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浮商界14年,他从未接受媒体采访,但外界对他的身世和经历猜测从未断过。近日,这位历史上《财富》世界500强中国公司最年轻的掌门人,终于吐露了他的传奇经历以及从商之道——押注一个国家。他,就是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掌门人——叶简明。
初中万元户,大学赚千万
叶简明在25岁时创立了华信。此前,他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家乡福建的一次地产交易。
当时大学毕业不久的叶简明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帮助一位在当地陷入困境的香港商人快速脱手了一批类似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那位焦头烂额的港商以较低的價格将数年未能出手的房子卖给了叶简明,并且提出十年后付款即可。但是叶简明在一个之月内就卖掉了所有的房子,而且在三年之后还清了余款。当时,叶简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过千万的收入,并且以此在福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涉及地产和贸易。叶简明说,那位港商曾经对厦门市的领导官员称赞他是“你们的犹太人”。
叶简明的公司真正进入石油行业是从其在厦门华航石油公司的公开拍卖当中获胜开始的。华航石油拥有在中国进行石油贸易的牌照,但它的母公司在一起中国近现代最骇人听闻的连环走私案当中被查抄。叶简明从香港和福建的富裕投资者手中筹集了这笔收购资金,最终以此为起点建立了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并且于2008年将公司迁至上海。
其实,叶简明很小就表现出了赚钱方面的才能。“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是一个万元户。”叶简明说,当时他的外祖母家里在做木材生意,他便耳濡目染成了一位学徒,也逐渐赚到了一些钱。那时候,他便开始用这些钱去入股投资小饭店和旅馆,并且结交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朋友。在叶简明看来,这些经历使他能够早于同龄人去认识这个世界和商业的本质。
但是他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叶简明出生于福建北部的一座小城,在一个传统森严的家族里,他在同龄人当中并不被看好。但是这让他变得更加独立,进而更早地学会了关心他人。他一直是孩子中的“老大”,不管谁被欺负,叶简明都会站出来。时至今日,叶简明身边的人仍然肯定地说,在公事以外,他还是那个来自于福建的“孩子王”——叶简明乐意分享,身边的朋友们常常会从他那里拿回好茶好酒,甚至分光了他自己的那一份。
平日里,叶简明深居简出,相比参加商务晚餐和企业家俱乐部,叶简明更喜欢在家里研习孔子和佛教,或者与自己的高管们在对面的院子里散步聊天。他甚至拒绝了很多官方政府组织希望他出任一些职务的邀请——叶简明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这跟别的中国企业家很不一样。
另辟蹊径在国外发展石油
叶简明更加善于捕捉时机和成为一位组织者。叶简明在创立华信之时,中国正极度渴望原油。但是其国有公司会让一些国家感到不安,而难以在国外市场接近一些交易。这为中国石油业的私人公司带来了转机,他们可以在欧洲和中东开展较为顺畅的石油交易,或者去收拾一些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搞砸了的烂摊子。比如在非洲乍得,在中石油遇挫之后,华信反而通过获取该国总统的信任取得了成功。
目前,华信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卡塔尔、俄罗斯、乍得、安哥拉和阿布扎比签署石油权益协议或者进行交易,并且与中国国有巨头开展业务,将石油和天然气运回中国。
对于一家中国的民营石油公司而言,华信还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投资。在去年秋天仅一周的时间里,中国华信成为了布拉格最热门的投资者—购买捷克共和国顶级足球俱乐部Slavia Prague、捷克第一大和第三大媒体集团(包括出版社和电视台,覆盖了捷克民众超过85%的信息获取来源)、两座文艺复兴时代恢弘的历史建筑、该国最古老的啤酒酿造商、一家高端特种钢铁公司、两家五星级酒店、捷克最大的航空公司;还包括旅行社和医院;但最大的一笔,是对布拉格J&T银行集团的控股权益的投资,这使中国华信成为了第一家拥有欧洲银行的中资公司。要知道,中国公司想在西方收购一家银行此前一直是一些国际掮客们都难以谈论的禁忌话题。华信为此总计花费了30亿美元。
“这就是华信的方式。”叶简明对此颇为自豪。他指出,中国公司此前在海外投资和收购频频遇挫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咎为只与单一的企业甚至是股东合作,而他的方式是做一个全面战略性的布局。叶简明承认上面绝大多数的投资甚至是公益性的,不会寻求牟利,但这些投资有助于华信和捷克双方互相适应对方的文化和做事方式。他甚至提到购买布拉格地标性的宫殿,正是为了融入欧洲上层社会。他认为只有平等地坐在一起对话交流,才能够让他们认可华信。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华信在投资时变得顺畅了许多。
