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建筑,可以读到的不仅是建筑本身。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曾说过,“更是阅读我们的城市、我们城市的文化以及城市当中的人。”以故居建筑和周边空间环境为载体,把名人时代文化、生活文化与街区社会环境合为一体,营造历史氛围,形成名人故居的联动规模效应,正是保护区、姑苏区古保委当下负责实施的名人故居文化展示项目。
从名人故居看生动的城市历史
德寿坊是苏州城区西部的一条街巷,位于富郎中巷南侧。凡是路过的人,都会注意到德寿坊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它有一个民国式的坊门,其次,坊门上还饰有一颗五角星,明白无误地向人们传达这里与苏州红色革命史有关联。
现在到德寿坊,已与之前迥然不同。移除了坊口原先杂乱的电线和电线杆,里里外外整洁、朴素,像是回到了最初的风姿。1923年,近代革命家、国学家沈瓞民购得德寿坊里弄式住宅,正式定居苏州。1924年秋,中共党员叶天底来看望老师沈瓞民时,建议在沈氏自得斋门楼上做一个五角星,自此,德寿坊大门上便有了这颗保留至今的五角星。
今天,人们不必再猜测里弄与苏州红色革命史到底有怎样的关联,甚至不用走入里弄或沈宅,坊口红星广场一侧墙壁上的苏作砖雕群组画,以及德寿坊内两侧墙面上的浮雕连环画,已经娓娓讲述了五角星的来历和与德寿坊相关联的革命事迹。这些砖雕连环画与周边民居融为一体,除了建设年代、风格等基本信息,人们更可从如今的故居外围,了解德寿坊、了解苏州城市历史的与众不同。
更进一步,里弄一侧的沈瓞民故居部分建筑被打造为党建展示馆,重点介绍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可作为党员的初心教育基地。沈瓞民故居是这座城市曾经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的一部分,人们会希望看到有关于他的更多信息,展馆对此也做了更详细的交代,从沈氏家族绵延到沈瓞民两次赴日留学,以及他作为早期革命先行者的活动经历,直至定居苏州潜心易学研究。
故居内有一方小小的天井,刚够放下一套桌椅。或许当年不是这样的陈设,但总让人觉得当年叶天底等人就是在这里这样探讨寻求救国真理的。看到这些,就像看到了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将状元府邸与个体记忆勾连
首批展示项目选择平江历史街区和32号街坊的陶氏宅园、曹沧洲祠、潘世恩宅、苏肇冰故居等6处名人故居,组织文化挖掘和不同主题的文化展示。在保證名人故居文化展示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后期使用功能,也为名人故居“亦展亦用”作出诸多有益的探索。
在潘世恩宅,全新的名人故居文化展示强调了品读时的舒适感。其中既包含了人们能够从展示中读到的广泛内容,也包含了品读的环境体验。一个在这座城市很长一段历史里举足轻重的家族及代表人物,是值得人们去细细研读和认真思考的。
利用潘世恩宅中路后楼厅二层,文化展示项目以图片、史料形式展示潘世恩及其家族生平事迹;通过液晶播放系统向参观者介绍潘世恩宅的修缮过程。你在这所故居里,可以研读潘氏家族的谱系、潘世恩的生平、潘世恩的政治成就、潘世恩的治学成就,从一个家族到苏州后的枝开叶散,读出苏州在那段历史中的模样;从显赫家族代表人物一生及其族裔的经历,窥探江南文人世家的发展、家风、治学、经营;又从潘世恩宅的保护、修缮、利用,看到无数本地旧宅大院、名人故居曾走过的历程……
尤其这次的文化展示项目,展示了这座源起于康熙年间的古宅,从最初6000余平方米,三路六进“住宅+园池”格局的留余堂,到如今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状元博物馆,长达300年间的变化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状元府邸里也同步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潜藏着一部分人们珍贵的历史记忆。1958年潘宅归公后曾散为三十四户居民杂院,很多老苏州也对当年的纱帽厅书场颇有印象,整座故居中最精美的建筑,就属纱帽厅。2011年苏州市启动古建老宅修缮工程,后又历时一年设立状元博物馆,2014年11月向公众开放……
