诗的魅力也在于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实质上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而追求语文的创造,就该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根。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萌动着一种原始的诗性,期待我们用智慧去发掘、去唤醒。每一次唤醒,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唤醒,都将使生命流光溢彩。追寻诗性灵动的教学,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
春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们吟咏着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志南和尚的《绝句》这两首咏春的千古名诗,感觉真是如沐春风,清新扑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多么绝妙的诗句!——极尽工整、对偶之能事,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杏花雨’如何理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
片刻后,一学生从容答道:“‘杏花雨’就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令人随即联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一学生答道:“那是盛开着的杏花,淡淡的清香在雨中飘溢,故称‘杏花雨’”。
从有“形”到有“味”,见解独到!
还有学生答道:“在和风细雨中,开得早的杏花散落,在空中漫舞,如同下着一场花瓣雨,当然就是‘杏花雨’了。”
多么奇妙的感悟!多么富有创意的理解!那一刻,我在心底默默地想:这,也许就是我所追求的“诗意语文”的课堂境界吧!
此情此景,我忽然觉得课堂上仿佛也正飘着绵绵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而滋润学生心田的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学完两首古诗,本来已经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考虑到这两首诗学生早就会背,甚至会默了,于是告诉自己和学生,不能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而应该有新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围绕这两首诗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迎刃而解中,我发现学生的认识又有了提升,让我倍感欣慰。由此不难看出,学生们的精神诉求中,蕴含着极大的生命潜能和创新活力。教师的明智之举,应该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精神诉求,真正将课堂中的话语权毫无保留地还给学生。
看到学生们正准备“偃旗息鼓”,我乘机抛砖引玉:“看来,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老师这儿倒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编辑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古诗安排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议了起来:
“那是因为这两首都是描写春景的古诗,而现在又正值春天……”
“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了。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继续作壁上观。
教室里起先是一片静默,接着便炸开了锅:
“老师,我发现叶绍翁写的是晴天,志南和尚写的是雨天。”
“老师,我发现叶绍翁是去游园,而志南和尚游的是整个大自然。”
“老师,我还发现叶绍翁是走着去的,志南和尚是坐船、拄着拐杖去的。”
“老师,我又有一个发现……”
此时的课堂,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智慧的声音在流淌。
“同学们,你们竟然能有那么多的新发现,真是不可思议。两位诗人同是游春,你认为谁比较幸运呢?”我在一旁继续“煽风点火”。
尚未恢复平静的课堂再次沸腾起来。
有的说:“我认为志南和尚比较幸运,因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有的说:“我同意,我还要补充:这幅春景图上有小桥流水、参天古木、杨柳依依、杏花争艳、远山如黛,真是美不胜收!”
有的说:“我不这样想,我认为是叶绍翁幸运。虽然他游园不值,只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但是他由这枝红杏想象到满园春色、姹紫嫣红,更是妙不可言。因为人眼看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还有的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我认为我们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去游山玩水,还能学到两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不是一举两得吗?”
如此独到精辟的见解,的确是身为“始作俑者”的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由得在内心深处慨叹:可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我感到作为你们的老师,我,才是最幸运的!听着他们精彩绝伦的对话,我陶醉其中,不愿醒来……
至此,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诗意语文,还应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它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题,在老师充满智慧的调拨和学生不拘一格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奇哉!妙哉!
不久后的一节语文自习课上,班上的几个学生完成了规定作业后,显得有些无所事事,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
我站在讲台上,有些无奈地放下手中正在批改的作业。一抬眼,无意间瞥见讲台上有一本《读者》,一边随手翻了开来,一边暗地寻求对策。翻开封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摄影加电脑制作的风景图,意境非常优美。我灵机一动,立即将这幅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在了黑板前的大屏幕上。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那几个刚刚还无所事事的调皮蛋,这会儿也开始正襟危坐起来,我从他们的眼睛里捕捉到了欣赏和惊叹。见此情景,我感觉时机已经成熟,立马宣布:“已经完成作业的同学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片。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配上一首美丽的小诗, 那一定是锦上添花。”我故意稍作停顿,“同学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就让大家也来当一回诗人,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想写几句就写几句,怎么样?”话音刚落,只见那几位已埋头作起诗来。
新的学习任务的布置不落痕迹,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令他们做起来兴趣盎然、轻松自如。我舒了口气,继续批改手中的作业。
刚批了几本,突然一位男生举手示意他已完成。这么快?我不禁心存怀疑,还是请他读来听听:
夏日清晨/凉风拂面/露珠悠闲地躺在荷叶上/荷花仿佛是羡慕露珠的自在/也散去花瓣/静静躺在水面/可它付出的却是娇美的容颜/啊,荷花/露珠是不是你的眼泪/你在为谁哭泣/是为那秋风就要赶走夏季吗?
多么富有灵气的创作!多么富有浪漫情怀的心灵抒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头一开,学生们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诗作,下面摘录两首:
清风吹拂/荷花残瓣水中飘浮/金黄莲蓬灿烂夺目/露珠虽晶莹剔透/但犹如竞时/荷已凋谢,但风韵印心/景美,韵更美
你已经凋谢了/你的心里却十分舍不得/舍不得那清晨明媚的阳光/舍不得这世上的一切/你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荷叶上/躺着的颗颗晶莹的珍珠/你开始期盼/期盼明年的夏天/又能展放自己美丽的身姿
这三首小诗,或感叹时光流逝,或礼赞夏荷残缺之美,或催人奋进,蓄势待发。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以及诗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对真善美的追求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从那以后,这类看图配诗或自由命题练笔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安全的心态,不必担心自己答对与否,不必担心会受到老师强加的意志的左右;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创造能否引起他人的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否得到自由的渲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和表达欲望,这不正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而诗的灵魂就是创造,诗的魅力也在于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实质上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而追求语文的创造,就该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根。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萌动着一种原始的诗性,期待我们用智慧去发掘、去唤醒。每一次唤醒,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唤醒,都将使生命流光溢彩。追寻诗性灵动的教学,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