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性灵动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春一过,就已迈入春的门槛。
  春天的语文课上,我和学生们吟咏着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志南和尚的《绝句》这两首咏春的千古名诗,感觉真是如沐春风,清新扑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多么绝妙的诗句!——极尽工整、对偶之能事,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杏花雨’如何理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
  片刻后,一学生从容答道:“‘杏花雨’就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令人随即联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一学生答道:“那是盛开着的杏花,淡淡的清香在雨中飘溢,故称‘杏花雨’”。
  从有“形”到有“味”,见解独到!
  还有学生答道:“在和风细雨中,开得早的杏花散落,在空中漫舞,如同下着一场花瓣雨,当然就是‘杏花雨’了。”
  多么奇妙的感悟!多么富有创意的理解!那一刻,我在心底默默地想:这,也许就是我所追求的“诗意语文”的课堂境界吧!
  此情此景,我忽然觉得课堂上仿佛也正飘着绵绵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而滋润学生心田的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学完两首古诗,本来已经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考虑到这两首诗学生早就会背,甚至会默了,于是告诉自己和学生,不能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而应该有新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围绕这两首诗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的迎刃而解中,我发现学生的认识又有了提升,让我倍感欣慰。由此不难看出,学生们的精神诉求中,蕴含着极大的生命潜能和创新活力。教师的明智之举,应该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精神诉求,真正将课堂中的话语权毫无保留地还给学生。
  看到学生们正准备“偃旗息鼓”,我乘机抛砖引玉:“看来,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老师这儿倒有一个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编辑老师为什么要将这两首古诗安排在一起让我们来学习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议了起来:
  “那是因为这两首都是描写春景的古诗,而现在又正值春天……”
  “看来,大家已经发现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了。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继续作壁上观。
  教室里起先是一片静默,接着便炸开了锅:
  “老师,我发现叶绍翁写的是晴天,志南和尚写的是雨天。”
  “老师,我发现叶绍翁是去游园,而志南和尚游的是整个大自然。”
  “老师,我还发现叶绍翁是走着去的,志南和尚是坐船、拄着拐杖去的。”
  “老师,我又有一个发现……”
  此时的课堂,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智慧的声音在流淌。
  “同学们,你们竟然能有那么多的新发现,真是不可思议。两位诗人同是游春,你认为谁比较幸运呢?”我在一旁继续“煽风点火”。
  尚未恢复平静的课堂再次沸腾起来。
  有的说:“我认为志南和尚比较幸运,因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有的说:“我同意,我还要补充:这幅春景图上有小桥流水、参天古木、杨柳依依、杏花争艳、远山如黛,真是美不胜收!”
  有的说:“我不这样想,我认为是叶绍翁幸运。虽然他游园不值,只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但是他由这枝红杏想象到满园春色、姹紫嫣红,更是妙不可言。因为人眼看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还有的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我认为我们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去游山玩水,还能学到两首千古流传的名诗,不是一举两得吗?”
  如此独到精辟的见解,的确是身为“始作俑者”的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由得在内心深处慨叹:可爱的孩子们,此时此刻,我感到作为你们的老师,我,才是最幸运的!听着他们精彩绝伦的对话,我陶醉其中,不愿醒来……
  至此,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诗意语文,还应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它要求尊重个体,张扬个性。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题,在老师充满智慧的调拨和学生不拘一格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奇哉!妙哉!
  不久后的一节语文自习课上,班上的几个学生完成了规定作业后,显得有些无所事事,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
  我站在讲台上,有些无奈地放下手中正在批改的作业。一抬眼,无意间瞥见讲台上有一本《读者》,一边随手翻了开来,一边暗地寻求对策。翻开封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摄影加电脑制作的风景图,意境非常优美。我灵机一动,立即将这幅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在了黑板前的大屏幕上。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那几个刚刚还无所事事的调皮蛋,这会儿也开始正襟危坐起来,我从他们的眼睛里捕捉到了欣赏和惊叹。见此情景,我感觉时机已经成熟,立马宣布:“已经完成作业的同学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片。这么美的画面如果能配上一首美丽的小诗, 那一定是锦上添花。”我故意稍作停顿,“同学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就让大家也来当一回诗人,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想写几句就写几句,怎么样?”话音刚落,只见那几位已埋头作起诗来。
  新的学习任务的布置不落痕迹,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令他们做起来兴趣盎然、轻松自如。我舒了口气,继续批改手中的作业。
  刚批了几本,突然一位男生举手示意他已完成。这么快?我不禁心存怀疑,还是请他读来听听:
  夏日清晨/凉风拂面/露珠悠闲地躺在荷叶上/荷花仿佛是羡慕露珠的自在/也散去花瓣/静静躺在水面/可它付出的却是娇美的容颜/啊,荷花/露珠是不是你的眼泪/你在为谁哭泣/是为那秋风就要赶走夏季吗?
