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自责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爷爷是旧社会的挑夫。1927年盛夏,宜黄的商人雇用爷爷挑一担南货到宁都去,宁都商贩急等货,必须日夜兼程。爷爷中途中暑,倒在去宁都的路上。
  为了安葬爷爷,值钱的东西都卖了,三间老屋显得空空荡荡。一七过后,几户债主又上门封了房子,这夜,奶奶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便凄惨惨没地方可去安身落脚。无奈之下,最后娘儿四个牵扯着来到村西头的侯家老祠堂前。祠堂都是光线昏暗,屋顶高深,两边阁楼上摆满了侯氏老人早置办的棺木,一到夜晚便更显得恐怖,实在令人害怕,可是不敢住也得来住。
  日子在艰难中延伸。1933年8月,村子里纷纷传说要过兵,一个村子,人几乎都逃光了。当时奶奶也慌了,幸好在村口遇上个摇拨浪鼓的老货郞,奶奶求他捎口信要大女儿的婆家赶快来人,大姑婆家在云峰胥家排,那年她14岁,名叫雪英。大姑一被接走,奶奶便放心下来,娘儿三个日子还照旧过。
  一天早上,天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突然闯进一个蓬头垢面、骨瘦如柴的老兵,这突如其来的闯入,大伯和父亲大为惊骇,只有奶奶还算镇静。老兵是来搜寻雨具的,他搜遍屋子,也没有看到雨具,最后发现门背藏着个晒盘,忙过去取下,用枪上刺刀凿穿两个洞,绑一根草索当斗笠戴在头上出门去。
  当天晚上,驻在村里的国民党部队开拔光了,劫后的村子一片狼藉,空气中充满着馊臭味。这晚奶奶再三叮嘱大伯和父亲小心,因为部队开拔,剩下掉队的散兵特别凶残,娘儿三个提心吊胆的。突然大伯发现二爷爷光辉在祠堂上厅垒的竹纸堆似乎有动静,奶奶喝了两声,一个蓬头垢面的后生从竹纸堆里钻出来,饿得摇摇晃晃。这突如其来的出现,使全家人大为惊骇,奶奶满脸诧异地问你是谁,那后生回答,他是宁都人,父亲开药店,他是父母的独子,在吉安读高中,回家途中被抓。早晨国民党部队开拔,他趁乱逃出,躲进了祠堂的竹纸堆里。奶奶见这后生体态瘦弱,面目清秀,是个读书人,马上点火烧了一锅热水给后生洗澡,拿一身爷爷生前穿的白土布衬衫给他换。为了安全起见,吃完饭仍让他躲在竹纸堆里。之后,白天让他躲在竹纸堆里,晚上杠了祠堂门才唤他出来。那盏只点了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后生和奶奶聊了很多。后生轻轻地对奶奶说,毛委员带领红军上了井冈山,带领穷人闹革命,瑞金一带,欺压老百姓的富人和地主被打倒了,穷人分到了房子和田。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那段日子,后生无论是闲话还是谈世事,都是为天下穷苦人着想的味道。奶奶听了,长叹一声说,世上坏人少些,百姓的日子就会过得轻松些。
  奶奶留那后生在祠堂住了三天。后生渐渐恢复了元气,他说怕父母在家记挂,执意要回家,说这几天总打喷嚏,肯定是父母惦记。那晚三更,奶奶和大伯护送后生出村,一条朦胧的深巷,十一岁的大伯春龙在前探路,他先摸索着小心走一段,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就朝后轻轻“喂”一声,这是山里人在林子里砍柴烧炭,禁忌直呼人名,用来呼唤伙伴的信号。奶奶听大伯传来的“喂”,知道这段路没事,就护后生走一段。如此这般,一直把后生护送出村,到一处叫南头滩下的地方,才和后生告别。那后生才走两步就返身向奶奶和大伯挥手,母子俩见了心里泛起一阵酸楚,难舍的泪水便簌簌流下来。心想,若是后生别走,像一家人一样,天天在一起吃饭,多好!