从商之道:押注一个国家的崛起
与国家和政府保持一致是华信战略的核心。叶简明毫不隐讳地强调:“我们密切关注、紧紧跟随国家战略。因此,我们将根据国家每一步的安排来制定我们的企业战略。”
此前中国政府推出的“石油换贷款”政策让华信完成了原始积累和对上游油气资源的获取和布局,如今的“一带一路”正在帮助华信打通能源与金融的边界,并逐步接近向一家国际投行转变的愿景。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华信非常像一家国企的样子。它有完整的共产党委员会组织,还时常召开“组织会议”和“民主生活”;公司颁发“模范工人”、“优秀党员”和乒乓球冠军等职工奖励。这已经是当今中国的民营公司的惯常做法,其中一种较为实际的解释是,设置与政府同样的组织机构有助于跟对方的对接和沟通。
这种步调一致得到了回报。华信在去年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向中国进口原油的许可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利润丰厚的生意。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该公司去年418亿美元收入中的近三分之二来自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石油权益协议、石油和天然气运输或石油储存业务。
由此,华信的崛起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政府和私人公司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日益加深的紧密程度,尤其是在海外开展业务时。这从王健林、马云等一些时下最炙手可热的中国商人的成功当中不难看出。实际上,他们与大繁至简的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逻辑上是一致的——他们押注一个国家的崛起。
叶简明呷了一口茶水,他指着自己的杯子说:很多人对茶叶很有研究,能够讲出几十个种类,甚至还有一套理论,但他却有可能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好茶。“我讲不出理论,但是茶摆在那里,我就知道哪一个是好茶;酒摆在那里,我知道哪一个是好酒。你拿一幅画给我看,基本上我能够看出真假。”
华信建立的智库中的一位教授曾经这样形容他眼中的叶简明——“叶主席这个人和我们不同在哪里?我们在研究一间屋子的时候,推断屋里有黄金。接下来,我们会花时间做出A、B、C方案,研究如何把这个黄金搬走,却都在房子外面看。但是,叶主席一听说这间屋子里有黄金,二话不说踹开门就搬走了,他什么方案都不要。”(《财经国家周刊》)
初中万元户,大学赚千万
叶简明在25岁时创立了华信。此前,他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家乡福建的一次地产交易。
当时大学毕业不久的叶简明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帮助一位在当地陷入困境的香港商人快速脱手了一批类似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那位焦头烂额的港商以较低的價格将数年未能出手的房子卖给了叶简明,并且提出十年后付款即可。但是叶简明在一个之月内就卖掉了所有的房子,而且在三年之后还清了余款。当时,叶简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笔过千万的收入,并且以此在福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涉及地产和贸易。叶简明说,那位港商曾经对厦门市的领导官员称赞他是“你们的犹太人”。
叶简明的公司真正进入石油行业是从其在厦门华航石油公司的公开拍卖当中获胜开始的。华航石油拥有在中国进行石油贸易的牌照,但它的母公司在一起中国近现代最骇人听闻的连环走私案当中被查抄。叶简明从香港和福建的富裕投资者手中筹集了这笔收购资金,最终以此为起点建立了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并且于2008年将公司迁至上海。
其实,叶简明很小就表现出了赚钱方面的才能。“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是一个万元户。”叶简明说,当时他的外祖母家里在做木材生意,他便耳濡目染成了一位学徒,也逐渐赚到了一些钱。那时候,他便开始用这些钱去入股投资小饭店和旅馆,并且结交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朋友。在叶简明看来,这些经历使他能够早于同龄人去认识这个世界和商业的本质。
但是他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叶简明出生于福建北部的一座小城,在一个传统森严的家族里,他在同龄人当中并不被看好。但是这让他变得更加独立,进而更早地学会了关心他人。他一直是孩子中的“老大”,不管谁被欺负,叶简明都会站出来。时至今日,叶简明身边的人仍然肯定地说,在公事以外,他还是那个来自于福建的“孩子王”——叶简明乐意分享,身边的朋友们常常会从他那里拿回好茶好酒,甚至分光了他自己的那一份。