  多么富有灵气的创作!多么富有浪漫情怀的心灵抒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头一开,学生们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诗作,下面摘录两首:
  清风吹拂/荷花残瓣水中飘浮/金黄莲蓬灿烂夺目/露珠虽晶莹剔透/但犹如竞时/荷已凋谢,但风韵印心/景美,韵更美
  你已经凋谢了/你的心里却十分舍不得/舍不得那清晨明媚的阳光/舍不得这世上的一切/你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荷叶上/躺着的颗颗晶莹的珍珠/你开始期盼/期盼明年的夏天/又能展放自己美丽的身姿
  这三首小诗,或感叹时光流逝,或礼赞夏荷残缺之美,或催人奋进,蓄势待发。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以及诗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对真善美的追求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从那以后,这类看图配诗或自由命题练笔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安全的心态,不必担心自己答对与否,不必担心会受到老师强加的意志的左右;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创造能否引起他人的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否得到自由的渲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话语者,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精神诉求和表达欲望,这不正是诗意语文应有的追求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而诗的灵魂就是创造,诗的魅力也在于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实质上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而追求语文的创造,就该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最大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根。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萌动着一种原始的诗性,期待我们用智慧去发掘、去唤醒。每一次唤醒,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唤醒,都将使生命流光溢彩。追寻诗性灵动的教学,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
其他文献
【摘要】 我认为所谓的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让班上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让学生能全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在活动当中积极表现,积极发言,从合作中发展,锻炼自己。首先教师就应该改变所谓的“十几年如一日”的方式,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充满艺术性,有效性。让自己的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是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来评价政治课:老师的面孔冰冷冷——无情;教学的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的方式孤单单——无趣;学生的精神昏沉沉——无劲。这句话让我感受良多。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曲折中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虽然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既有收获,又有困惑,特别是近来在课改中的一些误区,值得我们思考和深思,更需要我们找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就思想政治课教改中出现的误区与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认
逐步建立组织工作的新机制新规范虞云耀新的形势和任务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步建立与之适应的新
报业的转型需要吸收互联网的价值,也需要以互联网的经营理念经营报业。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needs to absorb the value of the Internet and als
一中西校在泰安属于薄弱学校,三流地域、三流生源、三流设施决定了它生存发展的艰难,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如何让文明习惯、学习习惯、文化素质都处于混沌阶段的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进而实现培养人、提高人、发展人的目标,一直是老师们苦苦思索的问题。俗话说,不破不立。教育的主阵地还是课堂,只有从改革课堂入手,才能找到真正的突破口。学校经过反复论证,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合作探究、体验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
羊城的九月,一场秋雨,凉爽清新.经过新冠疫情考验磨砺的全国600多名肝病相关医务工作者和著名专家教授,还未来得及洗去疲惫倦意,又风尘仆仆带着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患者的期望
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学校书画艺术特色班是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学习型团队。近年来,该班全体学员勤奋学习,创作出1540幅作品。去年7月迎接中央文明办的视察工作时,就展出
古人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形象地道出了“时机”的重要性。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更有一个时机问题。若能及时把握最佳的教育时机,往往能事半而功倍。反之,若反应迟缓,甚至视而不见,则会坐失良机。所谓“最佳教育时机”就是班主任通过深入了解学生,从班级、学生的种种变化中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动,然后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其进行调适。变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转思想压力为前进动力。把握思想
观众的信息接受开始越来越碎片化,接触信息的场所和情境也更加的不受限制。随着科技发展,多屏时代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不同屏幕的特性相互的补充,正分分秒秒地占据观众的每
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散文、小说)在高中必修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相当大。而答此类题的前提便是把握文章的主旨,若是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做题就漫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