  几天后,逃难的人陆续返家来,村子又恢复了旧日的样子。这天,奶奶和往常一样到侯家湾一家烟店去取烟叶撕梗,这是奶奶、大伯、父亲一家三口唯一的生活来源。烟店门口聚了一伙人,在听一个到宁都挑货的挑夫说,他前几天半夜,挑着货刚到东陂的草鞋岗,突然听到前面不远有殴打声、惨叫声传来,这挑夫有生活经验,忙将一挑货藏进柴丛中,只身轻手轻脚借着夜雾的掩护朝前摸去探着究竟。原来前面的国民党兵,抓到一个红军探子。那后生体态瘦弱,面目清秀。国民党兵对他一顿毒打,后生倒在地上痛得打滚,挑夫看了吓得脸如土色,庆幸自己还算机灵,没有莽撞过去。奶奶开始是和别人一样,只是听热闹,后来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回家后一天都坐立不安。等到了晚上,奶奶偷偷登门去私下问挑夫,那后生是不是很白?很瘦?长得眉清目秀?挑夫忙说,是,当时他躲的柴丛离现场很近,看得清楚。
  从挑夫家回来,奶奶心里十分难过,自责没有留后生再住一夜,要那样子就不会被抓。那年月,红军探子被抓到是十有九个要杀头。奶奶还说,家中再有一日口粮,她也会留后生住一晚再走。十几年后,一提起这事,奶奶边说边伤心流泪。
  挑夫又一次挑货去宁都,奶奶便求他抽空去寻访那开药店的老板,告诉他儿子是被国民党兵抓去,要他赶快设法营救。挑夫回来说,药店老板寻访到了,可老夫妇俩都疯了,整日在宁都街上耍疯,药店也被国民党抄了。奶奶听了,泪流满面,说,他们的命咋比我还苦哩!
  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奶奶都要到村北的下钟石庙里,点上三炷香,跪在关帝菩萨前祈祷,请关帝爷保佑那为穷人着想的后生逢凶化吉。
  1949年10月,家乡解放了,奶奶分到了四间房子,一头牛,十亩地,告别了居住的老祠堂日子,过上了有房有地的安稳生活。奶奶逝世后,大伯和父亲请画师画了一张奶奶的遗像,用一个镜框夹了,放在堂屋的神龛里,让子孙瞻仰。
  1955年正月初六,梨花的颜色被雨水洗得更雪白,一位身着中山装、梳大分头、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待在侯氏祠堂那片废墟里,好像是在寻找什么遥远年代的印迹,又像是在回忆什么往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看了都觉得莫名其妙。后来,中年人信步在村子里穿走,路经我家门口时,望到了堂屋神龛里挂着奶奶的遗像,便立刻跑进屋,对着遗像双膝跪下。这时大伯已病逝,父亲瞅着这位干部总觉面生,这位干部也不认识父亲,但他哭泣着说,他认出了奶奶,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掩护他、护送他的老人家。
  这时,我们再看奶奶的遗像,奶奶眼神里的那份自责竟不见了,原来奶奶也认出了他。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黄鹂坊桥  没有了上青天的白鹭,两只黄鹂依旧鸣啭在黄鹂坊桥。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白居易一个转身,从城南的乌鹊桥,来到闹市的黄鹂坊桥,一联七律吟咏两桥。莺歌,燕舞,穿越千年的诗意,如花香中的鸟语,依然清脆、婉转。  如今置身闹市区的黄鹂坊桥,碧草青青,玉兰朵朵,评弹琴弦叮咚,一群黄鹂挡不住闻声而来,叽叽鸣啾让踱步的老人驻足。桥头的饼店飘出蟹壳黄诱人的香味。石板桥底,流水倒映出粉墙
期刊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我的一声啼哭,进入人生剧场大门的那一刹那,演出就已经开始了。  人生皆如戏,上苍是导演,生活是编剧,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人生这出戏唱好不容易,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入戏要投入,台上莫贪功。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不管你、我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无论是喜剧、悲剧、哑剧或独角戏,只要生活的剧本到了你、我手里,反正只要观众们愿意看下去,你、我就得