平日里,叶简明深居简出,相比参加商务晚餐和企业家俱乐部,叶简明更喜欢在家里研习孔子和佛教,或者与自己的高管们在对面的院子里散步聊天。他甚至拒绝了很多官方政府组织希望他出任一些职务的邀请——叶简明既不是人大代表,也不是政协委员——这跟别的中国企业家很不一样。
另辟蹊径在国外发展石油
叶简明更加善于捕捉时机和成为一位组织者。叶简明在创立华信之时,中国正极度渴望原油。但是其国有公司会让一些国家感到不安,而难以在国外市场接近一些交易。这为中国石油业的私人公司带来了转机,他们可以在欧洲和中东开展较为顺畅的石油交易,或者去收拾一些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搞砸了的烂摊子。比如在非洲乍得,在中石油遇挫之后,华信反而通过获取该国总统的信任取得了成功。
目前,华信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卡塔尔、俄罗斯、乍得、安哥拉和阿布扎比签署石油权益协议或者进行交易,并且与中国国有巨头开展业务,将石油和天然气运回中国。
对于一家中国的民营石油公司而言,华信还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投资。在去年秋天仅一周的时间里,中国华信成为了布拉格最热门的投资者—购买捷克共和国顶级足球俱乐部Slavia Prague、捷克第一大和第三大媒体集团(包括出版社和电视台,覆盖了捷克民众超过85%的信息获取来源)、两座文艺复兴时代恢弘的历史建筑、该国最古老的啤酒酿造商、一家高端特种钢铁公司、两家五星级酒店、捷克最大的航空公司;还包括旅行社和医院;但最大的一笔,是对布拉格J&T银行集团的控股权益的投资,这使中国华信成为了第一家拥有欧洲银行的中资公司。要知道,中国公司想在西方收购一家银行此前一直是一些国际掮客们都难以谈论的禁忌话题。华信为此总计花费了30亿美元。
“这就是华信的方式。”叶简明对此颇为自豪。他指出,中国公司此前在海外投资和收购频频遇挫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归咎为只与单一的企业甚至是股东合作,而他的方式是做一个全面战略性的布局。叶简明承认上面绝大多数的投资甚至是公益性的,不会寻求牟利,但这些投资有助于华信和捷克双方互相适应对方的文化和做事方式。他甚至提到购买布拉格地标性的宫殿,正是为了融入欧洲上层社会。他认为只有平等地坐在一起对话交流,才能够让他们认可华信。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华信在投资时变得顺畅了许多。
从商之道:押注一个国家的崛起
与国家和政府保持一致是华信战略的核心。叶简明毫不隐讳地强调:“我们密切关注、紧紧跟随国家战略。因此,我们将根据国家每一步的安排来制定我们的企业战略。”
此前中国政府推出的“石油换贷款”政策让华信完成了原始积累和对上游油气资源的获取和布局,如今的“一带一路”正在帮助华信打通能源与金融的边界,并逐步接近向一家国际投行转变的愿景。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华信非常像一家国企的样子。它有完整的共产党委员会组织,还时常召开“组织会议”和“民主生活”;公司颁发“模范工人”、“优秀党员”和乒乓球冠军等职工奖励。这已经是当今中国的民营公司的惯常做法,其中一种较为实际的解释是,设置与政府同样的组织机构有助于跟对方的对接和沟通。
这种步调一致得到了回报。华信在去年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向中国进口原油的许可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利润丰厚的生意。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该公司去年418亿美元收入中的近三分之二来自于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石油权益协议、石油和天然气运输或石油储存业务。
由此,华信的崛起生动地说明了中国政府和私人公司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日益加深的紧密程度,尤其是在海外开展业务时。这从王健林、马云等一些时下最炙手可热的中国商人的成功当中不难看出。实际上,他们与大繁至简的沃伦·巴菲特在投资逻辑上是一致的——他们押注一个国家的崛起。
叶简明呷了一口茶水,他指着自己的杯子说:很多人对茶叶很有研究,能够讲出几十个种类,甚至还有一套理论,但他却有可能不知道哪一个才是好茶。“我讲不出理论,但是茶摆在那里,我就知道哪一个是好茶;酒摆在那里,我知道哪一个是好酒。你拿一幅画给我看,基本上我能够看出真假。”
华信建立的智库中的一位教授曾经这样形容他眼中的叶简明——“叶主席这个人和我们不同在哪里?我们在研究一间屋子的时候,推断屋里有黄金。接下来,我们会花时间做出A、B、C方案,研究如何把这个黄金搬走,却都在房子外面看。但是,叶主席一听说这间屋子里有黄金,二话不说踹开门就搬走了,他什么方案都不要。”(《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