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就集中在科技和教育上。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下笔者就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修订后,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谈谈看法。
一、 遵守课标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幅度,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教育和教学中存在不少违背素质教育的现象,较多地重视教师的教,少重视学生的学;只研究教材和考纲,少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和探究来解决,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
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首先,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社会需要。
其次,开展创新教育。第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时,通过影、音、画、文字、活动、表演、讲故事等有关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学中仅有导入中的兴趣还不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把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提高学生的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新乐趣。第三,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巧妙地提出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有目的引导和探研,就会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技能。第五,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一、 遵守课标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幅度,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学教育和教学中存在不少违背素质教育的现象,较多地重视教师的教,少重视学生的学;只研究教材和考纲,少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和探究来解决,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
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二、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首先,要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社会需要。
其次,开展创新教育。第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时,通过影、音、画、文字、活动、表演、讲故事等有关素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学中仅有导入中的兴趣还不够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把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自己的发现,提高学生的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新乐趣。第三,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回答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巧妙地提出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间,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有目的引导和探研,就会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技能。第五,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