期刊
立夏吃蚕豆,是家乡旧时的风俗。进城20多年了,每年这天,母亲都不忘去菜场买些蚕豆荚,回来剥壳去皮,與苋菜同炒,紫红与翠绿搭配,非常养眼。  立冬种豆,蚕豆是小麦的附属作物。在江淮一带,立春刚过蚕豆就开花了,在麦田或油菜田边,它张开了蝶形花瓣,白色中点染着浅紫色斑纹,上面有两个黑点,像一对眼睛,在繁茂的豆叶里眨呀眨的。  清明节前后,蚕豆花更加热烈了,这也是蚕豆最鲜最嫩的时候,少年下田玩耍或者割猪草
期刊
那年春上,二弟来电话说,老家真的要拆迁了。母亲从二弟手中抢过电话要与我说几句,说着说着母亲哭了。母亲说:“我都这大把年纪了,还要拆迁,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拿新房的那一天。老房拆了,我去哪里安身?你想想,我在老屋住了多少年?怀你时就住这里了,你今天都奔六十了。”  母亲自从父亲去世后,孤单得很,常常长吁短叹。好在跟着二弟过,身边有小辈照应。白天二弟他们忙自己的事,母亲百无聊赖,就找村上的老太们玩耍。
期刊
米脂古城有两条河穿过,所以古人从风水角度说,城里有了这两条河围着,加上城外至北向南的无定河,使米脂古城背靠大山,三面环水。何况两条河的名字别样:流金河与饮马河。  说到河,必须有桥。况且古城南门一出要过流金河到南关新城,北门出过饮马河,到盘龙山都有桥相伴。米脂有石头,修桥自然取之。一切归其自然,不夸张,不渲染。两座桥都有相似之处,米脂人用箍窑的方法,找到支点,石块一气呵成。既承载重力,又简洁大方,
期刊
要说这靰鞡鞋,让你去找它,你也找不到了。因为随着美满幸福温馨惬意的生活不断地在提高,而且我们现在一贯穿着花样翻新的鞋,委实是应有尽有的了。的确美观舒适结实耐用令人满意极了。可是虽然今天人们吃穿得这么好,然而,今非昔比,我还经常想起当年人们穿的牛皮靰鞡。提及这种鞋,当时还真让一些人,也曾享受了多年的温暖。  我记得这种牛皮靰鞡,非常适合当年来穿的。因为在那五六十年代,因那时的天气都特别的冷,气温大都
期刊
缓缓流淌的绿色,从我的眼角眉梢蔓延至广阔的溱湖。  桃花朵朵娇俏,好似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花色那样纯,分不清眼前是梦境还是现实。远处,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此起彼伏地连接着,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感觉一不小心就要把人淹没在花心里。与三五好友点上一份“溱湖八鲜”,这一锅儿端的鲜美,吃过的人都会由衷地称赞味道一绝。没有十里桃林的桃花醉,但自家酿的米酒小酌几杯,入口确是十分香甜。配上一盘地道的秧草,保准
期刊
孩提时,跟着大人进城,在古城小巷里漫步,转过照墙,便有大红的宫灯在廊间摇曳着,照亮了一户户人家的院子。  有一回刚好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少年已走到新娘跟前,揖请新娘,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长大了才知道,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
期刊
第一次见到这只狗,是在五楼白老师家的门口。楼道很窄,它看到我时神情有些惶恐,左躲右闪的不知该向哪去。我有点好奇,却也并没有太在意。随后一连几天都看到它,才从妻子那里得知了一些缘故。这只流浪狗是白老师带着“嘟嘟”遛弯时遇到的,大概是因为对“嘟嘟”的神采过于钦慕,便一路跟来且姗姗不愿离去。  和白老师一样,妻子不仅不撵走这小狗,而且时常喂给它一些食物。我没有反对,只是叮咛注意卫生,别带回家里来。  要
期刊
2500年前,一部春秋大戏由吴王夫差导演,邗沟打开,沟通南北,运河肇始。运河与淮安拂袖而舞,舞出一个河下古镇。从此,一个古镇对于一条河流的痴恋,整整相守了2500年。2500年之后,运河依旧敞襟撩怀,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繁华落寞,尽在胸腑流过。古镇也是一身素雅,拙朴自然,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光华四射,静静地踞守在古运河畔。运河之于河下,也许他们有了前世的一次相逢,才有了今生的千年等候。  走进250
期刊