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及其培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065781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自主自觉,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更有效地拓展语文视野,并保持学习兴致的持久性。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从学科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从宏观指导到实际教学再到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以语文学习兴趣为抓手培养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达到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内驱力 培养
  
  高中语文在学习方式上更强调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质上就是学习内驱力的外在体现,是学生在内心深处所蕴藏的学习动力。学生具备了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往往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学习消极被动,效果事倍功半。很多学生学习语文摸不着头脑,或觉得无从下手,往往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在高中阶段加强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具有自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所谓自主性就是自觉自发的,而非是被动的。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才有可能多投入时间,在高效完成课内任务的同时,无限地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深入钻研,领会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自主性是语文学习高效的前提。
  所谓持久性则是学习动力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而非是短暂的或偶然的。因为持久学习,所以才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因而学习内驱力的持久性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二、高中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源自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需要
  一般来说,学习的内驱力源自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需要的内因和外因两种情况。
  语文学习的内驱力的内因,是学生本身出于对语文本身的喜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如培根所说“读书可以怡情”的作用,便是在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和快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喜爱反过来又可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语文的学习。
  语文学习的内驱力的外因,多是源自诸如升学、考试等外在的因素。学生为了达到升学或考高分的目的,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有意识地加强语文学科的学习,出于这样的动机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样可以促进语文的学习。当然,出于外因而产生的学习内驱力较之内因而产生的内驱力则显得功利了许多。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加强内因在学生内驱力生成中的比重,促进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内驱力,实质上就是使学生喜爱语文学科,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快乐。
  三、高中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培养
  首先,宏观上要加强指导,发掘语文学科的巨大魅力。
  语文学科的魅力往往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我们身边的人、事、自然都隶属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使学生懂得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从而自觉领悟生活并最终懂得珍惜和热爱生活。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语文教学中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通过语文的学习传承祖国文明。语文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采用优化艺术的教学语言,或风趣幽默或精彩生动,去感染鼓动学生,“粘住”学生。
  其次,操作上要形式多样,展示语文学科的丰富多彩。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这就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都将形成学生学习的审美疲劳,从而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妨碍语文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电影赏析、戏剧表演、各类竞赛(诗歌竞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辩论赛等等),或其他如日记、周记、摘抄等多种作业形式,这些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语文。
  再次,理念上要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学科的自由灵活。
  语文学科更重在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语文的学习没有边际,单纯地传授知识显然无法满足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此要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情感教育和能力提高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中教师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课外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的思想,学会到课外找“米”,扩大语文视野,认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灵活多样的,只有从根本上入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才能事半功倍,才会取得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知识广博而复杂,要想打下深厚的语文功底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在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也就是说,要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融汇整合,要综合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知识 积累 整合 素养  语文知识广博
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这使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学生自主选课,使得班级概
“合同制”职工是指高校后勤实体中不属于学校事业编制,以劳动合同为契约的员工。这支队伍中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为解决教师配偶、子女就业而接纳下来的近乎学校事业编制的老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创作世界的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借鉴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诗情画意,或幽默风趣,或巧妙过渡,或刨根究底、穷追不舍的主持风格,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一、值得借鉴的“主持”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环境、背景以及更为复杂的其他信息都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得以呈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也变得
摘 要:备课一直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新课标下,我们采取新的备课方法。这些新型方法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假设课堂情境,多角度的教学方法和制作新颖课件等。新型备课方法更易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备课 师生互动 学生主体    在课程与学生中间,教师充当着重要的桥梁。备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其重要一环。随着新课标理念的贯彻落实、文本的使用与开发、课堂教学的优
摘 要: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而作为教师要上好中学语文课,自身应具备更多一些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而作为教师要上好中学语文课,自身应具备更多的人文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成为当今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十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尝试和实践,我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谈谈个人的观点、认识和设想。  一、为什么要对中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信息技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句话,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语文发展和精神发展两个方面和谐并进、动态生成的过程。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只有浸入文本、走近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找准言语实践作用点,才能有效地促
摘 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科中要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进行美育教育呢?本文从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美育 渗透 培养 创造    美育,即审美教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