能够与个体之间产生勾连,这些名人故居也就有了更强韧的“生命力”。首批名人故居文化展示项目,正是通过系统全面挖掘古建老宅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了名人故居由过去传统一个维度的平面展示,向漫游式、互动式、综合性、多元化展示的跃升,也促成文物建筑与名人历史的高度融合,提升区域历史文化感染力。
从名人故居看生动的城市历史
德寿坊是苏州城区西部的一条街巷,位于富郎中巷南侧。凡是路过的人,都会注意到德寿坊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它有一个民国式的坊门,其次,坊门上还饰有一颗五角星,明白无误地向人们传达这里与苏州红色革命史有关联。
现在到德寿坊,已与之前迥然不同。移除了坊口原先杂乱的电线和电线杆,里里外外整洁、朴素,像是回到了最初的风姿。1923年,近代革命家、国学家沈瓞民购得德寿坊里弄式住宅,正式定居苏州。1924年秋,中共党员叶天底来看望老师沈瓞民时,建议在沈氏自得斋门楼上做一个五角星,自此,德寿坊大门上便有了这颗保留至今的五角星。
今天,人们不必再猜测里弄与苏州红色革命史到底有怎样的关联,甚至不用走入里弄或沈宅,坊口红星广场一侧墙壁上的苏作砖雕群组画,以及德寿坊内两侧墙面上的浮雕连环画,已经娓娓讲述了五角星的来历和与德寿坊相关联的革命事迹。这些砖雕连环画与周边民居融为一体,除了建设年代、风格等基本信息,人们更可从如今的故居外围,了解德寿坊、了解苏州城市历史的与众不同。
更进一步,里弄一侧的沈瓞民故居部分建筑被打造为党建展示馆,重点介绍中共苏州独立支部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可作为党员的初心教育基地。沈瓞民故居是这座城市曾经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的一部分,人们会希望看到有关于他的更多信息,展馆对此也做了更详细的交代,从沈氏家族绵延到沈瓞民两次赴日留学,以及他作为早期革命先行者的活动经历,直至定居苏州潜心易学研究。
故居内有一方小小的天井,刚够放下一套桌椅。或许当年不是这样的陈设,但总让人觉得当年叶天底等人就是在这里这样探讨寻求救国真理的。看到这些,就像看到了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将状元府邸与个体记忆勾连
首批展示项目选择平江历史街区和32号街坊的陶氏宅园、曹沧洲祠、潘世恩宅、苏肇冰故居等6处名人故居,组织文化挖掘和不同主题的文化展示。在保證名人故居文化展示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后期使用功能,也为名人故居“亦展亦用”作出诸多有益的探索。
在潘世恩宅,全新的名人故居文化展示强调了品读时的舒适感。其中既包含了人们能够从展示中读到的广泛内容,也包含了品读的环境体验。一个在这座城市很长一段历史里举足轻重的家族及代表人物,是值得人们去细细研读和认真思考的。
利用潘世恩宅中路后楼厅二层,文化展示项目以图片、史料形式展示潘世恩及其家族生平事迹;通过液晶播放系统向参观者介绍潘世恩宅的修缮过程。你在这所故居里,可以研读潘氏家族的谱系、潘世恩的生平、潘世恩的政治成就、潘世恩的治学成就,从一个家族到苏州后的枝开叶散,读出苏州在那段历史中的模样;从显赫家族代表人物一生及其族裔的经历,窥探江南文人世家的发展、家风、治学、经营;又从潘世恩宅的保护、修缮、利用,看到无数本地旧宅大院、名人故居曾走过的历程……
尤其这次的文化展示项目,展示了这座源起于康熙年间的古宅,从最初6000余平方米,三路六进“住宅+园池”格局的留余堂,到如今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状元博物馆,长达300年间的变化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座状元府邸里也同步着城市的发展变迁,潜藏着一部分人们珍贵的历史记忆。1958年潘宅归公后曾散为三十四户居民杂院,很多老苏州也对当年的纱帽厅书场颇有印象,整座故居中最精美的建筑,就属纱帽厅。2011年苏州市启动古建老宅修缮工程,后又历时一年设立状元博物馆,2014年11月向公众开放……
能够与个体之间产生勾连,这些名人故居也就有了更强韧的“生命力”。首批名人故居文化展示项目,正是通过系统全面挖掘古建老宅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了名人故居由过去传统一个维度的平面展示,向漫游式、互动式、综合性、多元化展示的跃升,也促成文物建筑与名人历史的高度融合,提升区域历史文化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